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江苏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党建引领“四轮”驱动的善治样本

江苏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党工委 南京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2024年08月29日09:0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

江溪街道是江苏省无锡市七个城区中体量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道,地处三个区的交界地带,面积25.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余万人,下辖安置房社区、混合型社区、商品房社区、国际型社区、产业社区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30余个,辖区内活跃经营主体达3.8万个,党组织271个,党员6500余名,经济规模大、人口密度高、社会事务复杂,基层治理面广量大,非常具有典型性。江溪街道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和省市组织部长会议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通过“四轮”驱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二、做法

(一)突出组织驱动,夯实社区治理根基

1.机制建设强化“抓管带”。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楼栋长)”四级组织架构,全覆盖推动“把支部建进小区”,落实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抓管带”机制。探索“基层吹哨、部门报到” “小区吹哨、下沉单位应哨”治理机制,推动联合执法进小区,做到一次进门、多项查验。用好“三联三强基”机制,加强区街联动,保障结对单位力量下沉小区、定人定岗联系小区、帮扶项目落地小区。持续推进在职党员“三报到三服务”,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带动热心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呈现出“工作在单位、服务在基层、奉献双岗位”的生动画面。

2.组织建设强化“双循环”。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双循环”模式,构建社区“大党委”外循环及社区自治内循环链条,依托社区“大党委”统一管理辖区小区、商圈、楼宇、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织密小区党支部“一张网”,全覆盖推进街道86个小区党支部设立,深挖“红色主理人”“楼栋红管家”,突出培育党员中心户、楼栋长、能人3支队伍,吸纳用好党员中退休干部、律师、医生、教师等资源,有力激活“焕新管家团”“红袖标服务队”等260余支小区治理队伍。完善覆盖小区“1名共治红色管家、1支党员服务队伍、1个特色党建项目、1座民情收集驿站”的“四个一”布局。

3.阵地建设强化“零距离”。完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全覆盖设立街道级1个、社区级32个党群服务中心。构建红驿服务圈,梳理整合街道场地资源,设置“红色先锋、红色共享、红色睦邻”三类红色驿站100余个,围绕便民服务、文化传播等需求,实现服务零距离。紧扣新就业群体领域需求特点,布点建设33个“小蜜蜂驿站”、1个“暖途驿站”等一批前沿阵地载体,成立全市首家市级“快递员红色研学堂”,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们提供更舒心、更便捷的休憩学习阵地。

4.队伍建设强化“专特精”。深化基层干部“三化”管理,培养一批专业性强、服务精细化、特殊时刻敢于站出来的党员干部队伍。举办社区“两委”班子轮训、书记大讲堂、“商·治理策”书记论坛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升营等,紧跟热点工作定向磨砺专业精度。推行“青蓝结对工程”,选拔桑梅、胡雯书记等5位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社区党组织带头人担任传帮带“导师”,以点带面促进基层队伍梯队化建设。

(二)突出资源驱动,提升社区治理质效

1.党建联盟撬动区域资源。组建以长江路沿线各类单位59位书记为核心的长江路书记联盟,集智形成《社区治理指导手册》《社工向阳成长手册》等治理“宝典”,联动破解跨区域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环境整治等难点任务。建强“1公里党建联盟圈”等区域化党建联建平台,链接推动公益性、服务性社会组织进小区,制度化设立“溪·邻里”固定服务日。扩容街道区域化共治基金,推出一批示范引领新项目,切实提升小区专业服务品质。

2.群团联盟联动各类群体。以长江路沿线为主体,在长江路党建服务联盟的基础上先后成立长江路妇联联盟、长江路团建服务联盟、长江路工会服务联盟。积极整合沿线资源,搭建对接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妇联、团委、工会工作和党的思想建设、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有机整合。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切实帮助群众通过法律、协商等合法渠道解决问题,在化解社会矛盾时发挥疏解调蓄作用。

