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江苏宜兴市:走好村书记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宜兴路径

中共宜兴市委组织部

2024年08月29日09: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村书记队伍建设三年规划为统揽,完善选拔、培育、激励、管理“四位一体”的链式机制,探索出一条村书记“县乡共管”下的专职化建设新路径,为宜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背景

1、加强村书记专职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党的政治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需要。村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党的政治建设是否落地、党的执政根基是否扎实,关键看“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要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坚持支部建在村上,实现对农村各领域全覆盖,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县级备案管理,建立选派第一书记长效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使每一个农村党支部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书记队伍建设,是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重要工作。以村书记专职化建设为抓手,可以进一步发挥农村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既保证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又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加强,不断提高威信、提升影响,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2、加强村书记专职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乡村振兴,人才为本。没有人才,乡村产业、服务、治理等都难以实现。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靠班子,关键靠带头人。村书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和托举。“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要发挥好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就是要通过村书记队伍专职化建设,为农村培养、留住一批敬业爱乡,愿意以造福一方、带动本地发展为己任,长期扎根农村献身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的,以村书记为代表的村干部。

3、加强村书记专职化建设,是提升村书记队伍素质,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干劲的需要。讲党性、有能力的村书记是具有优秀公共管理才能的乡村头雁。通过村书记专职化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村书记选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源头上严控村书记的准入资格,将真正具备公共管理能力和素养的村书记选拔出来;可以全面提升村书记岗位的吸引力,通过为村书记提供可观待遇、提升村书记职业预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村书记队伍;可以确保村书记全身心投入村务工作,解决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促进农村改革稳定发展、落实各项治理任务。

二、工作思路

1、明确目标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在深化村书记“县乡共管”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村书记选拔任用、培养教育、考核评价、监督管理、激励保障“五位一体”专职化体系,推进村书记能力专业化、考核绩效化、管理规范化,全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45岁左右为主体、老中青有机结合的,立身有魂、政治素养强,建功有我、担当作为强,创新有道、发展本领强,心中有民、治理能力强,行为有规、作风纪律强的“五有五强”型村书记队伍。

2、树牢实干导向。既积极回应村书记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又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上来思考谋划,确保村书记专职化工作方向明、路径清。在具体文件制定过程中,将村书记专职化与农村基层工作实际一体考虑、统筹推进,总结运用好已有经验成果,注重前后政策有序衔接,构建形成“总文件+子文件+系列文件”的制度体系,避免出现因政策浮动过大导致跟风攀比、引发面上波动,真正将村书记专职化好事办好、办出成效。

3、注重身份定位。把握好村书记兼具“国家代理人”和村民“代言人”的双重身份定位,一方面围绕国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要求,通过专职化,健全村书记“育、选、管、用”全链条管理模式,推动村书记队伍聚焦主责主业,确保中央大政方针落地落实;另一方面立足村书记岗位特性,秉持“多予、放活、赋能”的工作导向,建立完善鼓励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通过设立正反双面清单、开展村书记“工作论坛”等形式,推动村书记以“脚步向下”带动“民情上达”,力促他们做到走访调研“沉到底”、村情民意“底数清”、干事创业“有底气”。

4、激发干事动能。紧扣村书记专职化目标要求,立足农村基层工作实际需求,协调处理好政策制定“体系完备、科学规范”和政策执行“简便易行、务实高效”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对村书记选拔、培养、监督、保障等方面进行周详考虑、细致谋划,也要避免形式主义、官样文章,让村书记专职化成为破解村书记队伍建设现实问题的务实举措,确保村书记在职有奔头、退职有靠头有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火热实践注入强劲动力。

三、具体做法

(一)拓渠道、重储备、严把关,确保干事有人才

拓宽渠道方式“找”。不断增强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意识和眼光,更加注重采取公开遴选、组织下派、跨村任职、外聘回请等多种形式选贤任能。对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经济能人等调查摸底,分类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实施“归雁工程”,探索公开考录乡村工作人员,引导鼓励在外优秀分子回村任职。对于经济薄弱村或本村暂无合适村书记人选的,采取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主持工作等途径,帮助培养物色合适人选。用好“定制村干”培育平台,搭建实践培养平台载体,推动其加快成长、脱颖而出。突出重点群体“备”。实施“乡村振兴带头人接力计划”,完善后备干部库并动态调整,实行“四定”(即定培训计划、定培训课时、定培训导师、定培训内容)培养模式,重点培育储备一批村书记后备人才。同时加大后备人才的使用力度,落实“到龄即退”原则,推动村书记队伍整体推陈出新,优化年龄结构,切实解决“青黄不接”问题。严格资格条件“选”。严格村书记任职的年龄、学历等具体资格条件,严把“五选七不选”关口,坚持把党性强、作风优、口碑好放在首位,不抛开政治要求而简单笼统地选“能人”、“富人”,进一步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二)立长远、重实效、建体系,确保干事有能力

