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重庆市潼南区:党建引领四链融合 集体经济壮大提速

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组织部

2024年10月17日17:3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重庆市潼南区聚焦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四链融合,着力集聚人才队伍、完善保障政策、迭代发展模式、深化利益联结,形成抱团集聚效应,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新路径,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度,全区278个行政村、涉农社区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86万元。

一、背景与起因

重庆市潼南区是农业大区,纳入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涪江、琼江横贯全境,拥有100万亩蔬菜基地、32万亩柠檬、30万亩油菜、20万亩特色经果,享有“国际柠檬之都”“西部绿色菜都”“中国油菜之乡”“生态小龙虾之乡”的美誉。但与此同时,过去几年潼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却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质量整体不高,强村与弱村差距明显,两极分化严重,乡村人才队伍短缺。

(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过去,发展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村干部,但村干部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偏大、思维固化,工作精力大部分停留在化解矛盾、维持稳定上,对发展集体经济大多持观望态度、意愿不强;加之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大量有能力、有技术、有致富意愿的青壮年外流,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儿童,懂得农业技术、会抓产业发展、善于项目管理的人才较少,集体经济发展更是呈现市场化、专业化趋势,现有干部队伍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二)资源要素参差不齐。受人才、地理、资源等要素影响,镇与镇、村与村之间集体经济发展参差不齐。比如,城区周边交通条件便利或位于浅丘平原地带的村集体经济普遍发展较好,距离城区较远、位于山地的农村发展相对较差;又比如,集体资产较多、辖区内有农业企业的村普遍发展得更好;再比如,村“两委”平均年龄较小的村普遍比年龄更大的村发展得好。根据2021年底统计,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最低的村1.5万元,最高的386.5万元。

(三)发展项目模式单一。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潼南区自主经营发展产业的较少,单纯入股固定分红,或对外出租集体房屋、塘埝,不参与具体经营的项目占56.3%,这些项目风险较大、发展前景不强,未与群众形成有效利益连接,带富能力不强,村民获得感不足;部分经果种植项目发展周期普遍较长,前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持续投入、见效较慢,产出后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等等,导致项目发展质效和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潼南区坚持问题导向,以党建联建为引领,推动要素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整合,加速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一)突出内培外引,培育壮大人才链

突出人才首位战略,树立以事择人鲜明导向,着力打破行业、身份、体制壁垒限制,吸引各方面人才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线聚拢。

一是内部培优。实施“头雁提质”工程,将提升发展集体经济能力融入农村带头人队伍“选任、培育、比拼、考核”四大体系,建立递进式、生成性培养机制,将集体经济纳入镇村书记培训必学课程,每年举办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等专题班,定期组织乡村干部到浙江、四川等地现场实训,开阔眼界视野、提升经营能力,培育“金牌村支书”“最美领头雁”60人,73.5%的村书记来源于致富能手、返乡能人、本土大学生等群体,93.6%的村书记带头发展集体经济。成立乡村振兴培训学校,吸纳集体经济强村党支部书记、产业大户、农技专家等优秀师资,组建“专兼职”讲师队伍,打造联村抱团、项目带动、社会服务等8类集体经济现场教学基地,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

二是外部引优。实施“人才兴乡”工程,建立集体经济发展导师库,选派176名驻村干部、204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帮助协调资源资金。探索“管经分离”机制,通过入股、聘用等方式,引入139个职业经理人团队运营集体经济。启动“一村一网红”孵化行动,培育“渝帆”“浩东”等网络达人、乡土网红200余人,与村集体合作,通过打卡宣传、直播带货引流,做靓“宝龙蜜柚”“罗盘山生姜”等集体经济品牌。面向市农科院、西南大学、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选聘30名产业村支书到村任职,整合全区农业专家、产业大户,成立61个科技特派团、产业指导组,全过程提供产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是赛马比优。出台村干部收入与集体经济发展挂钩指导意见,建立“赛马比拼·潼台比武”考评体系,聚焦镇街、村(社区)、驻村“三级书记”,开展集体经济大比武活动,设置村均收益、经营性收益10万元以上占比、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等5条赛道,每季度亮晒成效,每半年现场观摩,每年评选集体经济示范村,排查整顿薄弱村,赛马结果与单位个人目标考核、抓党建述职评议“挂钩”,推动比学赶超、争先创优。

(二)突出系统集成,迭代升级政策链

加强资金支持、用地供给要求,不断更新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四梁八柱,持续放大叠加集成效应。

一是用实财政政策。坚持点上聚力、线上贯通、面上拓展、一体推进,整合区级资金、地票资金5000余万元,每村至少安排10万元集体经济启动资金、1个农业扶持项目,带动全区集体经济发展起步,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全面清零。强化示范效应,整合中央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市级专项资金6300余万元,重点支持乡村振兴示范核心区、示范走廊89个村连片发展,由“串点连线”向“组网成面”转变。

二是用足金融政策。创新“担保公司+金融机构+集体经济”合作机制,由市农担集团中间担保,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安诚保险、太平洋保险、人保财险等成立“金融服务团”,开发“柠檬贷”“金猪贷”等产品,提供抵押贷款2500余万元、授信2000余万元、保险3100余万元,有效降低集体经济生产经营风险。建立数字化资金管理和财务监管平台,集体经济统一由农行代账管理,实现“银农直联”系统与“三资”监管系统互联互通,提升监管透明度和时效性。

