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党建引领创建“四美”红旗村 齐心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中共宝鸡市陈仓区委组织部

2024年09月11日16: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端,全区总人口45万,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管辖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57个行政村、20个社区、1536个村民小组,境内“六山、一水、三分田”山、川、塬皆有,独特的地貌环境决定了陈仓区经济社会发展相较于市内其他平原县区较慢,特别是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相对落后。近年来,陈仓区在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坚持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统揽,深入开展以“产业美、乡风美、治理美、生活美”为内容的“四美”红旗村建设活动,将基层党建工作同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蹚出一条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

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区委牵头抓总,区委组织部负总责,区委政法委、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局等区级相关部门党组(委)、各镇(街)党工委、各村党支部具体负责实施,区镇村三级上下贯通、纵向联动,统筹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文明新风塑造、基层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等乡村振兴领域重点工作,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现实。

(一)整合各类资源,培育产业发展沃土。加大资金、政策、项目等资源整合力度,扶持、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强化资金支持。把全区产业发展资金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坚持靶向发力在产业强镇、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上下功夫,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形式推动产业发展。强化品牌加持。聚焦绿色、天然、有机等乡土产业优势,倾心倾力打造一批陈仓区农特产品名优品牌,持续扩大农特产品影响力和省内外市场,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发展村集体经济管理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发挥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激发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创办、领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干事创业激情,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弘扬时代新风,营造文明和谐环境。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乡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中的组织动员和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坚持教育为先。广泛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陋习,不断提高群众道德文化素养。注重文化熏陶。积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建好用好乡村文化阵地,守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持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创新活动方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探索“党建+群众需求+志愿服务”新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

(三)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基层治理效能。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的组织体系,构建农村党组织领导下自治、德治、法治、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网格体系,将镇街党员干部嵌入网格之中,织密织牢综治网格,将问题解决在网格内。用好网络平台。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将区、镇(街)、村三级综治网络有效整合,延伸综治网格治理触角,实现多领域覆盖。深化枫桥模式。发挥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基层司法所作用,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内外兼修,绘就和美乡村画卷。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从基础设施、村庄环境和服务能力等方面发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力度,为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提供便利。美化村庄环境。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科学规划改造提升村庄,打造宜居宜业优美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健全完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打通党群、干群关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服务凝聚群众、教育引导群众的主阵地。

三、主要成效

(一)坚持因地制宜,建设“产业美”红旗村

一是做强产业集群。投资2000万元在西山七镇建设10个万亩椒果示范园,投资260万元实施柴胡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投资9833万元实施国家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先后打造以渭北东塬现代农业集聚区、西山有机农业及农旅融合示范区为代表的各类农业园区269个,其中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态势明显。二是做优特色品牌。大力实施技术标准创新、产品检验、有机认证、商标注册、品牌建设和基地配套建设等系统工程,“陈仓西山柴胡”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虢之天椒”商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用权,成功注册“虢之国品、西山五美”农特产品公共品牌,形成了“柴胡”“大红袍花椒”、“土蜂蜜”“苹果”等一批名优土特产品牌。三是做实激励措施。制定陈仓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绩效评估办法(试行)》、《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每年拿出一定比例新增收益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先后成立产业党支部35个,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585家,全区15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全部突破10万元,其中10万至50万元的村137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7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3个。

(二)坚持化教于心,建设“乡风美”红旗村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手抓,在抓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狠抓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文明乡风塑造不放松。

一是抓教育,移风易俗破陋习。坚持党组织引导教育与村民自我教育相结合,常态化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类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使群众学有标杆、赶有榜样。近年来,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12个,评选区级文明村83个,表彰“十星级文明户”2万余户,文明家庭200余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1000余人,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1人获得省、市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称号;建成村级家风家训馆23个,周原镇油坊村红白理事会的先进经验,被中央和省级媒体宣传报道。

二是抓文化,文化润人树新风。全面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村广播室等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成“乡村文明一条街”160多条,绘制专题文化墙5万多平方米,建成标准化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57个,并配备公益岗位文化管理员157名,使之成为宣传政策、动员群众、教育村民的重要阵地。高标准建成镇(街)综合文化站14个、村级标准化文化活动中心157个,村史馆10个、农村幸福院157个,34项农村民间技艺和民俗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沙镇荣获第二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持续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和灯会、社火游演等民俗文化活动,共开展送戏下乡800余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万余场次、灯会、社火游演80场次。

