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贵州铜仁市:党建引领解难题 “强村富民”促振兴

中共铜仁市委组织部

2024年09月10日16:3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全面实施以强基层组织、强村集体经济、富农民“口袋”、富农民“脑袋”为主要内容的“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背景

铜仁市推进“强村富民”行动,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不断丰富和美乡村建设内涵,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实行动。当前,一些地方村存在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偏低等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更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为破解这一难题,铜仁推进“强村富民”以强村与富民相结合,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为铜仁扩内需、稳增长提供保障,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2023年以来,“强村富民”行动已成为铜仁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和响亮品牌。

二、做法

(一)坚持合力攻坚,解决“发展不力”的难题

一是强化四级联动。印发《铜仁市“强村富民”计划三年行动方案(试行)(2023—2025年)》,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任“双班长”的工作专班,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亲自抓、专班专人具体抓、部门属地双责任”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定期研究部署、统筹调度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二是深化资源整合。建立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整合机制,充分整合涉农资金、财政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市整合资金16.2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5亿元。三是量化金融支持。创设“强村富民贷”“乡村振兴产业贷”等信贷产品,充分发挥500名“金融村官”对口帮扶作用,为各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金融保障。目前,全市500名“金融村官”为帮扶村解决融资信贷资金4.47亿元,新增投放资金15.97亿元。四是实化人才服务。推进乡土人才评价认定,实施技能技术、农业农村等五类人才培养,探索“政府主导+技术支撑+专项培育”新路径,通过组建专家团、专家工作组指导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全市共有2724名农技人员参与服务,揭榜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2724个,参与“揭榜挂帅”项目示范366个,共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达10.7万天次,解决具体技术问题1.3万个。五是优化利益联结。坚持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民共享发展红利”的强村富民之路,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政策分红、效益分红、集体分红“三次分红”模式,及时兑现财政衔接资金5%保底政策分红,村级资产入股效益分红,村集体经济收益集体分红,有效带动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目前,全市已发放分红资金2.72亿元。

(二)聚焦平台建设,解决“后劲乏力”的难题

一是规范建立强村富民公司。县级成立总公司、乡级设子公司、村级设服务部,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保险、统一奖补和分户经营“五统一分”方式,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目前,全市选派64名企业管理、财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组成16支小分队指导强村富民公司试点,为各地规范强村富民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有序创办强村富民工坊。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学校房屋土地、易地扶贫搬迁点门面、党群服务阵地,收集并建立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村级供需清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把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由强村富民工坊进行接单、派工,实现送订单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推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资。目前,全市已建立强村富民工坊407个,吸纳劳动力就业3.16万人。三是规范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推动村“两委”成员和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现“村社合一”,探索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优势共扬、全民共股、社会共治、成果共享的“六共机制”,破解村级组织薄弱、村集体经济困难和村社“两张皮”等难题,实现村集体、合作社、村民“三方共赢”。目前,全市已创建426个“六共机制”试点,全部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以上。四是积极培育家庭农场。通过多元融合建、整合资源扶、严格标准管,培育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从事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有效拓宽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增收渠道。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培育家庭农场10602家,总经营收入44.39亿元,年利润总额16.79亿元。

(三)突出路径探索,解决“路径不宽”的难题

一是资产资源入股。依托本地优势资源,通过发包、参股、联营、合作等方式,分类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目前,全市累计盘活农村闲置低效项目283个、盘活率64.46%。二是提供社会服务。由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社会化服务,不断拓宽社会化服务渠道,提高生产效益和服务水平,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机专业合作社232个,总数位于全省前列,辐射带动1578个村。三是承接工程项目。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合规参与农业农村、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等,增加“以工代赈”的工程领域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带动附近群众就业增收。2023年,新开工建设以工代赈项目328个,完成财政投资约35亿元,带动7.4万余人就近务工,发放劳务报酬6.21亿元。四是组织订单生产。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大力组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等地的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订单生产,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切实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23年认定铜仁—东莞东西部消费协作生态食品饮品药品产业重点供应链企业14家,累计销往广东省的农特产品销售金额32.26亿元。

(四)注重优化管理,解决“监管不严”的难题

一是建立监管机构。探索建立县乡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机构,在县级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农村集体经济三资运营、量价确权、产权交易等进行全过程指导和监管。二是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等制度,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人员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并明确其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每年向乡镇党委和村民代表会议报告村级重点事项、重大项目、重要资产情况。三是规范财务管理。制定村级财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监管流程,严格实行“村财乡管村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委派”,采取从乡(镇)委派会计到村、县乡两级财政审计部门定期指导等形式,对村级集体资产涉及的开支、交易、财务结算和财务公开流程进行前置审查。规范分设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账套和银行账户,实现农村资产、账务和核算分离。四是动态审查把关。对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落实情况实行县乡审核把关、乡(镇)组织兑现流程乡(镇)党委每季度定期检查村级村务开支和公开、村级资产管理、村级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等情况,检查情况纳入村“两委”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区(县)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村级组织在届中和换届期间开展全覆盖审计,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监督。区(县)审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进行1次年度审计。五是强化民主监督。建立农村集体三资运营公示公开机制,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民主监督效能。增加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报酬,提升工作积极性,更好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实行村级财务收支由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联审联签,“一肩挑”的村需同时明确1名村“两委”其他成员参与联审联签,完善监督环节。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开展一次集体资产、债权债务清查,每半年公布一次资产运营和财务收支情况。六是落实激励机制。明确规定将村干部奖励纳入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范围,参考自有发展资金项目的分配方式,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在职村干部进行奖励,原则上每名村干部的报酬和奖励之和不超过10万元/年,有力激励村干部在集体经济发展、集体资产监管中主动担当作为。

