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重庆市南岸区涂山镇黄荆坡社区:“禹”爱同行 黄荆花开

中共重庆市南岸区涂山镇委员会

2024年10月12日14: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与起因

黄荆坡社区锦江华府小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腾龙大道50号,2015年建成,共有居民楼12栋,常住居民3000余户7000余人,按每个网格不超过500户的标准划分为7个网格。小区毗邻数所中小学,大部分居民出于就学需求入住,人口流动性较强,小区居民对小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物业矛盾突出,社区工作一度难以开展。为了解决这一治理难题,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黄荆坡社区依托“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建设,充分发扬黄荆“坚韧顽强”的品格。在社区党总支的牵头统揽下,小区治理工作以党建破局,创设网格“六微工作法”,做实网格工作,用情服务群众,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黄荆花开”。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网格微联盟

为改变居民互不相识、公共事务无人带头的境况,社区党总支指导成立锦江华府小区党支部,建立3个网格党支部、4个网格党小组,充分发挥支部和党员“两个作用”,建强“1+3+N”网格治理团队,激活小区自治动能。

一是支部筑堡垒。通过居民推荐、工作寻访、“党员找党员”等方式,发掘小区内有议事能力、群众中有威望的党员进入支委班子,邀请曾有社区“两委”工作经历的退休党员转入小区党支部担任书记,树好小区治理“主心骨”。吸纳流动党员转入小区党支部,将党员队伍从13人扩充到36人,严格落实教育管理党员和服务凝聚群众的职责。

二是党员树旗帜。发掘社区优秀党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和网格党小组组长,开展“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在网格事件办理和为民服务工作中发挥熟人优势。党员牵头成立“春风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优秀党员嘉奖,由社区统一颁发荣誉证书,并通过网格微信群、社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宣传,提升示范效应。

三是八方聚合力。以党建联建链接资源,汇集水、电、气、通讯、片警、消防、物业等7大治理资源,组建“1+3+7”网格治理团队,成功化解房屋漏水、占堵消防通道等矛盾纠纷。联合即善社工完善志愿服务机制,申请民泰基金创办小区爱心超市,接入“中国志愿者服务网”,通过志愿积分动员周边学校师生、在职党员义务参与小区建设。

(二)建强网格微阵地

为破解活动场所不足、公共事务缺少载体的难题,打造室内、室外、线上三处阵地,畅通联络渠道。

一是党群连真心。建设小区党群服务站点,将300平方米闲置楼栋架空层重新装修利用,设置思蜀斋(会议室)、黄金屋(书画室)、有闲来(多功能室)等板块,搭建室内小舞台,开展文艺演出、政策宣讲等活动。利用小区休闲凉亭、休息长廊等角落打造网格民情驿站,由网格员定期轮流值守为居民群众宣传政策、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二是中庭兴活力。开展小区中庭环境美化行动,党支部协调资源进行植树补绿,回收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特色花圃,开放居民认领,种植观赏花木。创建中庭运动场,引进户外运动培训团队开展跳绳、体操等专业培训。设立露天活动区,不定期播放惠民电影,节庆举办百家宴活动,促进邻里交流,构建小区和谐氛围。

三是云上搭便梯。按照“一个网格一个群,一户至少一个人”的模式,建立网格群20个,及时将政策信息、活动宣传“进圈入群”,点对点解答问题、受理诉求。持续推广社区微信公众号,并不断优化功能,提供党建、宣传、通知、咨询等便捷服务,做到“掌上办事”。

(三)共商网格微议事

持续发挥好网格治理“1+3+N”中“N”的力量,搭建三项议事机制,对关系小区公共利益和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务进行议事协商,减少邻里纷争,增进和睦氛围。

一是“委”以新面貌。党支部牵头逐户走访、征求意见,指导热心居民成立“小区家园建设工作委员会”,联合网格员入户走访开展生活安全“五防”宣传工作,并作为业主代表反映居民需求、监督物业工作,参加物业联席会。

二是“调”出和谐盘。社区民警兼职副书记牵头,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探头”作用,成立“荆牌调解团”,协调居民之间、居民与物业之间产生的矛盾,成功化解小区绿化占地、楼顶种菜、乱堆乱放等“疑难杂症”,将矛盾遏制在萌芽,培育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的共识。

三是“联”成同心圆。让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的力量在小区有机整合,协助网格员提高小区事务解决效率。打造“社创服务驿站-锦江华府”,培育党员、骨干志愿者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其议事能力和办事水平,助力小区各项工作开展。

(四)升级网格微服务

为改善居民凝聚力不强、对小区治理工作信任感不高的问题,小区党支部联合网格党组织开展三项民生服务行动,增加居民生活宜居性。

一是事事“接”满意。建立“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精准服务模式,利用党群服务点、网格民情驿站线下登记和网格微联群、微信公众号平台“一键下单”,收集居民的小困难和微心愿,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应派单,用“温馨小事”推动“治理大事”。

