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屏南县委组织部
2024年10月08日17: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
福建省屏南县地处山区,2019年脱贫以来,全县仍存在村域发展不平衡、各村单打独斗效率低和资源难以整合高效利用等问题,处于低水平脱贫状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尤为迫切。为此屏南县以建强基层组织为抓手,探索推行片区党委工作机制,坚持“组织一体设置、工作一体谋划、制度一体完善、活动一体开展”工作思路,将重点工作任务化、任务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充分调动“一书记三大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等人才队伍力量,让“千斤担子人人挑”。同时将产业振兴确定为核心任务,通过项目派单领办,在一线压担子中培养和考察识别干部,以强组织力推动农村高效运转、抱团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成立19个片区党委共覆盖66个行政村,相关做法多次被中央媒体报道,并被全国组织工作年度盘点“点赞”。
二、做法
(一)夯基固本,优化组织设置
从组织架构、运行制度、设岗定责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有效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一是搭好组织架构。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不改变原有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功能形态的基础上,联合成立片区党委,每个片区择优选取1名乡镇党委班子副职担任党委书记,中心村党组织书记任党委副书记、其他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骨干任党委委员,片区党委下设产业发展、技术保障、维稳协调等多支专业工作队伍,通过搭好组织架构,进一步延伸乡镇工作触角、扩大服务半径,使片区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坚强的“主心骨”。
二是优化运行机制。坚持“组织一体设置、工作一体谋划、制度一体完善、活动一体开展”,推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工作法和“两必谈”议事机制(即:谈项目必谈群众增收、必谈村财增收),将乡镇决定事项和工作部署通过片区党委下达执行,将各村发展思路和工作计划提交片区党委来讨论商定,充分发挥片区党委承上启下和牵头抓总作用。坚持工作任务化、任务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片区党委年初对各村当年度要实施的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梳理,汇总建立年度重点任务清单。
三是实施设岗定责。采取自主结对和派单领办相结合的方式,让区域“一书记三大员”、在家党员、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新村民”等力量在年度重点任务中“挑担子”,协同推进片区项目快速实施、工作高效落实,并定期听取工作进度汇报,让大家知责于心、履责于行,实现“千斤担子人人挑”。同时,先后聘请20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担任片区发展顾问或党委委员,为片区发展献智献力。
(二)资源共享,聚焦产业发展
根据片区各村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集聚优势资源,合理谋划布局产业项目,促进产业连片打造。
一是摸清“三资”家底。片区党委成立专班,联合村经合社全面开展集体“三资”清产核资,通盘考虑区域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需要,采取整合各村闲散资金、盘活闲置资产、集中流转土地等方式对“三资”进行“打包利用”、优化重组,进一步畅通生产要素流动、激活农村生产潜能,共摸底可流转土地资源1万余亩,闲置供销社、废弃厂房、中小学校等资产65处。全面梳理2015年来各级财政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盘点资金明细和投资情况,评估资金使用效益,及时调整低收益项目投资。
二是高效利用资源。立足产业发展需要,挖掘整合区域传统村落、农耕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统一对外招商营销,引进专业团队开发集生态农业、农耕体验、研学康养、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古村落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串珠成链打造精品旅游带,不断壮大区域产业体系、增强振兴动能。如,白玉片区发挥白玉皮划艇小镇优势,串联降龙古村、上洋冰臼、叠石农场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与研学产业,去年以来,片区共承接研学、团建等活动9000多人次;前汾溪片区发挥厦地先锋书店、前汾溪谷社会美育研学实践基地等IP效应,区域3个村列入宁德市金牌旅游村连片打造,2023年以来,片区接待游客22万余人次、旅游综合创收近300万元。
三是强化项目带动。发挥片区党委组织优势,由片区党委领办合作社,联结村党组织、经合社、合作社、企业、农户,以合作社为项目运作主体,谋划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综合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项目。2023年以来,全县19个片区党委共谋划实施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119个,总投资近3.27亿元,并培育打造寿山—双溪、屏城—路下—长桥、甘棠—熙岭—代溪3条示范带。同时,明确县乡村三级具体负责人员跟进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问题,确保片区各项目有序推进。
(三)优化服务,突出基层治理
片区党委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着力点,注重整合利用服务资源,切实优化基层服务效能。
一是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对区域公益项目、民生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共同管理维护,协同推进区域各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避免重复投资,让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各村联合开展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形成跨行政村的社会治理联动格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各片区党委结合开展“党建聚力为民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先后共实施学校整合、卫生所提升、长者食堂筹办、公共停车场修建等民生项目39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61件。