科学谋划重长远。完善现有培训制度,建立以组织部门为主导,党校、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共同协作的村书记培训机制。针对不同成长类型和不同来源渠道的村书记,分类制定培训方案,细化培训内容,明确培训时间和方式要求,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点促实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围绕村级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党建品牌培育三大能力提升目标,建立实施联建帮扶、“青蓝结对”工程等务实举措,推动老中青三类书记群体比学赶超、奋勇争先,努力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和骨干力量。建立体系提质量。坚持任前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对新选任的村书记进行理想信念、政策法规、工作方法等任前培训,夯实工作基础。任职期间针对实际情况实行多元化培训模式,细化培训内容。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探索推行村书记挂职锻炼,选派经济薄弱村或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村书记到先进村进行短期挂职学习和实践锻炼。

(三)明职责、重实绩、强约束,确保干事有规范

明确职责任务。全面推行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村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和小微权力清单、服务清单。围绕“村书记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广泛组织村党员干部群众讨论,通过党员群众“议”、镇(街道)党(工)委“定”、村书记“认”,确定村书记的具体职责任务,为规范村书记管理提供依据。严格实绩考核。持续深化联述联评联考机制,建立村书记岗位承诺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度,把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创新考核方式,实现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组织考核和群众评议有机结合,增强实绩考核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强监督约束。坚持纪委监委、组织、审计等部门联动,定期“分析会诊”,掌握工作情况,形成有效监督力约束力。注重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确保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制度真正落实。加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宣传教育,推动村书记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切实增强村书记党性观念和纪律规矩意识。

(四)提待遇、重激励、优环境,确保干事有动力

提高待遇保障“促”。结合村书记“专职化”要求,健全、优化村书记岗位薪酬结构和逐年增长机制。适时提高年金缴费标准,稳妥解决现职村书记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进一步健全党内激励关怀、节日慰问等机制,适当提高离任村书记的保障水平。强化政治激励“引”。不断加大从优秀村书记中选拔考录乡镇公务员、乡镇领导干部、事业编制人员力度,力争每次换届时都有一定数量的优秀村书记进入领导班子。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村书记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真正实现“干好有发展前途”。在各级各类表彰活动中加大向村书记倾斜的力度,增强村书记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营造良好环境“推”。落实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主体责任,支持和推动村书记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健全完善村书记容错纠错机制,对那些因大胆推进改革发展、成绩突出而有一定争议的村书记,及时帮助他们澄清是非,大胆使用,营造支持村书记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领导联系村书记制度,每个镇(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都要联系结对1名村书记,定期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防止滥用“一票否决”、滥签“责任状”,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四、取得的成效

1、突出队伍选育聚“势能”。将村书记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印发《宜兴市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三年规划(2022—2024年)》,近年来,共调整村书记共52人次,新任村书记平均年龄43.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100%。完善后备干部库并动态调整,569人列入村(社区)书记后备人才库,1926人列入村(社区)“两委”人员后备人才库。全面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8090”计划,参学人员共计511人,其中村(社区)书记77人,规模体量位居全省前列、无锡第一。扎实推进“定制村干”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招录“定制村干”7批次共88人,分配到岗4批次52人。

2、突出关爱激励增“动能”。创新出台《关于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职业年金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刚性执行《关于构建社区工作者“星级+薪级”职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宜兴市村干部薪酬保障办法(试行)》要求,率先将专业化建设扩展到全体村干部。2018年以来,先后有5名村(社区)书记被选拔进镇级领导班子,63名村(社区)书记选任进事业,1名村(社区)书记被选拔进市属国企领导班子,2名村(社区)书记考取定向公务员,7名村书记被评为省“百名示范”村书记。

3、突出教育培训提“效能”。将村(社区)书记培训纳入市级干部培训主体班次,建立以组织部门为主导,党校、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共同协作的培训机制。开办首届村(社区)书记后备人才培训班(共计58名学员,目前已有8人任村(社区)书记)。聚焦“党建实务、乡村治理、致富带富”三大能力提升,建立实施联建帮扶、“青蓝结对”工程等务实举措,同步创设“头雁领航”微论坛轮值制度,截至目前共举办11场,500人次参与论坛,先后涌现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欧阳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蒋仲良,江苏省“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李为清等先进典型。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