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黔南州委组织部
2024年09月04日11: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选派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异地跟岗提能是贵州黔南州着眼村(社区)换届后加强“两委”队伍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具体实践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选派一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跨省跨州跨县异地跟岗学习,达到“强一个带一群、强一批带一片”的效果。启动实施以来,深刻改变了村(社区)“带头人”队伍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思路,探索出一条提升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的有效路径。
一、背景成因
黔南州辖12县(市)109个乡镇(街道)1473个村(社区),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从44.6岁下降到40.3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31.2%,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8.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总体上年龄和学历结构实现大幅改善,但从人员新老交替具体数据来看,换届虽然给村(社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生力量,但新进村(社区)“两委”成员占51.79%,其中书记占22.56%。缺工作经验、缺发展思路、缺带富能力成为这批村(社区)“领头雁”身上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为此,黔南州打破“关起门”来搞培训的定式思维,以“深化广黔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创造性提出异地跟岗的提能举措,规划启动了“5年内选派不低于40%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省外3个月省内1个月异地跟岗实训”计划。自2022年实施以来,共分10批次选派24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跨省跨州跨县跟岗学习。通过拜强者为师、与强者同行、跟强者求教,取得提能促干的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统筹“跟前”人员选派。立足不同村情分类定向派。结合村情实际,按照“拔尖的”跨省跟、“潜力大的”跨州跟、“巩固提升的”跨县跟的原则,分类选派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异地跟岗学习。目前,选派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06名到广州市白云区、黄埔区、荔湾区等地跟岗,40名到贵阳市、遵义市、铜仁市等地跟岗,95名在州内跨县跟岗。聚焦短板需求精准配对派。按照“我需”学“他有”“我弱”学“他强”的原则,重点围绕组织建设、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做好派出地学习需求与跟岗地学习资源对接配对,最大程度确保学其所有补己之需、学其所长补己之短。比如,同为发展大米产业的瓮安县梭罗村与遵义市贡米村结对跟岗、同为发展茶产业的龙里县云雾山村与都匀市坪阳村结对跟岗。兼顾各个县(市)统筹分批派。在5年内选派不低于40%的总体目标下,按照每年选派跟岗书记不低于8%的计划数,兼顾12县(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需要,制定选派跟岗年度方案,明确跟岗人、跟岗地、跟岗时间等,按计划分批选派,做到县县均派人“跟”岗。
(二)强化“跟中”管理保障。全脱产选派,确保“跟”得专心。实行AB岗制度,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异地跟岗学习期间,由“B岗”人员代为履行工作职责,保证跟岗书记不受原村(社区)工作干扰,一门心思在跟岗地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村寨治理、公共服务等工作中潜心学本领。全方位保障,确保“跟”得安心。每年安排100余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异地跟岗干部食宿、交通、保险等保障,明确跟岗学习期间可据实报销3次交通费用。全过程管理,确保“跟”得用心。建立跟岗干部临时党支部,抓好日常教育管理。落实每月报小结、结业报总结制度,强化跟踪了解。建立派出地与跟岗地双向管理、双向对接机制,落实跟岗学习成效派出地和跟岗地县、镇、村“两方三级”评价鉴定,全面了解学员现实表现,确保跟有所为、学有所成。
(三)促进“跟后”成果运用。把跟岗学习成果运用到拓展发展路径上。对跟岗期间与跟岗村初步达成或已经建立产业发展、消费协作等合作关系的村,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给予产业规划、营销管理、技术服务方面的专业指导,促进合作关系形成富民强村新产业、变成经济发展新路径。比如,平塘县组织相关部门实地考察指导,促成克度镇金塘村与广州市五龙岗村将书记跟岗达成的初步合作意向变成长期合作关系,成功引入投资46万元的梅花鹿认养产业。把跟岗学习成果运用到“名支书”培养上。对表现优秀的跟岗书记,纳入“名支书”培养对象进行建档管理,对学习成果转化进行重点关注、跟踪指导,帮助尽快成长为一个标杆一面镜子。同时搭建“跟岗书记讲台”,推动跟岗书记的学习感悟转化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身说法”活教材。目前共运用跟岗成果培育“名支书”49名。把跟岗学习成果运用到示范点打造上。结合“千乡争创、万村提升”示范创建,将选派党组织书记异地跟岗学习的村纳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从资金投入、项目扶持、设施保障、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保障跟岗书记所学所获有效融入发展实践,尽快转化为发展成效,形成示范带动新标杆。目前,全州共培育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142个。
三、取得成效
(一)“跟”出了组织强。跟岗书记运用强村所学,带领班子对标找差距、聚共识,理清发展思路,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班子过硬、堡垒变强、工作提质,其中2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获得省级以上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绝大部分村(社区)党组织在2023年度述职评议考核中获评“好”等次,69%的村党组织被命名为省州县标准化规范化创建示范点。
(二)“跟”出了治理优。一批村党组织书记在先进地区跟岗学习中悟出治理新思路、找到治村新密码,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提升了治理效能,村庄变美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了。目前,建成15个国家级、10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23个全国文明村镇、55个全省文明村,都匀市马尾村、福泉市水源村、龙里县大岩村入选中组部“全国村典型案例”。
(三)“跟”出了产业兴。一批跟岗书记既“跟”出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也“跟”出了协作发展的新关系新渠道,实现了村村合作、资源互补、供需对接,推动发展一批富民产业,促进本村集体经济发展。据统计,已结束选派书记异地跟岗回来的106个村中,82.08%的村集体经济实现新增长,同比2021年累计增长2069.37万元,涌现出福泉市黄丝村、独山县百泉湖村、平塘县金塘村等一批带富典型村。
四、经验启示
启示一:聚焦建强堡垒抓干部提能须立足实战学实招。村(社区)干的是具体事、实在事,需要干部具备真抓实干的真本领。黔南州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提能的着力点放到走进先进地区跟学跟干上,使得跟岗书记在实地看、同行听、参与干中获得比“课堂式”培训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既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又获得了经验、找到了方法。实践表明,培养基层一线干部的“打铁硬本事”,必须突出实战化训练,坚持“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事要怎么干,干部就怎么训”。
启示二:聚焦建强堡垒抓干部提能须结合实际补短板。村情社情不同,发展的路径后劲和水平必然有别,必须结合实际梯次推进、分类提升进而整体提高。黔南州选派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异地跟岗提能,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广跟普学,而是基于选派地的发展水平、需求和短板,瞄准跟岗地的强项和优势进行精准匹配,切实达到“取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的效果。实践表明,培养村(社区)干部能力,必须突出针对性,坚持“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哪方面弱就补哪方面”。
启示三:聚焦建强堡垒抓干部提能须着眼实效帮转化。“走出去”学是为了“带回来”用。黔南州选派村(社区)“领头雁”异地跟岗学习,并非一派了之、一跟了事,而是坚持做好跟回促用的“后半篇文章”,从组织保障、政策措施上给跟岗回来的“领头雁”提供实践运用大平台、传经授课大讲台、示范带动大舞台,有效促进跟岗学习收获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发展的成效。实践表明,提升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重点在学、落点在做,必须把推动学习成果运用和转化作为关键一环,强化“学回来帮一把送一程”的保障。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