二是激发多元共治活力。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项目安征迁、基层治理等重难点工作,共设置党员先锋岗130个、成立志愿服务队49支,引导党员群众在片区发展中破题答卷。统筹使用众创空间、人才驿站、乡野艺校等人才公益场所32处,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吸引各地人才落地驻创。对片区年轻力量进行摸底、建立台账,向其推介片区发展前景和域内用工需求,动员回引344名在外村民返乡就业创业。利用年终岁首、节假日和重要节日活动,联合召开乡村振兴交流座谈会,让在外能人、新村民、企业家、团队负责人等共聚一堂,为片区发展建言献策。
三是锻造基层善治队伍。依托片区党校、乡村振兴研究院、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育屏南站等阵地,先后按片区组织“小班化”培训44期覆盖698人次,为片区干部量身定制“学习套餐”。带领片区干部前往先进地区考察调研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经验做法,围绕阶段重点工作开展交叉检查、现场观摩和座谈交流57场次,帮助干部打开工作思路、树立争先意识。统筹片区各村“智力”团队建立“共享人才库”,推动“共享人才”跨村进行结对帮带、开展实用技术指导等,有针对性地补齐村干部短板弱项、全面提高履职能力。
三、成效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功能。通过合理配备片区党委班子,制定科学的议事机制和组织生活制度,有效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功能,推动片区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实事等工作中指挥有度、运转高效。如,2023年来,将片区各村发展党员酝酿推荐对象提交片区党委共商共议,共发展党员51名,储备入党积极分子102名,有效避免发展党员“一村一人”说了算,防止“近亲繁殖”。
二是拓宽片区发展思路。“一书记三大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等下沉一线力量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片区党委广泛听取吸纳发展意见,拓宽生产发展思路,推动各类资源精准投放、资金整合高效利用。
三是释放产业集群效应。各片区党委通过对各村同类资源进行整合,同时结合综合性产业需求,打造规模化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塘后片区整合区域各村土地资源4100多亩,先后引进3家优质企业发展玫瑰、猕猴桃、高山葡萄等特色农业,产生较好效益;柏源片区对区域内撂荒田地进行统一规划,发动党员群众连片开垦种植水稻约1200亩,同时盘活区域内闲置小学、古民居发展研学项目,带动片区110多名村民在村就业、平均村级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四是激活村财增收动力。2021年,4个片区16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27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5个;2022年,8个片区31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3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达13个;2023年,19个片区66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34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达22个;66个村对比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提高约103.6%。
五是调动干部人才干事热情。坚持实干实效导向,对表现优秀的村“两委”干部,鼓励和支持参加事业干部、公务员考试,在年度绩效考评和评优评先中给予优先考虑;对表现突出的乡镇干部、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一书记三大员”,优先推荐作为提拔使用和职级晋升人选;对综合素质好、带富作用明显的党员和群众,分别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发展党员人选进行跟踪培养,为优化片区干部队伍蓄好“源头活水”。2023年以来,19个片区共储备村级后备力量85名,各村党支部书记推荐作为2022年度“乡村振兴好书记”表扬人选6名,提拔或职级晋升乡镇干部20名、一线考察掌握优秀干部37名,对表现突出的15名农村实用人才落实有关政策待遇,19人获市级以上荣誉。
四、探讨
一是要优化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严格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绘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严密组织架构,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片区党委作为片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打破传统单位制党建的封闭性,将党建工作触角从纵向封闭的“村”转到横向开放的“片区”,通过主导议事,对片区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对各村“三资”进行合理调度、对各支队伍进行统筹使用,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二是要加强区域联动,充分凝聚协同发展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片区中各村的资源禀赋不同,发展也不平衡,片区党委在管理区域事务时,综合考量各村实际情况,全盘谋划、整体推进,实现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片区党委班子成员秉持公心,自觉把各村利益融入片区发展大局,班子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精气神得到有效提振。
三是要坚持产业带动,充分激发经济发展后劲。片区党委把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结合实际灵活推行产业联建模式,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通过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优势互补,吸引在外村民积极回乡就业创业,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连片规模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真正达到带富创富效果。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