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清镇市委组织部
2024年10月25日14: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贵州省清镇市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坚持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探索推进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通过组织引路、人才谋路、抱团上路、村民跟路“四路同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力培育“五金”农民,走出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新路子。
一、背景
清镇市对标中央决策部署,立足现实发展需要,探索开展了“四路同进”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引擎的生动实践。一是“壮体”要求明确。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实现产业振兴,必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只有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扩大特色集体产业规模,才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共同致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弱化”问题突出。受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等因素影响,清镇市乡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特色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参差不齐,181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至50万元的村119个,50万元以上的村仅40个。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村党组织存在叫人无人跟、无钱办事情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三是“试点”经验丰富。清镇市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联结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的方式,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作为股本,吸纳本村村民股本以及生产经营企业、其他社会组织等社会股本,试点推进“1+1”发展方式(即村集体经济组织+混合所有制公司),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培育一批有“股金”分红、“租金”收入、务工“薪金”、销售“现金”和“养老金”保障的“五金”农民。
二、做法
(一)组织领路,激活混合发展“内驱力”
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指方向、注动能。
一是深化改革赋能发展。用好用足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深化党建机制改革,将“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联合发展的“1+1”试点改革作为各级书记“一号工程”,构建起组织保障、制度机制和工作责任三个体系,明确村级集体经济在“1+1”经济联合体中所占的股本比例不得低于51%,有效防范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稀释和流失。通过推进“1+1”发展方式,村民可以根据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参与利益分配。
二是配强头雁找准路子。注重选优培强村党组织头雁队伍,通过擂台比武“六比六促”提升履职能力,充分发挥支部书记领路的作用,找准带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双赢的路子。其中,卫城镇犀牛村林丹在村集体每年只有鱼塘租金、林场承包费2400元收入的“窘境”下,毅然决然扛起支书主任“一肩挑”的重担,主动到群众中找落后原因、找发展良方,组织成立了清镇市第一家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开展农机服务,其中村集体占股51%,另外49%的股份由支书积极发动村干部、离任村干部、退役军人等入股解决,短短一个月就筹集所需的49万元股金。
三是联合党员共担风险。充分用好党员中坚力量,坚持把党小组建在项目上,创建“党员示范棚”示范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脱贫户入股风险“党员共担机制”,在出资协议书中明确若出现亏损或者债务,全体出资人按照党员共担、平均分担原则承担脱贫户出资损失。建立党员积分制,把党员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发挥纳入积分管理核心内容,激发党员推进产业发展的先锋性。
(二)人才谋路,打造产才融合“强磁场”
发挥人才带动作用,将“四乡”、金融、职教、驻村等力量嵌入集体经济发展中去,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是“职教”专家理思路。搭建“校地合作联动、共谋乡村振兴”平台,聘请职教城108名院校专家作为集体经济发展顾问,在产业发展上出谋划策、贡献智慧,提出发展思路63条、意见建议83个。运用职教师资开展集体经济小班制精准化培训5期240人次,既讲发展思路、又教具体方法。
二是“四乡”人才谋发展。坚持定期电话联系、节日走访联络、座谈交流联谊“三联”相结合,积极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争当观念更新推动者、产业发展探路者,建立“四乡人才”库4239人。如卫城镇犀牛村的杨传军在深圳创业多年,在村两委的动员下,他联合在外打拼的同乡回村投资1500万元,与村里联合打造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归山文化于一体的归山秘境旅游项目。
三是“金融”助理引资金。选派9名金融干部到乡镇任金融助理员,为联合社试点起草《联合社示范章程》《联合社财务制度》《联合社议事规则》等内控制度,深入试点村开展调研,实际参与项目谋划和资金筹措,为乡村产业发展贷款6219万元的同时,还为全市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村干部、群众发放贷款27万元。
四是“驻村”联盟抓项目。统筹市县乡三级驻村工作力量,将9个乡镇划分为3个特色产业片区,将驻村工作队整合为9个驻村分队,大力实施发展思路联谋、特色产业联推、信息资源联享、发展能力联提、比武活动联开、一线堡垒联建的“六联”行动,开展“驻村第一书记为农产品代言”等活动,驻村干部争取资金3688万元、实施项目65个,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三)抱团上路,构建发展利益“联结体”
积极引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强化利益联结,整合主体优势,共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一是带动农户抱团发展。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抱团发展模式,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业连营、股份连心、责任连担、利益连享”的运营模式,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入股,巩固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利益联结,让农户特别是脱贫户在土地经营权入股中有稳定收益,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共同体。
