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贵州罗甸县:“积分制”破解民族地区基层治理难题

中共罗甸县委组织部

2024年10月11日15: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罗甸县以“积分超市”作为载体,通过“组织赋分、农户挣分、以分换物”的方式,探索出了党建引领“积分制”管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背景

罗甸县位于贵州省南部边陲,与广西接壤,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土面积3015平方公里,辖8镇1乡1街道,186个村(社区),总人口36.6万人,有汉族、布依族、苗族等30个民族,少数民族占辖区总人口的71%,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贵州省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县。长期以来,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境内群众文化程度不高、部分村民主体意识淡薄,村民自治积极性不高,各耕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对村集体事务漠不关心,存在共建共治合力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内生动力不足、陈规陋习屡禁不止等问题。为此,为破解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僵局,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近年来,罗甸县以“积分制”管理模式作为重要抓手,统筹集体经济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及捐赠物资,依托现有小卖部、便利店、村集体闲置用房等,全覆盖建设积分超市或积分仓库,通过常态化积分,定期兑换,凝聚了党群、干群合力,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村民自治,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积”的体系

一是党的领导“全方位”贯穿。充分发挥县委全面统筹作用,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出台《罗甸县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方案》《罗甸县推广党建引领“积分超市”管理模式深化扶志扶智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对积分对象、内容、标准、管理以及资金渠道等事项进行明确,镇村两级党组织因地制宜细化措施,落实责任,构建全县“一盘棋”推进机制,形成县委牵头抓总、乡镇统筹调度、村级具体负责的工作格局,确保“积分制”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二是干部群众“全参与”互动。坚持民意导向,充分发挥“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作用,各村(社区)“两委”、驻村工作队、联户长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召开群众会、院坝会930余场次,走访群众25800余户,收集意见建议6470余条,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形成“积分制”管理相关制度和规定,实现“策由民商”“规由民定”“事由民决”,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同时,村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推行“积分制”,切实以“一班人”带动“全村人”。

三是线上线下“全宣传”动员。用好乡(镇、街道)和挂帮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两委一队”成员、帮扶责任人、村民组长、联户长等力量,结合村级重点工作,围绕“积分是什么、积分能做什么、怎样获得积分、积分怎么兑换”,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大会、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将“积分制”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运用微信、广播、电子显示屏、公示栏张贴公告等,将“积分制”的宣传引向深入,并将积分超市(仓库)管理办法上墙,围绕积分内容、评定、兑换等关键环节,建立“积分制”管理流程图,使“积分制”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规范“积”的过程

一是量化积分内容。以户为单位建立积分档案,围绕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公益事业3大类村级事务,细化为治理家乡、建设家乡、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移风易俗等17项内容,纳入“积分制”管理,制定《积分管理办法》,逐一量化分值,实现村务管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

二是做好积分登记。采取“日常积分+评议积分-负面扣分”的方式进行积分登记,群众通过口头、短信、微信、便民服务大厅等灵活多样方式申报积分或者通过村组干部代为申报积分。按照积分管理办法,对农户完成或参与村级事务情况填写积分卡进行日常积分,评定小组每季度对农户参与公益活动和村级事务情况进行评议积分,对不遵守村规民约、存在积分管理办法负面扣分情形的农户进行扣分,综合形成农户登记积分分值。

三是强化监督管理。成立由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网格员等为成员的积分监督管理小组,每季度对积分情况进行审核,对评定小组的公平性进行监督,经审核无误后,通过民主议事会议、公示栏、微信群等“线下+线上”方式对农户积分情况进行公示,确保每户积分准确无误、公平公正,随时接受群众查询、监督。

(三)强化“积”的运用

一是按需兑换。坚持需求导向,采取“日常兑换+集中兑换”方式,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积分大兑换活动,到年底实现参与积分兑换的农户不低于90%,兑换物品主要以群众日常所需的粮油、农资、生活用品等为主。2023年以来,集中开展积分大兑换活动5次,累计积分兑换500余场次,覆盖农户2万余户,兑换积分90余万分,按“一元一分”折合人民币90余万元。

二是丰富形式。积极探索“社会化积分超市+物业管理”“积分制信用星级”等模式,将积分与物业管理、信用星级评定等挂钩,不断丰富积分兑换产品,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多元化兑换需求,在学府家园、翠滩家园、玉都家园和兴阳家园等安置社区建立社会化积分超市7个,累计兑换积分50余万分,实现了企业愿意、群众乐意、社区中意、社会满意的四方共赢效果。

三是精神激励。强化积分的延伸运用,将“积分制”作为党员评先评优工作重要评判标准,作为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优秀联户长等评选的重要依据。

三、初步成效

(一)“积”出了内生力。“积分制”将群众参与村级发展、村级事务等切身利益挂钩,凝聚了合力、激发了内生动力。2023年“省考”反馈问题数在全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最少,群众认可度95%以上。人民群众安全感考核排全省第19位、全州第2位。此外,把“积分制”与评先选优结合起来,成功创建文明村镇156个、文明家庭83户,选树“五美”家庭90户、“好婆婆”50人、“好媳妇”52人,推选出36名“学习身边榜样”人选,入选中国好人榜3人、贵州好人榜6人,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切实为乡村治理赋能增效。

(二)“积”出了带动力。“积分制”把党员日常行为以积分进行量化,以数字形式直观展现在群众面前,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推动党员主动联系服务群众,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023年以来,全县设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站点186个,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186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866次,宣传党的政策336次19981人次,化解矛盾纠纷86件,为群众办实事984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三)“积”出了战斗力。“积分制”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多元参与”,凝聚了社会合力,激活了发展动力,夯实了基层基础,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全面过硬。2023年以来,全县10个乡(镇、街道)分别创建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点13个,标准化规范化星级党支部创建达标率100%,17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达到10万元以上,5个行政村收入突破100万元,特别是沫阳镇大井村收入突破330万元,分红63.84万元。逢亭镇祥脚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红水河镇云里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四、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是关键。基层党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罗甸县推进“积分制”管理模式,就是有效将党组织、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力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乡村治理主体、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和治理行为的全方位整合机制,促进不同主体间沟通协作和资源信息共享,提升治理效率,实现乡村治理由干部“唱独角戏”转向群众“跳广场舞”。

(二)坚持因村制定,把好积分尺度边界是重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各村的基础条件参差不齐,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取向和关系成为一个现实难题,加大了乡村治理的难度。罗甸县推进“积分制”管理模式,通过统一规范“积分制”管理内容,以规范日常行为为重点,因地制宜制定管理办法,划定积分管理的范围边界,既防止积分管理管得太“宽”,增加基层工作负担,也防止积分管理管得太“死”,丧失社会活力,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同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三)坚持全民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是目标。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离不开群众参与,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村民主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使农村居民依法依规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罗甸县在推进“积分制”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建立、积分、兑换、保障等体系,并量化赋予具体的分值,变“定性”为“定量”,让群众能够更好地衡量每一种行为的价值,发挥了导向作用。同时,“积分制”将“软要求”量化为“硬指标”,让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把乡村治理具体化、路径化,通过积分按需兑换,增强群众物质上的获得感、精神上的荣誉感,激发更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找到了突破口。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