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探月精神的生动诠释:“嫦娥”二十年六探“月宫”

蔡金曼 杨 璐

2024年09月03日15:50    来源:2024年第9期《党建》杂志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完成历时53天的太空之旅,从38万公里的“天外”带回世界首份月背样品。今年恰逢中国探月工程决策实施20周年,在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中国航天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20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同志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天的贺电中指出。

作为我国首次开展的对地球以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探月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从嫦娥一号实现我国月球探测“零的突破”,到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20年来,中国航天不断书写自己的探月传奇,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千年夙愿,不仅在月球上留下中国印记,也在实践中凝练出探月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

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中首次提出“探月精神”一词。随着探月工程的深入实施,“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发挥出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引领中国探月人在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上不断前进。

追逐梦想:跨越星球的浪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月亮一直是特别的存在,不仅拥有婵娟、桂宫等浪漫雅称,还成为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更是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明月的无限想象。

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号关于月球上可能存在水的发现,在国际上掀起了月球探测的热潮。当时,中国航天历经近40年的发展后,在火箭、卫星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为进入深空奠定了基础。这时,一批仰望星空的人把目光锁定月球,并提出应尽早制定中国的探月计划。

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正式立项实施,命名为“嫦娥工程”。工程伊始,围绕“怎么去月球”这项难题,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院士,带领老一辈航天人,擘画出“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蓝图。嫦娥一号任务作为我国首次探月任务,就是要实现绕月飞行的目标。

“从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说。

2024年5月3日17时,海南文昌。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探测器向月球飞驰而去。探测器稳稳落月的“轻盈”身姿,于月背立起的五星红旗,“挖土”后在月面留下的“中”字……这场“追月大片”,一幕幕场景令人记忆犹新。

6月25日下午,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湛蓝的天幕之下,一顶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缓缓落下,嫦娥六号返回器到家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激动的人群中,一位白发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主持我国月球探测运载火箭选型论证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尽管已是八旬高龄,每逢探月工程的重要节点,他仍坚持到场见证。“17年来,‘长征’火箭以全胜成绩六送‘嫦娥’飞天,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还要再接再厉,向下一次成功发起挑战。”这位已经奋战61年的航天老兵豪情满怀。

从望月抒怀到着陆月球,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巡视到月背探秘,从创造中国纪录到实现世界首次,中国探月在20年里实现历史性跨越,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生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勇于探索:敢闯“无人区”的胆量

在20世纪人类首次探月高潮中,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已进行了100多次月球探测活动,但对于中国航天而言,“飞向月球”仍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月球和火星探测我们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进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更要敢于创新、敢为人先。”

跟跑,并不等于吃别人嚼过的馍。

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实现了中国探月史上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嫦娥四号实现月背软着陆,更是惊艳世界的先例。嫦娥三号圆满完成落月任务后,作为备份的嫦娥四号,是再实施一次类似的落月任务,还是勇闯科学探索的“无人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我们认为应该赋予四号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功能,探索此前从未有人类探测器到达的月球背面。”

时间来到2020年,嫦娥五号受命出征。为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科研人员创新提出四器组合方案,11个飞行阶段环环相扣。在解决了月面取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等四大“拦路虎”后,嫦娥五号成功采回月壤,探月工程三步走目标圆满完成,中国探月人也践行了自己的庄严承诺。

随后,与嫦娥四号相似的一幕在嫦娥六号任务中再次上演。嫦娥五号任务已顺利完成,作为备份的嫦娥六号何去何从?鲜有涉足的月背再次吸引了中国探月人的目光。

为何选择去月背采样?

“位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现在发现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这里的地质构成、物质组成、演化历史,有助于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一语中的。

然而,月背不仅是我们从地球上观测不到的“秘境”,更有着“不在服务区”的烦恼。为此,中国提前发射“地月新鹊桥”——鹊桥二号中继星,以做好接应与对通工作。相比上一代鹊桥号,这颗中继星功能更广、性能更强,不仅面向探月四期工程,还可为国外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我国探月工程不断稳步向前,也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提供着中国方案。

协同攻坚:同心向月的合力

探月工程是我国复杂程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之一。然而,在短短20年内,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事业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从设计到生产,从研制到试验,从发射实施到飞行控制,每一次技术突破与创新都是团队协同攻坚的结晶。

协同攻坚体现于高度的参研系统集成。探月工程涉及五大系统,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其中既有传统“国家队”,也有民营机构。

嫦娥六号任务中,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五星红旗。温差大、辐射强的特殊月面环境对国旗材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此,月面国旗研制团队联合武汉纺织大学等单位,提出用玄武岩纤维制作月面国旗的想法。从纤维成型、织物织造、印花染色到旗面制作,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让玄武岩纤维“织”出的“中国红”在月背精彩亮相。

协同攻坚体现于参研者年龄范围之广。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合影时,总书记身边坐着两位特殊的“80后”和“90后”,一位是年逾八旬的栾恩杰院士,另一位是已经90多岁高龄的孙家栋院士。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后,时年64岁的栾恩杰和75岁的孙家栋挂帅出征,为探月工程首次任务的顺利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

嫦娥六号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90后陈文成已经成长为嫦娥六号轨道器总装副主任工艺师。每天,陈文成忙碌穿梭在总装现场和各零部件分厂,带领团队对产品开展全周期管理,从零部件开始跟产,从源头把控质量。“能够和师父一同参与新任务,我又燃起新的激情、新的斗志!”提起师父,陈文成的95后徒弟顾伟德意气风发、笑容满面。

回望20年探月之路,从心系苍穹的老一辈科学家,到一批能挑大梁、担重任的年轻航天骨干专家,“嫦娥奔月”路上攻克的每个难关都离不开他们的勠力同心、永不言弃。

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胸怀

探索浩瀚宇宙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正如《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倡导的“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样,中国一直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在探月任务中与多国航天科技机构开展载荷合作、测控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2024年7月,“2024泰国未来科学力量展览会”在泰国曼谷举行。展览会上,名为“明月照我还”的嫦娥五号月壤样品360度缓缓旋转,让围拢过来的参观者一睹为快。“我没有办法自己去月球实地感受,但现在有中国的月球探测器采集到的样品展出,这样的机会不容错过。”曼谷市民威集达用“惊奇”形容着对月壤样品的印象。2023年10月,中国在第7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宣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面向国际开放申请,欢迎各国共同研究、共享成果。

国际合作同样是嫦娥六号任务的一大亮点。来自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4个国际载荷在轨工作出色,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发射当天,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多国航天机构、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官员,共同见证了嫦娥六号在大雨中升空,外国载荷专家更是几近落泪:“这是我看过最震撼的一次发射!”“恭喜我们要去月球了!”

一系列的国际合作展现了中国开放合作的态度,也增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了解与互信。如今,中国航天已成为全球航天合作中的重要力量,中国探月的“朋友圈”也不断扩容。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中国航天将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敞开胸怀、打开大门,不断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组织实施好后续重大工程任务。

探月精神不仅是探月工程的制胜法宝,也是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精神密码。

从事探月工程20年的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用四个“信”字总结从事探月工程的感受——“坚定信念,才能十年磨剑,向一个共同的梦想迈进;保持信心,才能在不断面对新的挑战时迎难而上、实现突破;相互信任,才能在复杂的大系统工程中统一步调、协同攻坚;言而有信,才能让国内外相关单位愿意与我们开展合作。如今,中国航天人已投入新的战斗!”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航天人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面向星辰大海,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

(责编:王珂园、王先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