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双塘街道党工委
2024年09月04日14: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
双塘街道位于秦淮区西南部,地处南京传统居民区,老旧小区众多,辖区内特殊困难群体较为集中,地区小街小巷小商小贩小餐饮从业人员较多,辖区居民诉求较多,停车难、出行难、物业管理、邻里矛盾等问题纠纷较多,12345工单量长期居高不下。
为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解决“基层矛盾纠纷多”这一老大难问题,作为全省街道集成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双塘街道推动党员干部更好更实地走入基层、融入百姓,在基层改革方面先试先行,先后进行了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建设、网格化服务中心与为民服务中心一体化建设等改革,并探索实施“三级四进五融合”工作机制,即班子成员进社区、科级工作人员进小区、全体工作人员进网格进居户,融合辖区党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等“五类资源”,推动实施固垒强基进网格、文明创建补短板、防范风险除隐患、矛盾调处促平安等重点任务,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通过“做强架子、做实底子、做细里子、做优牌子、做活路子”,有效提升街道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经验做法
(一)“一个中心”全调度,构建基层共治指挥链
街道着力打造“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将街道司法所、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金牌调解室、社区矫正分中心、网格调度分中心等融为一体,横向构建共治指挥链。一是依托平台加强联动,线上调处更省心。结合“数字微法庭”、12345政务热线等,借助省厅一体化平台和“苏解纷”APP小助手,鼓励辖区居民开展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调解“一站式”服务,每月开展线上调解120余起。二是配强人员优化机制,线下调处更放心。组建含1名矛调中心工作人员、3名司法所工作人员、2名专业人民调解人员,20余名社区一线矛盾调解社工在内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每月调解各类矛盾50余起。三是线上线下联动处置,矛盾调处更彻底。打造“和谈悦色”、“冯玉”金牌调解室,灵活运用“线上线下”调处方法联动处置。
(二)“两项机制”抓调处,打造基层善治同心圆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七办一中心”强调处、“政法网格员”专业调处两项工作机制。一方面,“七办一中心”做实“行业调处”。制定“谁主管谁调处”的“行业调处”规定,形成部门清单,坚持基层常见27类矛盾由“七办一中心”首接调解,部门行业调处未取得圆满结果的再由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研判后分类处置。另一方面,“政法网格员”做实“专业调处”。依托政法网格员功能型党支部丰富基层调解方式,将街道83名政法网格员融入所有网格中,以“社区点单、政法网格员接单”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实效。
(三)“三级四进”强网格,深耕基层精治责任田
切实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平台作用,深化“三级四进”强网格工作机制。一是明确责任体系。制定“社区、小区、网格”三级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固垒强基进网格、文明创建补短板、防范风险除隐患、矛盾调处促平安四项任务。建立进网入户及常态长效机制、矛盾化解及问题领办机制、成效评估及成果运用机制,实现责任链条无缝衔接。二是明确重点任务。每周至少半天时间下沉网格,对空巢独居老人、特殊困难群体、12345政务热线不满意工单对象等开展走访,收集社情民意,解决诉求困难,从源头降低投诉率。三是明确监督机制。定期组织第三方开展居民满意度测评,结果与干部季度考核等挂钩,引导干部更多地走进社区、到居民家门口解决问题。2023年6月“三级四进”工作机制开展以来,街道党员干部已累计走访居民3256户,处理12345不满意工单437起,解决问题320余个,12345工单满意率从72.8%提升到92.3%。
(四)“四微模式”激活力,凝聚基层细治新动能
紧盯群众需求,不断创活参与方式,创新服务载体,创优治理模式,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新活力。一是细分“微网格”。将辖区10个社区83个综合网格精细划分为306个微网格。按照每个微网格“1+N”标准(1名微网格员+2名以上志愿者),构建一支1000余人的“网格合伙人”队伍,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二是打造“微阵地”。与共建单位共同打造双塘街道“党员e站”,科技赋能党员学习教育。利用物业闲置用房,打造“睦邻家”等5个“睦”系列红色驿站,建立“有一说一”圆桌会议机制,通过协商议事,及时化解社区矛盾。三是点燃“微星火”。成立红色巡逻队、红色哨兵岗、党员先锋队等,探索“群众点单、党员接单、志愿者参与”工作模式,390余名楼栋长、500余名党员中心户、10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四是开展“微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以“铁脚板+大数据+网格化”模式,强化安全生产巡查执法,为每个社区配备一支安全生产常态化整治分队,重难点问题强化事前事中监管,坚决兜住安全底线。
(五)“五类资源”同整合,打好基层共治组合拳
整合辖区党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等“五类资源”,发挥“专业调处+法治调处+苔花调解”作用,在社会治理上打出基层精治组合拳。一是整合辖区党组织资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链接辖区党组织、党员骨干、积极分子等作用,使其积极融入文明创建、矛盾调处等重点工作中,变“治理对象”为“治理力量”。如街道聘用28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担任街道“兼职网格员”,协助社区网格员解决困难问题。二是整合企事业单位资源。联合市社科联、河海大学公管学院等共建单位资源,探索基层平安法治建设工作机制。针对驻区企业多达140余家的实际,构建“互惠互利、社企协同”的社区服务体系,鼓励商户协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如制定“错时停车”方案,开放共享停车位,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紧盯老旧小区治理痛点难点问题,与园区、小区各物业企业、业(管)委会党组织开展联建共建,搭建区域化“物业党建联盟”,形成“党建引领物业、物业推动服务、服务温暖邻里”工作新格局。