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打造“现代夜校”以小切口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中共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工作委员会

2024年09月14日14: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

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作为全市重要的商贸、商住、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之一,辖区面积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6万,加上流动人口近4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4.65万人。街道下辖22个社区、287个网格,每个网格平均管理约368户,其中“万人社区”高达10个,占比近一半。在基层治理上既有公共资源、经营主体富集的优势,也面临人员流量密集、人口结构复杂的难题。理应在党建统领现代化治理上积极探索、争当示范。我们在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过程中,面临几个突出难点:

一是基层治理对象的多样性问题。辖区既有相当比例的中高收入人群,又有大量中低收入居民,老旧小区“土著”、流动租赁住户、新兴职业群体都是基层治理的难点、重点,各类人群对基层治理的观念认知、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如何将生活共同体转化为治理共同体是摆在面前的现实课题。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问题。由于各类人群在空闲时间、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文明实践活动开展难以“一把尺子量到底”,去年街道22个社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300场,但仍有居民反馈存在活动时间不合适、内容形式偏传统等问题。

三是各类主体参与的主动性问题。辖区长期存在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群众占比不高、年轻人偏少等问题,以街道渝北社区为例,去年渝北社区6万服务人口中参与社区治理及日常活动的只有100余人;此外,街道还有近4万家经营主体及2万余人的志愿者,如何推动这些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全面下沉、精准滴灌,也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予以盘活调动。

正是出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考虑,我们坚持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两眼向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以“观音桥夜校”为载体,不断丰富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辖区经营主体、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持续营造邻里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做法

观音桥街道着眼夜校特色化、规范化和体系化发展,将“三个理念”“三种模式”“三项机制”贯穿夜校建设全过程,推动夜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三个理念”彰显为民惠民初心

一是坚持“纯公益”普及。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深挖辖区资源,免费提供师资和授课场地,做实“政府主导+公益赋能+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发展路径,除课程所需器材需学员自主购买外,所有课程均不收费,让老百姓不出一分、不费一力就能享受到“家门口的夜校”。目前,夜校近3/4的课程推出即“爆满”,报名者既有辖区居民、周边市民,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二是突出“全龄化”覆盖。在确保课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定制化、多元化,更好满足各年龄段需求,比如“北仓青年夜校”主要服务青年人群,“洋河创业夜校”主要关注就业创业群体需求,“明珠家风夜校”主要面向“宝妈”和学龄儿童。三是做好“可持续”培育。街道积极联系沟通职能部门,重点聚焦师资供给端,探索建立“先进模范+专家学者+民间能人”师资库,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夜校建设,转化为群众所用、所享的“美育盛宴”。

(二)“三种模式”助力文化新风沁润

一是实行“错峰化”办学。让“夜校”不止于夜,探索开设“晨校”和“午校”,供不同群体灵活选择,避免“扎堆打挤”。比如,结合老年人早起锻炼、青年白领午间健身等需求,试点开设“洋河花园晨校”、“富力海洋午校”等。二是注重“便捷性”设计。按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思路,深挖细掘,把街道18个党群服务中心、14个非公经济组织和经营主体免费提供的办学场地串联起来,在人流集中、靠近居民住宅区的位置设点,打造“分校+教学点”阵地体系,目前夜校80%以上的学员上课通勤均在半小时内。三是推动“社交化”发展。开设“与榜样面对面”“观音桥城市推介官”等专题课程,为干群之间、邻里之间等多方主体提供即时交流的互动机会,切实画出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

(三)“三项机制”推动常态长效发展

一是构建全方位鼓励激励机制。对标“文化报表”中先进典型培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子项,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融入夜校,给予教师、学员以积分奖励,既可兑换实物奖品,更鼓励以积分“购买”关爱孤寡老人等公益服务,配套开展榜样评选活动,实现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相贯通。二是健全全流程服务保障机制。每个校区负责人均为社区党委书记,并配置至少1名社区干部负责夜校具体事务,筹办“课前选择、课中监管、课后评价”等多个环节,通过动态跟踪、实时监管,做实全流程闭环服务。三是实行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街道党工委探索建立夜校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夜校”意识形态、应急安全等全链条闭环管理,开课前安排专人对校区场地安全及课程内容进行“把关”,切实守住意识形态底线、安全稳定红线。

三、成效

观音桥夜校将干群互动与共治共享紧密耦合,不断丰富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幸福观音桥更有内涵、更有温度。

一是让志同道合的人,增强了归属感。以往进行志愿者登记,很多人“为注册而注册”“为补贴而加入”,办起活动也是应付检查“一阵风”。现在,夜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沁润进课程设计,鼓励学员、教师用积分兑换公益项目,引导他们就地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二是让有一技之长的人,找到了认同感。过去组织文化活动更多靠物质奖励,吸引“嬢嬢们”带着“娃娃们”凑数,现在通过开设各式各样的夜校课程,为有一技之长的“能人”提供了挥洒才情的“大舞台”,为社区文明实践注入了最具活力的“新血液”。我们有一位年轻的吉他老师,不仅自己免费开课,还把在沙坪坝、南岸、渝北的“兄弟伙”一起拉来夜校,开设书法、非洲鼓、DJ等课程,一起做他们心中认定有意义的事。夜校一位化妆老师,因从小身患残疾而自卑,通过在夜校教授化妆课,聚集了“粉丝”、结交到朋友,不仅收获了尊重,更打开了心扉。

三是让党群干群社群之间,多了份亲近感。通过开办夜校,辖区经营主体找到了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无偿提供场所、提供物资,与居民感情更熟络了;流动人口找到了“新居民”的认同,与老住户之间多了份亲近、少了些纠纷;社区干部找到了密切干群关系的平台,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活动,实现与居民说得上话、聊得上天、办得成事。今年春节前夕,塔坪片区商户、物业、居民自发组织“百家宴”,聚集了“烟火气”、浓厚了“邻里情”。夜校以兴趣课程集聚人、以志愿服务凝聚人,促进了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让单纯的居住空间转变为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探讨

目前,“观音桥夜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愿参与的教师、学员皆呈“倍数增长”,各类需求更加多元、资源统筹更具挑战、管理服务更有难度。下一步,观音桥街道将重点健全夜校机制,探索运用数智手段,从“学员注册、教师入驻、课程分享、场景监测、积分管理、公益兑换、数据归集、评价反馈”等环节进行设计打磨,进一步强化闭环管理、实现终端互动。一是着眼用户便利使用,借鉴大众熟悉常用的社交媒体模式,在功能设置、页面浏览等方面靠拢群众审美及使用习惯,进一步提升用户黏性。二是着眼资源高效统筹,落实“数字重庆”建设统一部署,打造夜校子场景,引导学员、教师、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在线上进行夜校课程申请、志愿者注册、公益项目兑换等内容操作,同步实现信息的无感收集。三是着眼提升服务质效,不定期分析后台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为后续优化服务、转化力量、推动共治提供更多数据支撑,切实为老百姓提供更具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实现惠民有感。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