三是用活土地政策。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立282个村级服务网点,46个经营主体,累计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49笔、金额3277万元。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村集体出让、出租土地56万亩,增加集体收入2.8亿元。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向集体经济倾斜,2022年以来完成土地整治12.3万亩,太安镇万亩粮油等集体经济项目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三)突出党建联建,夯实筑牢产业链

针对村集体经济“小散弱”、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坚持以党建为抓手聚合资源要素,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新模式,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拧紧特色产业链条。

一是跨省域协作联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与四川省遂宁市联合实施“邻聚党建”工程,按照资源共享、联合共建原则,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壁垒,推动毗邻乡镇党建联建,在毗邻村组建联村党组织10个、产业链联合党支部14个,建立党政联席会议、互派学习、联合培训等机制,结合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共建蔬菜、蜜柚、苕粉、白芷等特色产业园11个,实行联合管理、联合招商、联合运营,建成渝遂绵优质蔬菜示范基地8万亩,为成渝地区年输送蔬菜量45万吨。宝龙镇与蓬溪县群利镇、合川区二郎镇合股联建白芷专业合作社,打造2000亩白芷产业园,预计产值600万元。

二是跨村居抱团联建。创新“村村联合、基地联户、产业连片、股份连薪、责任连体”五联模式,启动双江、大佛等镇街强村公司试点,推动强镇带村。双江镇联耕农业公司采取“股份制公司+集体经济+农民土地入股+项目资金”发展模式,21个村(社区)联村发展、整体运营,纯利润超过1000万元,入选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大佛坝片区4个村联合成立合之缘农业公司,发展乡村周末游、承接基建工程,实现收入6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个,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

三是跨领域村企联建。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发挥“柠·盟”等产业链党委统筹协调作用,组织企业与村党支部结对联建,依托村党支部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资金优势,搭建村企双向奔赴的合作平台,村党支部开办10家区域性土地合作社、10家劳务服务合作社,与18家大型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代种代养、招工用工、土地流转等居间服务,落地柠檬、粮油、生猪等产业基地,形成20余条稳定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四)突出多元共享,拧紧织密利益链

加强村党支部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打造利益共同体,积极构建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多元共享利益链条,确保发展红利受益群众、反哺乡村。

一是群众增收“得实惠”。坚持把群众就业链、利益链嵌入集体经济产业链,以产业规模化带动村民组织化,累计发展集体经济种养殖项目200余个,成立建筑施工、农耕服务、环卫保洁、电商等企业48家,13.7万村民通过土地、现金、劳力入股成为股民,电商帮销农产品13.21亿元,3500余人成为产业工人就近就业,人年均增加务工收入4700元。

二是服务提质“聚人心”。建立反哺乡村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集体经济组织章程,结合发展实际,在优先满足生产经营的基础上,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决议、村党支部委员会同意,可将一定比例的集体经济收益设为公益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党员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助老助困助学等公益事业,提升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和服务群众能力。近两年,各村共支出公益金528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开办积分超市,持续提升党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乡村善治“树新风”。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结合村情民情制定“积分+分红”细则,设置荣誉表彰、志愿服务等加分项目,违反法律法规、违背村规民约等减分项目,组织党员群众当好“裁判员”,通过月打分、季公示、年评比,根据得分适度调整集体经济分红比例,对扣分较多拒不整改的,按照章程规定暂停分红资格,有效引导行为习惯,培塑文明乡风。目前,已有188个村集体经济分红与网格管理、村规民约挂钩,有效约束行为习惯,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金龙社区、天印村等13个村(社区)纳入全国、全市人居环境试点示范,蛇形村、郭坡村等分别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经验启示

(一)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坚持党建引领。潼南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道路上,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扮演着“领航者”的角色,通过跨省份、跨镇街、跨村社的党建联建,搭建起毗邻区县、镇街、村(社区)三级交流平台,加深了毗邻地区的互通互信,为毗邻地区实现发展共谋、产业共兴、成果共享奠定坚实基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集成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何有效调动各层级、各方面是关键。必须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纽带功能,把资源要素集中起来、把人才队伍利用起来、把产业优势壮大起来,通过抱团发展形成多跨协同的工作合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因村制宜推进。潼南区坚持一村一策找准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通过试点先行、因村制宜、逐步推广等工作机制,推动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联村抱团、项目带动、资源开发等15类发展模式,并鼓励各村自行探索、积极总结,形成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必须结合乡村实际,把握好农村的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市场条件等差异性,立足自身区位禀赋、基础条件、潜在优势等,找准有形载体和有效抓手,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不能一刀切、大锅饭、跟风干,走好符合村情民情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做大共享蛋糕。潼南区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强村富民的重要途径,不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制度、规范管理,探索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参与有效途径,积极构建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村企共赢的多元共享利益链条,实现集体有产业、群众有收益、企业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推动乡村发展、带领村民增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是多方合作的成果,村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多元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发展红利由各方主体合理共享,把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企业等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