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山东青岛市市南区:创新“两下两上”机制,激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动能

中共青岛市市南区委组织部

2024年09月11日15: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与动因

市南区作为青岛最早的建成区,也是青岛市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区,最早遇到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建设、人口流动频繁、居民诉求复杂等治理新情况、新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南区作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突出成效,创造出了一系列市南经验。但是,上下信息不畅通、联动不到位,条块分割、基层权责不对等,基层队伍职业晋升渠道狭窄、活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基层治理的很多问题表现在街道社区,但解决问题的钥匙却在上面。“上”“下”必须贯通、“条”“块”必须联动,不能单靠基层抓基层,就基层抓基层。

二、做法与成效

2023年以来,市南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创新“两下两上”机制,制定完善15项配套制度,在全区强力推进“强基层基础、到基层领干、为基层赋能”工程,进一步推动区、街干部深入到社区、小区(网格),服务触角延伸进楼院、楼栋,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神经末梢,社区、小区(网格)发挥一线“哨点”作用,服务全区、街道发展大局,以上率下、以下促上、上下贯通、同向发力,构建指挥系统一贯到底、治理体系一体严密、运转机制顺畅有序、基层队伍坚强有力、工作保障更加充分、治理成效更加彰显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

(一)创新“两下”机制,让工作力量在基层治理一线聚集

“两下”是指区助力到社区一层,街道助力到小区(网格)一层。推动干部眼睛向下、力量下沉,让干部“下”的有力、真“下”真干,着力解决“向下不实”的问题。

一是区级领导带头领干。30名区级领导同志全覆盖包联全区50个社区,每月到包联社区开展政策宣讲、调查研究、信访接待、现场办公;每月随机走访2户社区居民,听取意见建议,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每月列席1次社区联席会议,协调解决1至2件社区层面无法解决的居民疑难诉求。区委每季度召开包联领导座谈会,交流领干成效。领干以来,区领导列席社区联席会议480余次,“四不两直”走访居民823户,顶格为群众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900余件,以身作则加强一线指导,变“督着干”为“带头干”。

二是机关部门结对领干。区机关部门与全区50个社区常态化结对共建。每月深入结对社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协商确定结对共建项目64个,推动社区需求与部门资源精准高效对接,把“群众想干的事”变成“部门要干的事”。建立完善“平急转换”机制,各部门组建61支红色突击队,到结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遇重大任务、突发事件时自觉接受社区统一指挥,冲锋在前。2023年年底,青岛经历多场数十年未遇的寒潮暴雪天气,1978名党员干部以“雪”为令,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奔赴结对社区除雪清冰“战场”,变“催着干”为“主动干”。

三是机关干部下沉领干。围绕“党员怎么报到”“服务怎么开展”“作用怎么发挥”,规范细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流程。推动3372名机关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结合自身特长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医疗保健、民情调解等志愿服务,认领解决群众“微心愿”1600余件。党员干部在业委会成员中的占比提高18%,社区治理力量得到有力充实。社区每季度将在职党员报到情况通报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将通报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形成“社区设岗、党员认领、反向通报、双向激励”的工作闭环,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四是街道干部直通领干。227名街道处级干部全覆盖联系全区238个小区、505个网格,为小区(网格)理琐事、解难事、办好事。每周到小区(网格)走访,“面对面”收集社情民意,全面掌握小区(网格)基本情况,带领基层队伍合力破解公共空间“狭小”、配套设施“陈旧”、物业公司“缺位”等难题5400余件。每月召开小区(网格)工作例会,理清重点任务,加强力量统筹调配,推进惠民政策在小区(网格)内的落地落实。每月对专职网格员、公益性岗位人员、楼组长等基层队伍工作效能作出评价,对15名不适宜人员进行轮岗交流、辞退处理,提升工作队伍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变“应付干”为“全力干”。

(二)创新“两上”机制,让服务效能在基层治理一线提升

“两上”是社区向上助推全区发展、小区(网格)向上助推街道工作。为社区、小区(网格)开辟信息直通途径,为群众拓宽诉求表达渠道,着力解决“向上不畅”问题。

一是社区工作直报区级,打破传声“中转站”。开启下情上达“直通车”,建立信息公示制度,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示栏集中公示包联区直单位、所在街道、社区主要负责同志联系方式,及时倾听群众呼声。社区党委书记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向包联区级领导请示汇报工作,缩短决策和执行的“窗口期”,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比如,云霄路社区存在“无设施开展文体活动、无用房开展为民服务”的问题,社区党委书记搭上“信息直通车”,向包联区级领导汇报改造升级计划,区级领导顶格协调推动,高效建成资源多方整合、服务多向发力、模式多元融合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实现阵地服务效能和居民生活品质“双提升”。

二是小区(网格)要情直通街道,把准治理“风向标”。实施“锋领小区(网格)行动”,线上建立3115个楼院、楼栋居民微信群,包联小区(网格)的街道干部担任群主,24小时在线解决群众需求;线下街道干部率领网格员开展民情大走访,采取全覆盖式、精准式走访相结合,实现群众诉求“小事不出家门、矛盾就地解决”。建立小区(网格)自管共治机制,街道干部围绕楼院改造、环境整治、电梯安装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引导居民自主议事、互助办事、共解难事,将“自上而下”定了办和“自下而上”商量办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出“杨桂芝调解”“帮到家服务队”等220余支自管共治队伍,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搭台子”,发挥自治“大”效能。