三、成效

(一)基层组织更强。一是建立村干部履职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工作,全覆盖分析研判村“两委”班子运行和履职情况,配强村“两委”班子,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0.1岁,比上届下降了8.6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为58.4%,超出上届38.74个百分点。二是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人才“万人培训”、村干部学历技能“千人培育”、村党组织书记赴省内外“跟岗学习”,育强了基层人才队伍。目前,开展“万人培训”10800人,“千人培育”2593人,“跟岗学习”196人。三是推行村“两委”与村集体合作社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进一步深化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优势共扬、全民共股、社会共治、成果共享“六共”机制,目前,全市2738个村均实现“村社合一”。

(二)集体经济更强。一是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落实的纵向管理机制,市县两级成立工作专班,搭建部门联动平台,把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统一谋划。二是通过深入开展清产核资、全面进行确权登记、引培盘活利用主体、选准盘活利用路径四个步骤,采取管理自营盘活一批、租赁运营盘活一批、招商引资盘活一批、重组整合盘活一批、改造提升盘活一批、以资抵债盘活一批、收股转包盘活一批、产权交易盘活一批、助企纾困盘活一批“九个一批”方式盘活“三资”,盘活闲置资产项目,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目前已盘活处置闲置低效项目440个、资产原值20.76亿元。三是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6.2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5亿元、涉农资金8.73亿元等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市2738个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50万元的村有2175个(占79.44%),50—100万元的村有324个(占11.83%),较上年增加70个,100万元以上的有239个(占8.73%),较上年增加15个。

(三)农民“口袋”更富。一是聚焦食品饮品药品等全市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00余个,选派科技特派员223名到村帮助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全力发展茶叶、牛羊、油茶、蔬果、食用菌、中药材、冷水鱼、蜂蜜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实现生产经营增收。目前,统筹东西部协作资金6310万元,培育家庭农场6418家,总数达10602家,新增率为159.69%。二是积极推动组建劳务公司152个,扎实开展政策宣传、用工指导、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组织输送务工7429人,促进稳岗就业助农增收。三是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重度残疾人补贴、老年福利补贴、城乡居民低保等保障标准,指导督促各区(县)、市直各部门及时、足额发放省级统发目录50项惠农政策补贴23.30亿元,发放率94.83%,居全省第一,促进民生政策惠农增收。

(四)农民“脑袋”更富。一是建立了“垃圾兑换超市”,根据不同垃圾种类设定积分计量,将生活用品纳入可兑换商品,形成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办法,有效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引导村民树立文明乡风。二是推行党员积分管理,根据党员日常表现进行记录,按积分排名评定“一星党员”至“五星党员”,并在每月支部党员大会进行积分公示,引导党员在乡村治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重点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三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整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传播文明风尚。

四、探讨

(一)党建领航是“强村富民”的根本保证。铜仁市构建“四级书记”一起抓工作体系,组建市县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议事协调机构,强化纵向党委统筹、横向部门联动,逐级传导压力、充分凝聚合力,推动各项资源要素向集体经济发展聚集,有效破解部门联动不高效、资金支持不充分等难题,形成了“强村富民公司”“强村带弱村,弱村抱团发展”等一系列典型做法。这证明,实现“强村富民”一定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找准路径是“强村富民”的关键举措。铜仁针对各地主导产业、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的现实问题,创新推出龙头企业带动、资产资源入股、提供社会服务、承接工程项目、面向订单生产等五种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指导各村找准定位、选择路径,涌现出思南县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红薯种植产业、石阡县大沙坝乡任家寨村利用水源优势发展桶装水产业、印江县板溪镇泉溪村引进公司盘活闲置食用菌生产基地等一大批成功案例。这证明,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径,确保产业发展有后劲、资源开发有效益。

(三)促农增收是“强村富民”的必然要求。铜仁始终坚持集体增资与群众增收相统一,通过引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等方式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强村富民工坊”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优化利益分配,实行政策分红、效益分红、集体分红“三次分红”模式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将发展效益最大程度惠及农民。这表明,推动“强村富民”必须从维护广大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拓展联农带农富农有效路径,千方百计实现群众增收。

(四)精神富裕是“强村富民”的应有之义。铜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不移推动乡村“塑形铸魂”工程,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合作社”志愿模式,开展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系列活动。设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制度,深入整治农村“四乱”,树立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正气清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持续向好。这证明,富农民“口袋”和富农民“脑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必须重视乡风文明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同步富裕。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