二是便民“友”效率。收集整理小区周边餐饮、教育、医疗、维修等各类生活所需信息,绘制15分钟便民生活地图,并投放至线上平台,同时,动态更新地图和周边商家名录,做好服务跟踪,不断提高小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环境“焕”新颜。更换一批老旧楼栋标识,在公共区域增种观赏植物,美化小区居住环境。投放智能垃圾桶13台,组建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每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联合辖区单位到小区内开展犬只免疫、上牌登记一站式服务,设置草坪宠物拾便箱,推进文明养犬。

(五)聚焦网格微实事

针对小区内“一老一小”和部分特殊群体,党员、网格员带头开展重点关爱帮扶,提高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敬老爱幼、互帮互助美德。

一是心系桑榆晚。切实开展养老、惠老、助老三方面行动。小区党支部联合盛景医院党支部推广智慧手环应用,帮助老人监测心跳、血压等健康指数,提供“一键呼救”功能。联动社工组织,在学雷锋活动日、重阳节等固定时间节点组织反诈宣传、健康义诊、义务理发等活动。开设老年公益慈善大学,举办智能手机使用等培训课程。

二是情牵小荷尖。开展“护苗行动”,联合民警、物业、学校、家长等多方力量共同组建护校巡逻队伍,上放学高峰期在校园周边开展巡逻。推进“快乐童行”,联合辖区企业、单位开展儿童手工、科普等专项活动,建立“小候鸟图书角”,并与新华书店合作提供绘本等儿童读物。探索“互助托育”,引导成立家长互助会,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点推行“周末课堂”和少儿暑期营,减轻家庭照管负担。

三是共济万木春。网格员充分发动小区党员、志愿者用结对关怀、针对帮扶改善小区内特殊群体生活质量。建立健全定期走访关怀机制,对孤寡老人、失独家庭专门建档,开展每周关心、年节慰问和困难帮扶。切实提高劳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帮扶效果,利用心灵驿站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六)开展网格微活动

充分发挥网格员、在职党员、网格内党员志愿者“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一是指尖竞赛汇集“邻聚力”。组建运行好网格微联群,整合梳理垃圾分类、反诈防骗、保险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建立竞赛题库,定期组织知识竞赛、网格联赛,通过奖品兑换吸引居民线上参与,让网格群活起来、邻里间熟起来,通过线上良性互动实现政策宣传“面对面”、居民参与“百分百”。

二是共享课堂拉近“邻距离”。由网格党组织牵头召集网格员、志愿者、热心居民中的才艺达人,为小区居民提供舞蹈、书法、绘画等才艺的免费培训,通过“自主点课、志愿教学”模式,搭建免费、开放、共享、关怀的小区教育平台,营造文化睦邻、奉献爱邻、志愿助邻的良好氛围。

三是积分兑换共筑“邻里情”。统筹协调公益基金、爱心企业、社工站等资源力量共同参与,为网格员提供积分兑换服务、积分兑换优惠、积分兑换礼品的“三兑服务”,有效实现“网格微服务”兑换“社区大服务”。探索建立居民参与网格活动积分制度,推动居民完成由参加者、提议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以互惠性服务为社区治理增添动力。

三、工作成效

(一)纠纷矛盾有效化解。顺利解决一批顽瘴痼疾,切实提高基层治理实效,包括:规范室外停车场管理,开展第三方专项审计并公示,督促物业公司建立严格管理制度、提升服务品质,平息小区居民与开发商、物业之间的长期矛盾;推动小区室外破损路面修补,提高周边环境质量,并重建二期室外停车场,进行有序收费管理,至2022年底已实现全体居民分红,彻底解决小区长期矛盾风险点。

(二)德治水平明显提高。充分增强小区治理主人翁意识,公共事务参与度有效提高,从“等、要、闹”转向“自组织、共议事、互服务”,志愿者队伍由不足10人增至50余人。互助机制有效运行,逐步形成文明、和谐的小区新风尚。小区居民对社区工作支持度明显提高,实现从“拒不接待”到“开门欢迎”、从漠不关心到积极献策的转变。

(三)品牌效应充分显现。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典型经验,对其余小区治理工作形成示范带动,在社区其他小区的治理工作中继续推行“六微工作法”,并适应年轻人群特点针对性调整工作方法,将“黄荆花开”治理品牌推向更广阔的空间。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党的基层组织是神经末梢,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着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使社区党组织成为联系引领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确保基层治理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和要求。

(二)坚持发动网格力量,整合水、电、气、通讯、片警、消防、物业等多种力量进网格,建强“1+3+7”网格治理团队,不断发掘、扩充网格治理新力量,依托网格服务队伍实现服务群众、意见收集、情况掌握等多种职能。集中统筹周边资源服务网格居民,覆盖日常生活的各层面,保障治理的针对性和精细化。

(三)坚持深入居民群众,详细了解社区居民的年龄结构、生活习惯、身份特点,开设符合居民需求的活动项目,全面提升居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多种“接地气”、“有人气”的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