三是群众诉求快速直达,服务响应“一点通”。建设“暖南诉办”诉求解决平台,与12345政务热线办理实现一网联动,推动群众诉求全流程、全周期智慧管理,累计处理群众诉求10.6万件。完善“小区(网格)吹哨、街道响应、部门报到、首问负责”机制,变“层层管”为“一线治”,首次接到交办事项的单位,必须作为首问负责单位认真解答、负责办理、一盯到底,杜绝推诿扯皮,实现“事来了就处理”,平台无效退单率同比下降86%。建立“未诉先办”机制,结合民情大走访,入户主动摸排,将诉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定期召开诉求办理情况复盘会,“把脉问诊”找准堵点难点,解决存量问题的同时,避免增量问题重复发生,实现破解问题关口前移,群众诉求办理质效不断提升。

(三)创新激励保障机制,让队伍活力在基层治理一线迸发

通过深化事业赋能、评价赋能、减负赋能,激励党员干部鼓足干劲、担当作为,着力解决“活力不足”问题。

一是深化事业赋能。建立优秀社区干部推荐机制,包联街道的区级领导可实名向区委推荐表现突出的优秀社区干部,11名社区党委书记得到提拔重用,让基层干部“上”有盼头。选拔29名年轻干部担任社区党委书记,队伍平均年龄由50.4岁下降到46.1岁,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达到94%,开展17期“头雁领航”培训,建强有担当、有能力、有活力、有口碑的“四有”社区党委书记队伍。打通“专职网格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事业编制人员”成长链条,首批34名专职网格员通过专项招聘成为社区工作者,84名社区工作者纳入社区优秀人才库动态培养,3名优秀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选聘事业编制人员,激发基层队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二是深化评价赋能。赋予社区对部门更大的评价话语权,社区每半年对机关部门结对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综合考核,形成“社区出题、部门领题、组织评价”长效机制,解决结对机关部门“来与不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切实推动各项措施在社区网格取得实效。年底组织区机关部门结对共建工作成果“亮绩赛绩”,评选优秀共建项目、点亮“微心愿”优秀案例。将荣誉激励向一线倾斜,评选出11名社区“担当作为好书记”、50名“最强”网格党支部书记、122名“最美”社工、50名“最美”网格员、108名“最美”楼组长,37名社区工作人员获得市区两级“两优一先”荣誉称号。

三是深化减负赋能。围绕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完善社区准入制度,明确未经区委常委会或区政府常务会议同意,不得随意给社区交办工作事项,让社区干部“轻装上阵”。各部门经审批进入社区的事项,需要明确政策、经费、设施、技术和人员等支持保障,确保责、权、利一致,实现部门“费随事转”出力也出钱,社区减负赋能有力又有效。严格落实9类40余项网格事项“白名单”管理制度,不得转嫁网格承担“白名单”以外的事项,给专职网格员腾出空间、让出时间,更加聚焦民生服务。全面开展社区“滥挂牌”专项行动,整治社区“牌子”多、乱、杂现象,共摘除、合并、调整牌子300余块。对使用率不高的服务、宣传阵地变更使用功能,为社区阵地“松绑瘦身”。

三、经验启示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是创新基层治理的“方向盘”。党建引领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城市基层治理中,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单位,本质上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联结,要解决各方“各自为政”“各抓各的”问题,形成基层治理的整体效应,就必须坚持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两下两上”任务线多、面广,要想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主导作用和统筹功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联系群众,以“党旗红”带动“治理优”,基层治理才能有形有效,有根有魂。

二是建强工作队伍是做实治理工作的“动力源”。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基层工作队伍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既要提升能力,又要激发活力。配套激励保障机制,重视用人导向对作风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出台队伍建设、考核奖惩、薪酬调整、职业晋升等“一揽子”举措,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手段,选优配强社区党委书记这个“领头雁”,将专职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选聘优秀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为事业编制人员,通过建立广覆盖、立体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做到选好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让基层工作队伍感到“有奔头”,更有底气、更加舒心、更好作为。

三是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是提升治理能力的“硬支撑”。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托盘在基层,着力点在基层,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确保人往基层走、资源向基层用。“两下两上”机制树立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开展包联、结对等,推动区级领导、机关干部真正融入基层,而不是局限于自身工作、满足于完成任务,防止资源、服务往基层“一沉了事”,让基层有更多的底气和资源,放开手脚去完成之前没有能力完成的服务项目,让群众感受到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是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是放大治理效能的“助推器”。只有把街道社区、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党组织的力量统筹整合起来,形成组织优势、服务资源、服务功能最大化,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群众需求。实现这种统筹整合,必须把整个区域上与下的工作贯通起来,确保每个部门单位和街道都能跨前一步,不断消除基层治理、服务中的“空白地带”。“两下两上”以社区联席会议、网格自管共治等工作机制为抓手,不断壮大基层“合伙人”,引导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了党组织“搭台”,多方“唱戏”,从而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