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甘肃陇西县:“六小服务”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中共陇西县委组织部

2024年09月14日14: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甘肃省陇西县立足破解乡村治理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堵点、难点问题,建立并推行“六小服务”工作法,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常态化入户走访,面对面交流,心连心沟通,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关切的每一件“小事”,及时精准回应群众诉求,推动党员干部近距离解决群众的难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一、背景动因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矛盾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基层治理也从单一的矛盾调解转化为全方位、多领域的治理需求,给当前乡村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村党组织公益性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群众个性化诉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需求日趋多元,对村党组织的服务时限和服务质量期望越来越高,过去的“大水漫灌”公益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从调研来看,当前,群众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养老、就医、产业发展等方面,但村党组织很难给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一方面造成群众对村党组织的满意度降低,另一方面,使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群众的需求,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整合服务力量,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尽最大可能地给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让群众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村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二是零星琐碎的矛盾纠纷亟需党员干部在一线排查化解。群众路线是做好农村工作的生命线,只有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常态化入户走访,才能在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但在调研中发现,党员干部“走读式”“打卡式”入户比较多,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沟通交流比较少,群众诉求掌握不精准、不到位。一些合理的民意诉求、简单的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进而造成矛盾升级,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走访入户,第一时间了解群众呼声,办好民生“小实事”,化解矛盾“小纠纷”,理顺民情、化解民怨、凝聚民心,融洽党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是分散薄弱的产业基础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来越强烈。但从陇西县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基础条件脆弱、农业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群众产业发展现状,引导县级帮扶干部、乡镇驻村干部及村组干部入户摸清群众的需求,建立群众需求清单。县级层面整合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高度匹配群众的需求,由乡村干部组织落实,推动富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

二、主要做法

(一)征集“小建议”,畅通诉求渠道。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全面推行以“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为主要内容的“民事直说”工作法,在全县17个乡镇建立“民事直说”工作室232个,“议事大厅”215个、“协商议事广场”230个。推行“码上说·马上办”,在村级活动场所、集贸市场、主要路段等人员聚集的场所设置意见建议征集二维码,引导群众主动反映困难诉求,先后征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2200余条。开展“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不满大胆说”活动,围绕了解基本情况、理清发展思路、宣传各类政策、开展科技服务、掌握社情民意、开展民事代办、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等8个方面和各项重点工作,组织党员群众召开“板凳会”“炕头会”“庭院会”,征求各类意见建议2.3万条。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引导34名县级领导全覆盖包联乡镇、153名乡镇领导班子包保到村、1030名乡村干部包抓到户,深入“三类户”、孤寡老人和孤儿、留守儿童等各类重点群体,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

(二)解决“小困难”,加强人文关怀。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采取“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颗粒化”落实的方式,重点围绕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引导188个县直单位提供各类实事清单87项,组织287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对形成的实事清单认领为“书记党建项目”,采取村级党组织初验、乡镇党委核验、县委组织部门抽验的方式,确保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结合开展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有效整合乡村干部、党员群众、驻村帮扶工作队等力量,创新“三个六”关爱模式,针对不同群体,从物质保障、精神关怀、法律服务、日间照料、亲情连线、健康监测等细微处入手,分层分类开展关爱服务行动680余场次,解决困难问题2.3万余件,服务群众3.6万余人次。开展“我是党员我先行”服务活动,推行党员承诺践诺、党员志愿服务、在职党员报到服务等做法,引导2500余名机关干部和5019名农村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13.9万户,解决生病就医、学习辅导、代购代办等小困难5.6万件。

(三)办理“小事情”,做细民生实事。深化拓展“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和“双包一访”责任制,引导538名乡镇干部吃住在村,包抓1267个村民小组,联系13.9万户群众。落实包政策宣讲、包惠农政策落实、包“民事代办”、包产业开发、包纠纷调解“五包”工作责任制,推动乡村干部在走访联系中增进干群感情。构建以县便民服务大厅、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站、村民小组便民服务点、干部担任代办员为架构的“五级便民服务网络”,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帮办代办领办各类事实1.2万件。推行马上办、带着办、领着办、流动办、联合办“五办”工作法,实现“只进一门、只见一人,一人接件、一窗办结”和“最多跑一次”,累计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5.6万余件、办结率99.96%。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引导645名村干部全天候在村级活动场所开展坐班值班,为村民提供无空档全方位的贴心服务。

(四)调处“小纠纷”,促进社会稳定。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和落实“随手调”机制化解群众矛盾,结合“五户划区域”包干责任制,划分县、镇、村、社“四级”网格992个,吸纳1237名农村党员、1075名乡贤、347名法律明白人等担任网格小组长,组建成立“大排调”队伍,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10项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落实“随手调”机制,充分发挥215名人民调解员的作用,经常性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街边巷口,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随时记录排查中发现的矛盾纠纷,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法律知识,迅速找到矛盾的症结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即调处、遇到即化解”。推行会商研判、工作联动、联席会议等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建立由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专职律师等法律专业调解人员和特邀调解员、行业调解人员组成的专业化调解人才库,成立涉法涉诉等15个调解团队,构建“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新模式。

