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义乌市委组织部
2024年10月12日14: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起源
“两问大家访”发端于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从最初的一张村里向群众征求意见的“粗糙表格”,经过萌发—成型—深化三个阶段,演变为镇村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首要路径,并且通过不断实践完善,充分证明“两问大家访”是一个实践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的好制度好做法。
1.萌发阶段(2004—2008年)。2004年,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党支部首推“意见征求表”,每年年初由村干部、党员上门发放意见征求表,设置了“你认为明年村里最需要办哪些大事”问题,向村民征求农村工作意见和发展经济“金点子”,村两委班子梳理表决后形成年度工作目标,确定任务的责任人和完成计划。
2.成型阶段(2009—2018年)。2009年,七一村党支部进一步完善意见征求表,增加“你家里是否有困难急需村里解决”第二个问题,村干部、党员同步按联系网格就近就亲就便挨家挨户走访,及时帮助村民解决个性需求和问题,形成“上门问需—领办破题—反馈回应”的工作闭环。2017年,义乌市城西街道总结提炼正式形成“两问大家访”制度,在全街道推广。
3.深化阶段(2019至今)。2019年,义乌市委组织部聚力提升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实效,对“两问大家访”制度进行继续深化完善,建立健全“票决制”和“监督制”,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村庄治理,保障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至此,“两问大家访”制度成为2.5万名镇村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二、主要做法
义乌市坚持以“两问大家访”为抓手,构建“谋事问民所需、做事由民票决、干事受民监督、成事让民评价”的工作闭环,为义乌乡村治理试出了一条新路子。
1.党员问事—敲门入户问需问情。组织党员干部每月常态入户走访联系,一问“家里有什么困难事”,将党员干部的关注点聚焦到百姓个性需求,动态掌握群众所需所盼;二问“村里要办什么事”,围绕村庄当下工作和长远发展,从集体经济创收、美丽乡村建设、旧村改造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汇总梳理形成“民情议案”。今年以来,全市442个行政村共收集“民情议案”8753个,其中涉及群众“关键小事”4221项。
2.公开议事—集体票决定项定事。聚焦收集到的“民情议案”,由村党组织书记牵头召开村两委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对群众呼声高、反映强烈的项目,及时召开党员大会与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票决。得票集中的,增补进村两委年度“军令状”,其余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和“关键小事需求清单”,由党员干部分级分类领办解决。如,城西街道七一村在收集到“整治旧菜市场脏乱差问题”的需求后,当月举行票决将“旧菜市场拆除重建”项目纳入年度“军令状”,推动旧菜市场华丽转身为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市场,不仅彻底解决了群众家门口的烦心事,还让村集体增收500余万元。
3.联动办事—分级分类靶向破难。每周五雷打不动召开“民情议事会”,由村党组织书记带头,邀请部分党员、普通干部、村民代表等共同参与,从需求现状、问题症结、难易评价、责任权限、落实举措等五个方面,对“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关键小事需求清单”进行集中会诊,分类确定责任人、落实举措和完成时限。通过“分级诊疗”,推动简单问题党员代办解决一批、一般问题村社领办完成一批、较难问题镇街党委统筹兜底一批、疑难问题市领导“市会镇开”牵头协调一批,今年以来,市领导下基层现场办公34次,帮助镇街解决问题71个。
4.全程督事—即办即评销号推进。建立“1+X”监督问效体系,“1”即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X”即结合村庄实际需求设立的旧村改造、市场管理等若干个专项监督小组。监督小组按照“一事一督”的原则,对照“实事清单”实行全过程监督,通过“回音壁”向党员、群众公开反馈进展情况和满意度测评结果。考评情况较差的,由镇干部牵头现场把脉集中问诊,定标定时销号整改,确保项目落实落地。如,大陈镇马畈村建立出租房整治、规划建房安置等5个监督小组,通过一件小事集体商议,一张发票小组联审,推动监督更精准、工作更透明、群众更放心。
三、具体成效
1.到场不过场、交流更交心,干群关系更近了。“两问大家访”直击“关键小事”和“村社大事”,直奔主题,直面矛盾,能有效将群众想说的、难办的事摸出来、解决好,畅通了群众诉求“毛细血管”,拉近了干群距离。如,城西街道明确每月走访标准,镇村干部带着问题访、领着任务干,全面破解停滞5年的夏楼村旧改难题,干部到群众家中由原先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到如今的“迎进门、满脸笑、聊不停”,让党员干部真正体会到“以干得助”。
2.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群众笑脸更多了。基层工作有很强的时效性,做慢了、做迟了,群众利益就会受损,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就会下降。为杜绝“走时满口答应,回头杳无音讯”,“两问大家访”构建“分级诊疗”问题解决闭环,通过“回音壁”晒进度、大走访测口碑,倒逼党员干部将工作落在实处。如,福田街道下骆宅村党员收集到夜市摊位经营不规范、村民停车难的问题后,仅用1个月完成夜市改造提升,并为村集体每年增收200余万元。正是依靠这样的过硬作风,义乌村社党员干部年均解决“民生实事”和“关键小事”10.3万个,群众满意率达98.8%。
3.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治理效能更高了。“两问大家访”过程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前哨”“探头”作用,对群众诉求集中的突出问题、村内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介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消除。村两委包干走访困难户、信访户等重点群体,及时消除“情绪燃点”,推动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如,江东街道沙溪村通过“两问大家访”,成功化解3件国家级信访件;上溪镇、廿三里街道把矛盾纠纷摆上台面,成功化解村内邻里矛盾、房屋买卖纠纷等430起,无一例上行。
4.干事有思路、发展不停步,村社面貌更靓了。发展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基层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干部一头热”、决策不接“地气”现象。“两问大家访”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群众的“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中,靶向研究村社发展之路。如,后宅街道李祖村走访了解到村民“发展乡村文旅经济”的期盼,成功招引“国际创客村”项目,带动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6万元。义乌村社面貌大幅改善,过去一年,全市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实现“村村50万、半数100万”,用实际行动践行“共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三、工作启示
1.“两问大家访”制度关键在于站稳群众立场,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最高标准。“两问大家访”倡导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家中,话家长里短,聊田头村事,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两问大家访”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深化“两问大家访”制度,必须站稳群众立场,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用心用情用力把惠民生暖民心的事办实办好。
2.“两问大家访”制度核心在于突出问题导向,务实高效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两问大家访”坚持“群众点菜、党员买单”,尊重每个群众的诉求表达,拓宽了民意反映渠道,让问题灵活“跑”起来、党员干部快响应,把一个个“心头关切”“共同期盼”转化为“小小的幸福”“发展的蓝图”。深化“两问大家访”制度,必须把解决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在敲门问需、解决问题中问计于民、集聚民智,找准为民解难和村庄发展的“金钥匙”,推动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3.“两问大家访”制度根本在于提振工作作风,让担当作为成为党员干部鲜明标识。“两问大家访”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党员围着群众转、工作跟着民情走,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政策落实更有速度,精准帮扶更有温度,基层治理更有效度。深化“两问大家访”制度,要凝聚和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党员干部“下得去”基层、“聚得起”力量、“抓得住”民心,以群众口碑检验党员干部能力作风。
4.“两问大家访”制度优势在于上下齐抓共管,以惠利民生助力中心工作推进。“两问大家访”之所以展现出强大的制度生命力,在于其让村社、镇街、部门乃至市领导都参与进来,上下联动、左右配合、抓人促事,让群众真切感受“惠从党来”,凝聚起支持中心工作的强大合力。深化“两问大家访”制度,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各级各部门和镇街村社密切配合,“一竿子插到底”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放大制度的综合效益。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