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浙江义乌市:打造流动党员全链条管理闭环解码善治善为新场景

中共义乌市委组织部

2024年10月28日15: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浙江省义乌市作为经济外向度高、人口流动性强、治理任务繁重的新晋大城市,全市常住人口超190万,目前排摸纳管的流动党员超1.7万名。面对流动党员分散广、流动性强的巨大挑战,义乌市始终坚持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聚焦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排查纳管、学习教育、监督管理、关爱服务、作用发挥等全链条工作体系,全面开展连心织网、走心铸魂、凝心扎根、暖心关爱、同心筑家 “五心汇流”行动,着力打造“星火义家”工作品牌,有序推动1.7万余名流动党员在各自领域不断发光发热。

一、起因背景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时代新征程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基层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义乌市始终高度重视流动党员队伍建设,2014年,义乌着眼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率先在苏溪、城西2个镇街成立流动人口党支部,系统探索流动人口党建工作之路。2022年,义乌紧抓“流动党员全链条闭环管理”省级试点契机,立足流动党员“动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服务难跟进”等症结问题,全面打造“五心汇流 星火义家”工作品牌,引导推动1.7万余名流动党员在各自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流动党员的精准管理,带动社会的精准治理,持续解码善治善为新场景。

二、主要做法

坚持全周期管理,紧盯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全链条,统筹抓好排查纳管、学习教育、监督管理、关爱服务、作用发挥各环节,着力打造流动党员全链条管理闭环。

(一)连心织网——“三联三查”推动全覆盖归队入库

坚持从源头强化管理,通过部门联动、条块联动、数据联动,织密流动党员排摸网络,让流动党员心连心找到“家”。一是“首站报到”连心筛查。在火车站、汽车站等来义“首站”及全市587个村社、企业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流动党员“报到点”,张贴“归队码”,为首次来义流动党员发放义乌交通地图、人才政策清单、创业就业培训清单、就业岗位清单等“报到礼包”,引导落地即报到。二是“线上线下”联动核查。将政治面貌作为流动人口登记必填内容,并依托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常态进行大数据比对筛查。线下配套制定“五个一”工作机制,明确一名支部委员或党员骨干,开展一次纳管前入户走访、一次跟踪谈心谈话、一次问题困难收集、一次组织生活创意征集、一次年底综合反馈,落实“一人一码”动态管理。三是“两问一清”兜底排查。明确把流动党员排摸纳入基层网格智治体系,将“是否为党员”“是否向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报到”作为园区和企业员工入职前、承租户入住前必问内容,建好“一人一档”。同时,定期针对流动人口高度集聚的产业园区、村社小区等,常态开展清查行动,实行“每月一通报、每季一考核”,确保“不漏一人”。

(二)走心铸魂——“三式联学”推动全景式教育淬炼

探索建立以需求导向、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为特征,体现流动党员主体地位的联建联学模式,着力破解工学矛盾突出、职业特征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确保流动党员“远行不掉线,教育不脱节”。一是上好纳管“第一课”。创新“乡音讲堂”“红色微电台”“流动党校”等平台载体,发动党校老师、党组织负责人、流动党员骨干等力量组建“乡音宣讲团”。二是资源共享“点单学”。实行灵活性组织生活,出台《实施灵活性组织生活八条意见》,探索建立以需求导向、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为特征,体现流动党员主体地位的组织生活模式,提倡流动党员结合实际自主选择参加其他党组织组织生活。三是平台共建“现场学”。深化党建联建机制,充分挖掘利用名人故居、乡村党校、教育基地、共富工坊等丰富资源,创建红色游学、乡村振兴、素质拓展等开放性组织生活基地20个,为各级党组织提供教学服务,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流动党员的活动需求。

