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州市台江区委组织部
2024年09月22日14: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聚焦社区机关化与服务群众需求的主要矛盾,着力破解“社区场所机关化、办公方式行政化、服务居民形式化”等基层治理难题,探索推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去一增”模式,努力实现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去机关化、去形式化、去办公化”以“增加服务空间”,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将台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背景
在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中,发现存在基层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工作人员不足,群众不爱来等问题,造成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发挥不足,辐射带动作用减弱。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台江区出台实施《台江区推进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社区去机关化工作导则》等文件,围绕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综合协调功能等方面,为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明确标准,通过推行“三去一增”模式,即去机关化、形式化、办公化和增加服务空间,吸引更多居民群众来享受服务、参与服务,使文化、休闲、生活场景与党员教育阵地有机融合,全面推进社区党群服务工作提质扩面增效。
二、做法
(一)完善机制,提升效率,回归服务自治本质
一是归并服务窗口。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优化窗口公共服务事项办理专员配置,不再保留事项专窗,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仅设置1至2个综合性窗口“一窗受理”。进一步梳理服务事项,精简服务流程,形成“社区服务事项清单”,强化业务办理流程和公共服务素养培训,针对退休认证、退役军人事务等近50项公共服务事项为社区群众提供全流程、无差别、精准化的导办协办、无偿代办服务,全方位实现“一岗通办百姓事”,推动社区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优化行政事务。率先制定《社区去机关化工作导则》,进一步厘清职责,严格把控下放社区的行政事务,可收归街道办理事项统一收归街道办理。建立健全社区事务准入机制,严控准入事项的条件、程序,精简社区事务和工作台账,保障社区工作者“走单位、进楼宇、访居民”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和矛盾,建立与居民的密切联系,让社区回归自治、服务职能的本质。三是创新工作机制。聚焦群众和企业对错峰办事和不间断服务的诉求,推行社区弹性服务工作制,每名社区工作者每周安排2天时间实行错时上下班,确保每个错时工作时段都有工作人员在岗。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探索试行重点节假日轮值服务制,为居民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多形式服务。有条件的社区还开辟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实现政务服务零距离,真正让辖区群众省时间、少跑路,让居民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二)摸准需求,盘活资源,提供长效优质服务
一是前置服务端口。除窗口工作人员以外,社区其他人员全部进网入格,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以“进网格、访民情、解难题、办实事”为主要内容,第一时间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帮办代办等服务,开展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矛盾调解等各项工作,推动服务理念由“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确保及时准确响应群众诉求。二是摸清群众需求。深化运用“五事工作法”,升级“易说事”微信小程序,并通过“五级网格微信群”宣传推广,居民群众使用小程序“点开即写”“随手一拍”即可随时随地向街道反映身边事项。搭建“近邻客厅”“邻听屋”等小区议事平台,打造社区党课、“长者食堂+”等特色载体,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答疑解惑、线下直面沟通,深度触达各类居民,了解社区空间意向作用,精准掌握居民实际需求,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建议,及时梳理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三是创新服务形式。统筹调度全区党群服务阵地资源,对接匹配场所功能、居民需求等要素,日间以“一老一少”为服务重点,晚间和节假日以青年夜校培训为重点,定期开展亲子手作、沙龙讲座、健康义诊等特色服务项目。启动“邻里台江”党群服务中心提升项目,以申请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等形式克服资金困难,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采取区域化运营方式,通过招投标或委托区属国企运营,以低于市场价的收费,保证场所可持续运转,稳定向居民提供就近便捷、优质健康的服务。让社区服务内容深度惠及各类居民。
(三)系统整合,丰富功能,构建多元服务场景
一是拓宽服务空间。坚持办公阵地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根据《基层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将党建服务站、社区服务站、商务楼宇服务站多站合一、一口办理,人均办公面积压缩至3至5平方米,将节省出来的空间作为社区居民以及辖区企业的公共服务区域。社区综合服务场所中用于办公的场地占比一般不超过20%,可开放供居民群众活动空间占比超80%,最大程度压缩办公面积,最大限度拓宽服务面积,供居民群众活动的开放空间占比大幅提升。二是优化结构布局。推出零距离交流的全开放式办公模式,拆掉办事大厅阻隔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办公柜台,设立亲民、开放、互动的“一站式”服务区,开启“面对面、零距离”的便民服务新场景。根据社区功能定位和文化特点,以生活美学布置社区空间,集中清理标识标牌,除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以外的其余社区功能牌匾一律采取集成化、微型化、活动式方式集中展示。将面积大、采光好、通透的空间优先建设党务服务、群众休闲等场所,与原有的社区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推动社区场所资源由“封闭自用”向“开放共享”转变,强化社区与居民互动融合,让社区工作更有温度,社区建设更加和谐。三是整合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腾退利用率低的场所,因地制宜打造图书角、六点半课堂、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功能室,推进金融、法律、体育、文化、便民代办、卫生健康、邮政快递等便民服务事项进社区,提高社区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儿童“乐学堂”、青年“充电站”、老人“暖心站”、党建品牌“孵化室”,搭建居民交往互动、协商互助平台,打造群众、企业近悦远来的温馨家园。
三、成效
一是减轻服务人员工作负担,服务机制更灵活。在福祥社区、福瑞社区等有条件的社区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探索预约服务等服务形式,有效改变工作机制僵化,工作时间固定等现象,让居民企业办事更加灵活便捷。对原有社区工作任务145项进行缩减,形成“社区服务事项清单”,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将原先平均5至6个业务服务窗口合并精简为1至2个综合性办事窗口,厘清社区工作职责,将社区工作者从冗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进网入格”服务居民之中,让社区回归服务与自治功能。
二是提升民情民意感知能力,服务内容更贴心。对“易说事”进行升级推广,拓宽群众发声“说事”渠道,方便社区党组织通过居民微信群收集和掌握群众需求,将小矛盾化解在初期、小问题解决在前端,上线以来收集解决居民诉求求助1400余项,用“小切口”解决居民“急难愁盼”,让居民拥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安全感。持续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提升项目,打造11个试点社区,围绕居民群众养老、托幼、教培等方面的需求,持续跟进照料中心、儿童娱乐、青年夜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预计增加床位100张、教培中心3个,让服务内容与居民需求更加契合。
三是优化社区场所功能布局,服务质效更明显。在福祥社区打造“Fu Life+”共享社群空间,将城市更新理念融入社区公共服务空间规划,让群众不出社区即可享客厅式办公、驿站式服务。以服务台、报刊书架、沙发座椅等替换冰冷的隔离式的办公柜台,创造“面对面、零距离”的服务氛围,拉近双方心理距离,促进服务意识与水平提升。充分利用节省出的空间,根据居民需求时空分布特征,对同一空间不同时段赋予不同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各类人群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有效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吸引力与辐射力,真正成为居民爱来的温馨家园,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四、探讨
一是基层治理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其成效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为基层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与改造过程中,要深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动员优势,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形成治理合力,推动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基层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满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其升级改造过程中要遵循这一原则。作为政策宣传的窗口、群众反映诉求、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要以“服务内容回应需求、服务方式便捷高效”为目标。确定服务内容的过程中,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服务方式上,要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持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是基层治理必须坚持以自治促共治。基层治理不能仅仅依赖自上而下的推动,同样也需要自下而上地参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提升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更是服务理念和治理模式的转变。通过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实践中,逐步向共治延伸,吸引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强大合力。社区在此方面要做好引导工作,积极引入和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搭建共治平台,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真正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居民共同治理、共同享有、共同发展的温馨家园。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