三是抓活动,文明实践暖人心。成立以镇(街)、村(社区 )党组织负责人为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91个,覆盖14个镇(街)、157个村和20个社区,组织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群众院落、百姓家中,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环境整治、平安巡逻、反诈宣传等志愿服务。虢镇街道东街社区组建“红喇叭”、“绿卫士”、“白天使”等7支志愿服务队,组织党员分类开展理论宣讲、科普科教、社会治理等7种志愿服务,“多彩东街”志愿服务队“小活动”温润社会“大环境”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三)坚持优化治理,建设“治理美”红旗村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路径,优化网格服务,推行智慧治理模式,矛盾纠纷“一站式”调解,确保“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民心在基层凝聚”,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是优化网格管理。完善镇(街)平安建设组织体系,明确党(工)委书记、镇长(街办主任)、政法委员职责和综治中心、基层政法单位、站办所及村、社区任务清单。村、社区实行扁平化管理,镇(街)包抓干部、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为一级网格长,村(社区)干部和小组长、小区物业经理为二级网格长,优秀党员和热心群众担任网格员,先后组建镇街巡逻力量14支,村(社区)专兼职群防群治队伍173个,并通过“五个一”(一个联户微信群、一本联户信息账、一张联户工作表、一块联户公示牌、一个联户日记本)工作法,精准掌握网格动态,将治安巡逻、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搜集等纳入网格化管理,使问题及时在网格内妥善解决。

二是强化智慧治理。出台区、镇、村综治中心工作指引,丰富综治中心区级指挥、镇街枢纽、村级服务职能,持续推动区综治中心和14个镇街、173个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研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打造智慧综治平台,拓展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服务管理、行业领域整治、综治工作考核等功能,布设“雪亮工程”高清视频探头3817个,延伸端口至镇街、村社区和平安建设各成员单位,实现全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一网通办、一网通管。

三是深化矛盾调解。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灵活运用、居民说事、老党员说事、百姓议事等方式,实地化解矛盾纠纷。整合法治服务、12309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等职能,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累计培养法律明白人2万余名,村和社区实现“一警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全市首家“一站式”矛调中心,采取部门常驻、轮驻、约驻形式,依法调解、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全区初信初访化解率达100%。阳平司法所先后获得全国模范司法所、陕西省第一批“新时代六好司法所示范单位”等荣誉,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

(四)坚持宜居宜业,建设“生活美”红旗村

坚持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突出重点、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夯实“底子”改善基础设施。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5.48亿元,实施项目1741个,彻底解决农村地区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吃水难等问题。投资2.1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1个,搬迁贫困群众1150户4722人。投入补助资金2652.6万元,聘用“1+10”管护人员1093名,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管护,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改善。慕仪镇齐西村、香泉镇南峪村、县功镇翟家坡村荣获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称号。

二是扮靓“面子”改善村容村貌。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垃圾中转站,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不高问题。投资3670.56万元实施110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63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1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接入城镇管网处理设施,实现全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治理水平持续优化。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质量“提升年”活动,在全市率先探索建设微生物免水公厕5座,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14563户。狠抓“三堆”清理工作,在阳平镇、东关街道办建成农村秸秆微生物堆肥场2处,每年可处置秸秆700余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周原镇、慕仪镇、香泉镇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卫生镇,建成省市级卫生村102个,全区14个镇街实现省级卫生镇、市级卫生镇全覆盖。

三是抓实“里子”提升服务水平。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行直办、代办、陪办“三办”服务“123”工作模式,树牢为民服务这一理念,将分散的82项服务事项整合拓展,集中到镇街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用好镇村服务中心、互联网服务两个平台,对符合规定条件、申请材料齐全的47项“直办”事项,窗口当场受理办结;对26项“代办”事项,全面落实“群众办事党员干部代办”制度,限时完结;对9项需多部门联合审批的事项实行“陪办”,由工作人员陪同到区政务服务大厅办理,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急难事,高质量开展便民服务,彻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我区“‘三办’并举促进乡镇政府服务见实效”工作法成功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四、经验启示

建设“四美”红旗村,是陈仓区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大胆尝试,更是陈仓区贯彻落实中省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要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四美”红旗村建设符合乡村振兴对农村工作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一)党建引领是关键。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还看“领头羊”。实践证明,“四美”红旗村建设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建强”作为第一硬性指标来抓,把各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乡村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紧紧围绕“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的目标,用好用活“党建+合作社+群众”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作用发挥在创新链上,把群众聚集在供应链上,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成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齐抓共管是保障。“四美”红旗村创建不是组织部门的一家“独角戏”,而是在党组织统揽下整合宣传部门、政法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的“大合唱”,必须建立“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动、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把“产业美、乡风美、治理美、生活美”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优化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工作合力,才能下好“四美”共创“一盘棋”。

(三)群众参与是基础。群众满意度是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四美”红旗村建设始终从群众角度思考问题,从群众观点解决问题,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积极发挥群众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四美”红旗村建设的热情,进而推动群众从“四美”红旗村“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观念转变,在全社会形成区镇(街)村上下联动、各级党组织持续用力、基层群众广泛参与、齐心共筑促振兴的浓厚氛围,形成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