(三)凝心扎根——“三项机制”推动全流程精准管理

建立健全双重纳管、双向激励、双向共管制度体系,落细落实流动党员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纳管流动党员融入组织、融入责任。一是健全双重纳管工作机制。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成立8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由上级党委选派支部书记,吸纳流动党员骨干担任支部委员,集中统纳暂时无法就近纳入管理的4823名流动党员。另外12192名流动党员,则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编入工作地或居住地基层党组织,实行同亮相、同学习、同活动、同履职、同服务“五同”管理。二是健全双向激励积分管理机制。强化正向激励举措,推行流动党员“十二分制”积分管理,从正面和负面清单两个维度,制定加扣分标准与积分兑换机制,从职业技能拓展、健康体检、子女入学、生活服务等方面,为流动党员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奖励。三是健全双向通报反馈机制。组织与流动党员来源相对集中的江西抚州、安徽灵璧等12个流出地党组织签订《流动党员共管协议》,基层党委每季度相互通报参与组织生活、志愿服务等现实表现情况,并结合“先锋指数”考评,每年以流动党员活动证情况反馈表形式进行书面反馈。

(四)暖心关爱——“三维矩阵”推动全天候优享服务

从服务阵地、制度体系、联系网格三重路径打造暖心服务矩阵,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支持、扶贫帮困、婚恋交友等“留人留心”优享服务,营造有温度的“游子港湾”。一是打造“家门口”暖心阵地。链接党校、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流动党员之家等阵地资源,共享服务活动,为流动党员提供就近服务、就便学习专属空间,打造“家门口的学习服务驿站”。二是健全暖心制度体系。出台《关心关爱流动党员十条举措》,从政治生日、诉求表达、创业帮扶、评优评先等方面,提供“滴灌式”“定制化”精准服务。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最美流动党员”评选,对特别优秀的流动党员,强化正面典型选树宣传,用义乌城市温度让流动党员“留人更留心”。三是织密暖心联系网络。组织在册党员结对联系流动党员,用好“两问大走访”(一问当前最需要帮助解决的事,二问最希望党组织做的事)“三张清单”(需求、资源、项目)等有效载体,动态掌握流动党员现实诉求和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五)同心筑家——“三向融入”推动全方位共建共享

常态开展“共建新义乌人家园”行动,多渠道、全方位搭建参与治理、助力发展、服务社会的争先平台,鼓励引导流动党员争当社区治理的“网格员”、地域群体的“领航员”、助力发展的“服务员”,实现“流入”向“融入”转变。一是融入网格治理。将流动党员编入社区“1+3+N”网格治理体系,引导当好“微网格长”“兼职网格员”,并择优选拔社区“兼职委员”,参与社区议事决策。二是融入行业发展。聚焦行业发展的重点岗位、关键节点,结合流动党员职业特点、特长优势,组建流动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推动行业服务品质和治理效能 “双提升”。三是融入外来群体建设。依托流动党员地缘优势、身份优势,积极探索“以外管外”“以外治外”社会治理新模式,创设乡音打更队、民族“义家亲”、同年哥志愿服务等特色品牌,助推流动人口融入义乌建设与发展。

三、工作成效

通过全链条构建流动党员闭环管理体系,全领域开展“五心汇流”行动,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排摸纳管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推动1.7万余名流动党员在各自领域不断发光发热,持续建强流动党员先锋力量。

(一)流动党员归队报到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广泛设立“报到点”,发放“报到礼包”,并常态推进“两问两查”动态核查,在面上形成流动党员归队报到浓厚氛围。目前,通过延拓报到礼包服务项目,已先后统筹人社、民政、商务等条线资源,形成175项免费创业就业培训清单和五批次1682个就业岗位清单。今年以来,已吸引4288名新来义乌流动党员主动报道纳管。

(二)流动党员获得感凝聚力更加突出。先后建成后宅街道、江东街道、云驿小镇、光源科技小镇、外卖骑手等5个区域性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70个“流动党员之家”,通过常态开展“两问大家访”活动,累计收集求职培训、办事服务、婚恋交友等方面需求和建议672条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847个。如义乌市后宅街道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连续五年开展“流动家宴·四海一家亲”活动,营造“义家人”温暖和谐氛围。