三是整合机关职能部门资源。对于在街道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依托全区借助“街道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发动各职能部门现场会办、协商,帮助解决老旧小区下水道堵塞、房屋漏水、险树修剪等民生实事问题。四是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在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基础上,争取社会组织支持,为空巢独居老人和困难残疾人提供关爱、政府购买服务等重点工作。五是整合“两代表一委员”资源。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大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联系群众等作用,打造了街道“法律专业人大代表联络站”,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包括矛盾调处、法律咨询等多样服务。注重对矛盾调解数据、典型案例的收集,引导广大居民有矛盾找“中心”,找“工作室”,找“联络站”,形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良好氛围。
三、工作成效
一是在党建引领下夯实“三级四进五融合”工作机制。街道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体系完善、干部带头、联动共治”基层治理格局,充分织密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责任体系。“三级四进五融合”机制打造了自上而下的工作路径,在拉近干群距离的同时,找准为民服务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提升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效率和处理水平。2023年以来,共走访居民5900余户,处理12345不满意工单563起,帮助解决问题370余个;街道12345工单量下降28%,满意率提升7%。
二是在矛盾调处中推广“三级四进五融合”工作机制。制定“行业调处”部门清单,坚持基层常见27类矛盾由街道部门首接调解,部门行业调处未取得圆满结果的由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研判后分类处置。2023年以来调处各类矛盾6000余起,街道被评为“2023年国家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实干担当单位”。除此之外,街道积极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全方位沟通融合,依托“政法网格员功能党支部”丰富基层调解方式,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防诈骗、普法宣传等活动120余场,推动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
三是在品牌打造中优化“三级四进五融合”工作机制。街道积极探索,推陈出新,提炼形成社区“摇铃示警”巡逻队、“城南小巷”“10朵金花”调解品牌,协调化解邻里纠纷、车位纠纷等身边忧、烦心事620余起。同时,街道充分发挥金牌调解员的引领带动作用,先后协调解决疑难纠纷140余起,用特色品牌实现“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四、工作启示
结合“三级四进五融合”工作的经验及成效,街道党工委进一步将“三级四进五融合”工作机制融入街道各方面工作,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既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党员干部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启示。
一是干部“沉下去”,推动干群“心连心”。街道在矛盾化解方面的工作模式由“坐堂等访”变为“主动下访”,让干部下到一线、沉到末端,通过干部在网格亮身份、公开联系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主动察民情、听民声,既切身体会了百姓的喜怒哀乐,拉近了干群距离,也了解掌握了群众的真实诉求。
二是问题“找精准”,实现路径“点对点”。街道将“12345”疑难工单、不满意和未解决工单进行梳理,条目式发给各网格,由挂包街道领导牵头进行分析研判,逐个突破。实践证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并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只有充分走访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工作中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找准为民服务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三是聚力“办实事”,融合资源“手牵手”。面对一些长期困扰群众、基层想解决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上下联动,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群策群力为群众办实事。街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吹哨”机制,提请机关部门联动整改整治,同时整合多方力量,群策群力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看到了切实的变化,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工作效率。
下一步,街道一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街道工委和各部门职能作用,规范调解组织、调解队伍和调解机制,构建党委领导、综合协调、司法引领、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二要融合多元力量。广聚各方资源,科学设置培训体系,开设可实战、可借鉴、可推广的培训课程,开设“矛调学堂”,不断提高街道干部队伍矛盾纠纷调解的水平和效率。融合部门力量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方力量资源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源头治理中的作用。三要突出品牌特色。发挥金牌调解员冯玉、江苏省“百名示范”社区书记魏萍等特色品牌作用,让辖区居民形成“有矛盾先调解”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义,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谱写基层善治“新篇章”。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