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兴县委组织部
2024年10月11日16: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坚持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增强村级组织活力、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采取“333”模式种好基层干部队伍“育苗田”,培养打造一支需则能上、上则能用、用则放心的新时代高素质后备力量队伍,切实为村级事业发展注入优质“源头活水”。
一、背景起因
乡村振兴,基础在村、关键在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提出明确要求。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对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村级党组织后备干部队伍整体存在力量缺乏现象。有的村面临“无优可选”困境,人才来源渠道窄,每逢换届选举,总临时“点兵点将”,存在“无将可用”“赶鸭子上架”等问题;部分村干部队伍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工作经验少,缺乏工作热情,认为未来发展上升空间不明,导致“想干的干不好”;个别村确定的后备干部质量不高,参与村级治理工作较少,大部分精力没有投入到村上,造成“能干的不愿干”情况产生。
基于此,海兴县多次入村调研,结合实际确定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通过选育一批学历高、善管理、懂经营的村级后备干部,强化培养锻炼,重点帮带提能,持续为基层输入新血液,着力解决村干部队伍“软弱散漫”难题。
二、主要做法
(一)“三个环节”建好选拔“种子库”,解决后备干部无人可选问题。严格标准“选”对人。结合近年来省市县关于村党组织书记的人选标准和选拔程序,探索制定《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办法(试行)》,严卡“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奉献精神好”等资格条件,严格履行“三荐两审一备案”程序(组织推荐、党员群众推荐、个人自荐,村级初审、乡镇复审,县委组织部备案入库),全县197个村分别建立后备干部台账,择优确定后备力量390人。拓宽渠道“选”新人。乡镇党委利用各类下村走访调研机会,全方位收集掌握各村后备力量储备情况,通过人才自荐、联名推荐、组织推荐等形式,建立后备干部人选台账,把愿意为群众办事、能够挑起村级经济发展重担、办事公道正派的人纳入选拔范围。优先从表现优秀的网格员、村级致富能手中遴选63人,从退伍军人、返乡就业大学生中引育42人,动态更新“四类人才”台账。放宽视野“选”能人。成立在外人才联络沟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长效联络沟通机制,各乡镇统筹掌握本地区在外人才,利用中秋、春节等假期返乡机会,召开在外创业就业人才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与在外创业就业人才的联系交流。实施海兴县优秀村级人才返乡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回村任职13人,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三种方式”培好成长“营养土”,解决后备干部能力不强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将后备干部纳入全县村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初任训练阶段每月开办“雏雁训练营”,以“典型引航、鸿雁论坛、实地调研”等学习方式训练后备干部;适岗培养阶段实施“岗位说明书”制度,以标准化指引定岗明责,推动“事、岗、人、能”相匹配;鼓励23名后备干部参加县级“学历提升”计划,持续推进在职学历教育,整体优化提升后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导师帮带“增”本领。注重发挥优秀乡镇干部、村干部典型示范和传帮带作用,从镇包片领导、村党组织书记、驻村干部中择优选拔导师93名,与后备干部一对一结对联系,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做好思想建设、能力锻炼、作风培养等方面的传帮带,及时举办“结对帮扶论坛”,让后备干部分享心得感悟,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一线锻炼“长”经验。建立“雏雁成长档案”,结合村级后备干部性格特点,引导参与基层党建、矛盾纠纷调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13项基础工作,通过压担子、给任务“强兵演练”,在实际工作中早参与、早适应、早成熟。实施“百名干部破百题”行动,系统梳理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投入机制、乡村治理等5项难题任务,组织后备干部领办项目、揭榜攻坚。
(三)“三项制度”完善管理“全链条”,解决后备干部培育不精问题。备案制度“强”管理。按照“一村一台账”的原则,197个村分别建立后备干部管理档案,全面掌握村级后备干部基本信息,县委组织部按照“凡进必审”原则,联合公安、纪检、信访等多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发现问题并调整3人,把准把牢后备干部准入关。跟踪制度“促”质效。建立后备干部跟踪管理机制,按照“能进能出、动态调整”原则,县委组织部坚持季谈话、年考核,通过日常了解、个人访谈、集体谈话等方式,客观评估后备干部的能力素质,对后备干部库进行周期性清查2次,后进退出5人,重点吸纳12人,推动后备干部库扩容更新。激励制度“添”动力。坚持“有备有用”原则,村“两委”班子出缺或换届选举时,优先推荐3人按程序进入村班子任职。对综合素质好、群众公认度高的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发展入党10人,择优纳入讲师库2人。给予后备干部更多发展机会、设置评优奖励机制,鼓励后备干部不断学习进取,提高工作表现,进一步激发后备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三、取得成效
从实践效果看,“333”模式的推行切实改善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力量缺乏问题,激发了后备干部内在活力。
(一)从“无人可选”到“人才济济”,队伍力量不断壮大。通过制定选人标准、拓宽村级组织的选人视野和推荐渠道,每一位有志青年都有机会参与到家乡建设中,越来越多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年轻优秀人才加入后备干部“种子库”。目前,已从网格员、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436名,中共党员274名,大专以上学历303名,40岁以下349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力量不断积蓄,成为党加强村(社区)工作重要的内生动力。
(二)从“有心无力”到“本领过硬”,履职尽责更显成效。集中培训、导师帮带、实战锻炼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使后备干部理论水平与工作经验实现“双增长”,不学就要落后的氛围越发浓厚,后备干部自我加压学习、主动提升素能的意识显著增强。同时,根据岗位职责制定培训内容的做法有效解决了选拔与培养脱节的问题,后备干部们纷纷表示通过培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经验、拓宽了思路,能够快速接手工作、走上岗位。
(三)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干事创业更有激情。动态调整、择优选拔的管理激励机制,改变了后备干部“有备无用”的消极认识,队伍士气大幅提升。今年以来,已有197个村的后备干部主动参与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推动43个村结合主题教育推出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班子建设更有力;61个村修整隐患危路,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扫一遍目标;2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规模壮大,海兴茴香等特色产业知名度不断扩大。在一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后备干部引领带动下,全县村级后备干部纷纷卯足了劲比学赶超、奋勇争先。
四、探讨启示
(一)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必须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及时吸纳学历素质较高的青年,并作为重点后备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证。同时,外出经商人员有比较丰富的成长背景,是村干部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要鼓励在外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带领党员群众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
(二)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必须注重理论实践培养。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后备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乡村专业化的治理能人欠缺,已成为制约各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新时代培养后备干部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摆在首位,紧跟时代步伐,快速把握制约村集体发展的瓶颈;加强实践锻炼,通过派驻锻炼、专题调研、基地培训等活动,增强其实践经验,提高其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必须兼顾严管厚爱结合。铺“路子”不如压“担子”,这才是培养干部的好方法。为了打造一支思想坚定、本领高强的后备干部队伍,一方面要坚持从严主基调,扣好后备干部“第一颗扣子”,把严的要求贯穿队伍建设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大胆使用后备干部,以“有强度”的激励手段和“有力度”的包容措施,让每位后备干部感觉有干劲、有奔头,相信自己能在这片乡村天地中大有作为。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