(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形式更加多元。聚焦流动党员特点特征,创新了“乡音讲堂”“红色微电台”“流动党校”等一批平台载体,组建“乡音宣讲团”,创设留心学堂、行走党课等组织生活品牌78个,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纪学习教育等各类宣讲活动328场次,全覆盖上好流动党员纳管“第一课”。如聚焦推动纪律教育与党性教育、廉洁文化教育、家风家训教育相贯通,我们依托清廉义乌教育基地、察院厅等阵地资源,打造清风廉路开放性组织生活线路。

(四)流动党员实质作用发挥更加凸显。常态开展“共建新义乌人家园”行动,组建流动党员突击队33支,设立党员先锋岗2000余个,择优吸收372名表现突出流动党员担任社区兼职委员、兼职网格员,让流动党员与城市治理互利共融。

四、经验启示

加强流动党员有效纳管不同于一般党员管理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打造流动党员全链条管理闭环核心在于要牢牢把握其政治属性,忠实践行好新时代组织路线,坚持因症施策、多措并举、持续用力,使流动党员群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组织、固本铸魂、发挥作用。

(一)要坚持把政治属性摆在首位,在提升流动党员使命感上主动作为。实践证明,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严的要求落实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才能更好激励流动党员群体牢记党员身份、践行使命担当。建强流动党员队伍,要确保组织“不缺位”,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推动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双向沟通联系,及时推动流动党员报到纳管。要确保管理“不断档”,严格落实组织生活等基本制度,对流动党员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及时谈话提醒,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确保学习“不掉队”,充分发挥“第一议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优势,引导流动党员经常性受教育,探索组织生活、谈心谈话等制度执行的新方式新途径,通过错时集中学、网络互动学、上门帮送学、灵活跨域学等形式,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要坚持把关心关爱挂在心头,在提升流动党员获得感上主动作为。实践证明,只有主动转变管理理念,寓管理于服务,通过全方位、心贴心的人性化服务,才能让流动党员从“被融入”到“想融入”的转变。建强流动党员队伍,要做好思想动态关注,建立党组织与流动党员常态沟通联系制度,及时帮助流动党员排忧解难,卸下思想包袱。要做好工作生活关怀,拓宽流动党员诉求表达渠道,注重在党内开展帮扶解忧活动,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流动党员时时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组织的关怀。要做好政治学习关心,做好重大节日、“政治生日”等特殊时刻的关心关爱,组织温馨问候,持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强化对流动党员政治生日、诉求表达、创业帮扶、评优评先等方面,提供“滴灌式”“定制化”精准服务,持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

(三)要坚持把发挥作用当作核心,着力在提升流动党员责任感上主动作为。实践证明,党员干在前、做先锋,是最有力的感召和指引,提升党员责任感能推动更多服务对象成为治理力量。建强流动党员队伍,要搭建作用发挥平台,挖掘流动党员特长优势,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等形式,推动流动党员在实现自我价值中提升党性修养。要及时肯定奉献付出,对表现优秀的流动党员,及时予以肯定奖励,通过培育选树“最美流动党员”等典型,引导更多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亮身份、明责任、精业务、比奉献”,以头雁高飞带动群雁振翅。要坚持融入治理一体推进,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与现代社区建设、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更多流动党员在助力城市建设发展、维护群体和谐稳定上持续发力,建强先锋模范力量。

(四)要坚持把制度建设挺在前面,着力提升流动党员认同感上主动作为。实践证明,创新理念是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制胜法宝”,通过机制体制创新,能有效提升流动党员对异地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要系统性推进体制机制规范建设,建焦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排查纳管、学习教育、监督管理、关爱服务、作用发挥等全链条工作体系,持续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范性水平。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灵活运用多元化载体平台,减少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空间制约因素,让活动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载体更多样。强化管理体系创新。结合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流动党员特点,围绕流动党员地缘、业缘、趣缘、友缘等特点优势,体系化开展新排摸纳管,围绕“地域+行业”、“密集+分散”、“单独+挂靠”建立分类管理体系,持续提高工作针对性。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