(五)整改“小问题”,推动作风转变。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十大行动”,结合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以乡镇为单位,每季度至少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1次“找问题、查根源、抓整改、树典型”和“业务大比武、能力大提升”活动,着力破解能力不足、服务不优、视野不宽、效能低下等问题。紧盯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双述双评”和平时检查指出及民主议事提出的问题,全面推行问题、任务、责任“三张清单”,逐项建账销号,确保民生服务事项见底清零。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排查产业培育、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出现的服务不优、责任不实、效能低下等问题,建立检视、整改、销号“三张清单”,夯实主体责任、明确整改期限、逐项销号管理,倒逼作风转变、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工作落实。同时定期不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民生服务事项见底清零,问题解决见底清仓。

(六)帮扶“小项目”,发展富民产业。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突出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环境面貌、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从“小项目”帮起,引导153名乡镇领导班子、538名驻村干部、409名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和农产品初加工项目1596个,实施危房改造、卫生厕所改造、巷道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729个。推行“晒”项目实施“清单”机制,对已实施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对实施结果予以公开,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监督。采取党员能人组团带动、党员责任区帮带、党员先行承包示范等方式,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引导219名党员致富能人创办经济组织78个,建设产业基地54个,扶持2600余名有能力的党员每人发展1个致富带富项目,带动2—3户低收入群众增加收入,构建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带富共富链条。

三、初步成效

一是推广点对点、面对面的贴心服务,有效转变了干部作风。“六小服务”工作法在吸收“驻村代办”“三项指数”等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群众跑”“等待办”等传统的服务理念,通过构建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格,引导乡村干部到户开展代办服务,将机关党员干部“推出”办公室,“沉到”群众中,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干部跑”“上门办”,促进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实现“干部受洗礼,群众得实惠”。

二是搭建全覆盖、无缝隙的服务网络,有效畅通了诉求渠道。落实“五户划区域”包干责任制,整合党建、政法、生态环保、卫生健康各类网格,科学划分县、乡、村、社“四级”网格,通过调优网格设置、完善功能配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破解了条块分割、覆盖不全的难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系服务网络。通过开展“码上说·马上办”,组织召开“板凳会”“炕头会”“庭院会”,“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面对面”化解群众难题,全方位畅通诉求渠道。

三是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群众需求,有效增强了治理效能。“六小服务”工作法的建立推行,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泛调查研究,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按需拓展服务内容,拓宽了服务的空间和领域,切实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截至目前,全县排查矛盾纠纷6565件,化解6488件,帮办就医、养老、亲情连线等各类实事3.2万件,推动民生问题在工作中不断解决,群众需求在解决中不断满足,有效奏响了乡村治理“和谐曲”。

四是帮扶成效好、带动强的富民产业,有效拓宽了致富渠道。通过引导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因户施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将有致富能力的党员与有发展意愿的群众结成对子,减小了群众发展产业的风险,推动全县产业由“小散弱”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通过近5年的发展,富民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48.2%提高到了67.6%。

四、思考启示

一是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要破解诉求渠道不畅的问题。干好群众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清楚群众的基本诉求,坚持将“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做好群众工作的标准,通过采取“民事直说”、网上留言、联系包抓等方式,和群众点对点、面对面的深入交流,精准掌握群众的基本诉求,从群众诉求多样化的实际出发,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小处”着眼,做实群众关切的每一件“小事”,以“小服务”赢得群众“大满意”。

二是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要破解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三农”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做优服务、做精治理、做强产业,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必须树牢“大融合”的工作理念,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工作中来,广泛发动县直部门党员干部、乡镇领导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村组干部积极参与,形成队伍联建、组织联动、困难联解、整体联动、合力推进的生动局面。

三是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要破解富民产业不强的问题。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促进乡村治理的基础。推进产业振兴,必须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群众,精准掌握群众的需求,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向基层一线倾斜,高精度匹配群众的需求,让群众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致富有办法。要不断健全共富机制,采取支部谋划“寻路”、书记先行“探路”、党员跟进“带路”的方式,延伸基层党组织带富共富触角,不断拓宽群众收入渠道。

四是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要破解保障支撑不优的问题。完善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工作落实的基础和关键,推动“六小服务”取得实效,必须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主体主责主抓意识,构建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履职机制,把开展为民帮办实事作为干部年度考核、评优选贤、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事情在一线办理,工作在一线落实、矛盾在一线化解。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