二是拓展主体抱团发展。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N”抱团发展模式,拓展其他经济主体,鼓励条件成熟的村积极与国有或民营企业合作,优势互补促进集体、农户双增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通过引导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农房、土地等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滑翔伞”基地、露营基地等乡村旅游项目。如红枫湖镇大冲村通过创新财政资金改革试点引导财政投入11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5000万元盘活下寨组20栋农房,增加集体收益。
三是跨村联合抱团发展。打破资源受限瓶颈,在条件成熟的2个乡镇组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搭建镇级村集体经营主体,通过与国有企业混合经营,孵化、培育村集体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逐步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实现联动发展。如王庄乡组建集体经济联合社,与市工投公司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合作实施矿产品加工、堆存、转运综合中心建设等项目。又如卫城镇组建集体经济联合社,与市供销社开展战略合作,围绕农资销售、订单农业、农特产品上行等开展合作。
(四)村民跟路,拓展农民收入“增长点”
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培育新时代“五金”农民,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一是村民入股分“红金”。利用农村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引导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入股经营主体,目前农户承包地入股达93762亩,29198户95393人变股民,实现分红7507.4万元。如卫城镇犀牛村的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出资51万元加上11名村民“众筹”入股49万元而成立,2022年就已实现利润分红42万元,其中村集体分红21.9万元,11名“股民”分红20.1万元。
二是盘活资产获“租金”。鼓励农户推进土地流转和闲置住宅盘活,推动农业生产不断向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迈进。如红枫湖镇大冲村上寨组、右七村大窝组盘活和利用农村宅基地54宗,引进里查里诺、大窝野奢、农业展示体验中心等产业项目,总投资3.5亿元;农户单幢农房年租赁价格达到6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单项增收达5万元以上。
三是就近务工领“薪金”。通过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周边群众就近务工,解决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的现状。如红枫湖镇骆家桥村是贵阳市最大的蔬菜保供基地所在地,建有蔬菜保供基地产业3200余亩,以及精品果蔬产业800余亩、绿化苗木栽培产业300余亩、茶叶种植产业300余亩,通过鼓励周边村民在基地就近务工,村民增收1600万元,其中脱贫户增收45万元。
四是统一经营得“现金”。积极发挥供销系统作用,不断拓宽“黔货出山”输送渠道,推进培育家庭农场43家、特产合作社26家,完成36家“百合联”网点运营管理能力提升。清镇市国有农投公司建成全市农特产品集中展示中心,对清镇黄粑、红枫山韵茶、金秋梨、猕猴桃、林下土鸡等67种农特产品进行集中展示,签订外销合约达20余个,打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将大米、粮油、土鸡蛋等特产销售变现。
五是风险共担给“养老金”。推动村集体经济创收用于发展民生事业,组织发动村民购买养老保险,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让特殊困难群体应对天灾人祸时得到帮助。如青龙山街道东门桥村用好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每年为全体村民全额缴纳新型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员尽保,每年向60周岁以上村民发放养老保险补助1500元,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成效
(一)党建引领作用更加突显。村党组织班子主动担当作为,谋实策、出实招、重实干,村干部把自己的事和集体事融为一体,示范带头、不等不靠、勇吃“螃蟹”,发挥了“发动机”“领头雁”的作用。党员带头发展集体经济、参与项目建设,试点村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创造了“党员共担脱贫户入股风险”的机制,涌现了“党员示范棚”“支书挑重担”等典型。
(二)强村富民产业更加兴旺。各村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原则,立足资源禀赋,一村一策找准主导产业,年出栏3000万羽肉鸡项目加速建设,带动新增15个村集体养殖示范点,3.5万亩规模化蔬菜基地建成投产,“林下经济”“飞地经济”“大棚经济”“周末经济”等业态多点发展,181个行政村村均经营性收入超过38万元,不断培育了新时代“五金”农民。
(三)项目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支部领着干、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首批“吃螃蟹”的卫城镇犀牛村,成为首个分红村,通过拿出纯收益中的20万元面向全体社员进行分红,集体意识得到强化,抱团发展意愿持续增强,合股经营村民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756人。同时,在站街镇小河村发展农旅园项目中,4个村民组群众整组入股,参与投资村民超过该村人数的三分之一。
(四)乡村综合治理更加有效。探索运用集体经济资金池,围绕乡村治理目标任务,采取“红黑榜”“末位整顿”等方式,细化村民“积分制”管理办法,推出“一元钱计划”“捐一元、美家园”等村民自治机制,对卫生评比优秀村民进行奖励,推动村民由“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转变。村民主人翁和集体意识极大提高,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村级事务。
四、探讨
(一)组织主导是核心。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实践证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牢牢把发展的主动权抓在手里,牵头开展、指导实施、监督落实,确保公司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正常运转、健康运营,从而为乡村产业发展锚定正确方向。
(二)人才主投是关键。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把“引才”作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招,搭建发展平台,吸引人才回乡投资金、投项目,并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添强劲动力活力。
(三)村民主体是根本。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群众认不认可、拥不拥护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尺,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增收路子,为乡村振兴提供自力更生的“原动力”。
(四)多元主抓是保障。实践证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构建合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合股经营,将村集体资源优势、龙头企业管理优势和社会组织资金优势等充分整合起来,有效运用到产业发展中去,抱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实现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