2024年11月15日09:0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秋日的阳光下,海河水面澄澈,两岸风景旖旎。作为天津的“母亲河”,穿城而过的海河承载了厚重历史记忆,记录着天津的发展脉搏,如今正见证新的发展蝶变——
今年1月以来,海河北岸7.3公里的道路上,装有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无人驾驶小巴忙碌穿梭。这条线路串联起多个热门景点,带来全新的智能化乘车体验,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热捧。
这项工作,河北区投资促进局局长张秀吉全程参与其中。2021年初,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张秀吉,被引进到河北区,负责智能车联网等项目。3年多来,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出政策、建平台、铸链条,推动河北区无人驾驶从无到有,成功迈出了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步伐。
河北区是天津市的中心城区之一,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形成了铁路、电力、船舶运输三大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但近年来,随着环境的约束和市场的变化,作为新一线城市的“老”城区,却面临着产业空心化风险。河北区坚持问题导向,紧跟国家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风口机遇,将数字经济等新产业作为重要赛道,布局落子,力促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向“新”而行,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满足发展需要,破解本区具有前沿视野、熟悉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干部储备较少的问题,河北区积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不断从市外、区外引进优秀年轻干部到河北区任职。2019年以来,先后从清华、北大、北理工、天大、南开等京津高校引进1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区任职,从市直部门、有关功能区以及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引进16名年轻干部到区任职锻炼。
对这些引进的“突击尖兵”,河北区坚持人岗相适,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力促成长,形成“鲶鱼效应”。“如今,河北区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部门,如区发改委、投促局、数据局等单位的领导,都是由引进的年轻干部挑大梁、担重任。”区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高亮介绍说。
在河北区张兴庄地块,一座由41个模块化机房组成的建筑,是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曾在北京大学工作多年的杨天虎被引进河北区后,负责该重点项目。“区委区政府给舞台、给资源,为我们心无旁骛开展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今已担任区数据局局长的杨天虎说。
信任变成动力,呼声变掌声。从招投标到工程建设,从设备安装到具体运营,杨天虎奋力拼搏,和团队一起仅用130天即完成建设任务,跑出了全国同类型算力中心建设的最快速度。目前,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203家客户提供算力资源,服务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引进了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仅华为生态伙伴企业就落地61家,增加税收近千万元。
“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我们认真落实区委的部署安排,把优秀年轻干部派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打造现代服务业升级版的第一线上历练成长。这些年轻干部视野开阔,专业思维、专业本领强,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带来新气象。”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玉彬评价。
“无人驾驶”前景广阔。但在主城区放开“无人驾驶”,涉及安全等问题,很多人有顾虑。项目上马伊始,张秀吉和同事前往先行探索的地区深入学习,拿出科学调研报告,成功推动河北区出台“突破性”政策。工作中,又善于跳出技术看技术,促进应用场景开放落地。目前,作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河北区已开放62.2公里测试路段,“聪明的车”行驶在“智慧的路”,车联网产业要素正在河北区加快聚集。
既注重引进“智脑”,也注重加强培养。河北区实施“北青工程”,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就开展什么样的培训;新质生产力延伸到哪里,干部培养工作就及时跟进到哪里”,先后开设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经济形势政策、招商引资等系列课程,对选调生实施全员培训、对年轻干部实施集中轮训。聚焦数字经济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举办新质生产力专题干部读书会,让干部心中有“数”,手中有术。
培训赋能,增强了干部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葛雷2009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河北区政府部门工作。2023年8月,河北区拟成立数字产业发展集团,葛雷按照安排积极参与筹建。“筹建第一个月,集团负责的项目就被下了催缴电费通知单,我赶紧协调,急得手心冒汗。”尽管困难很多,但他坚持奋勇向前。从集团架构到项目建设,从建章立制到人员招聘,先后协调解决大小难题近百个,推动集团很快步入正轨,成为全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的“担当先锋”。
海河奔涌万象新。如今,一大批懂数字经济产业、懂政策、懂市场的干部,奋战在发展一线,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河北区数字经济产业加速崛起。目前,全区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占“四上企业”比重达9.1%。千行百业乘“数”而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激荡。(本报记者 孙忠法)
相关专题 |
· 党的建设数据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