3.物业联盟凝聚群众力量。实施“红色物业打造为民服务快车道”项目,推行“1+3+N”物业服务协调共治体系,提升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物业公司交叉任职“两个双向进入”比率,实现居民小区有小区党支部、有“红色物业”党支部、有小区党建品牌“三个有目标”。积极倡导发挥物业社区治理“前哨”作用,放大“红色物业”示范效应,探索推广重大事项物业公司、业委会党组织前置讨论研究机制,发动115个“红色物业”服务点位提供全天候“叫单式”服务。

(三)突出协同驱动,挖掘社区治理动力

1.强化社会组织协同式治理。夯实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无锡市社会组织党建指导中心落地江溪街道,建成党建引领下辐射区、街、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体系和枢纽平台。以项目为抓手,通过社区居民促参引导、居民骨干挖掘培育、组织团队增能增力、小微互助项目实践、社区组织备案注册等,推广“能人带团”的组织发展路径,形成“社区CEO”等社区居民自治特色品牌。街道113个社会组织培育居民骨干1100余名,链接各类资金达1200万,服务居民15万余人次。

2.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式治理。成立无锡首家快递员“红色研学堂”,开展“双优”计划、“三送”活动,建立红色研学线路3条、“小蜜蜂驿站”33个,开展“15分钟服务圈”“新志愿”等12项关心关爱服务,助力新就业群体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最佳拍档”。打造快递、外卖专项领域“党员先锋岗”22个,组建3支“红骑士”志愿服务队,服务辖区居民,参与结对帮扶,开展代办服务、上门取件、邮件速递,打造新就业群体“+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新模式。

(四)突出智力驱动,拓宽社区治理外延

推进校地合作,借助专家学者给予智力支持。2019年,江溪街道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启动合作,采用“三个依托”+“三个建立”的“3+3”模式,在课题研究、理论宣教、人才交流、学术研讨、智力支持等五个方面展开合作。2023年,南京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无锡研究中心落户新吴区江溪街道,发布“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四大专项课题,相关专家学者为社区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指导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智库,有力推动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成效

通过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江溪街道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新路径,近年来完成十大类60余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老旧小区全面更新,完成改造面积123.4万平方米,造福居民9079户;新建改建11个公园游园“串珠成线”,提升改造29条道路,新改建停车场15处,新增机动车泊车位约5500个,“吹哨报道”机制闭环解决“疑难杂症”事项12起,通过协商民主程序解决停车位改造、加装电梯等民生问题305个,打造“社区食堂”2家,完成7个社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1台,居家适老化改造1908户,累计培育社区参与式治理项目168个,开展活动5000余场,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居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创新基层党建,织密组织网络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打头管总,筑牢基层党建根基,以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支撑和引领基层社区治理体系。通过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抓管带”工作机制、探索推进支部进小区、逐步深化“区域化”党建联建等方式,织密辖区范围内“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切实推动党建网与治理网“双网融合”,实现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同步推进。

(二)聚力协同联动,引领多元共治

通过市级发动、区级统筹、街道协调、社区调度,整合城管、综治、公安、安监等部门,携手学校、银行、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联合企业、商铺、物业、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社区居民、志愿者等主体,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的党群活动,使治理力量从“散落到聚合”推进,有效推动问题解决、促进协同发展、开创城市社区治理新局面。

(三)坚持服务为本,提升服务品质

创新社区治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价值导向,不断搭建完善服务阵地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基层党员参与服务,真正实现将多元化服务落实在群众家门口,把党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切实增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服务质效。

(四)精进队伍建设,强化力量支撑

通过开展优秀干部培养选拔、基层干部下沉服务、孵化结对帮扶、支部书记项目评选、全能社工竞技比拼等多项活动,把选优配强作为基础、把能力提升作为关键、把激励担当作为重点,为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为“群雁”齐飞注入鲜活动力。

(五)持续创新推优,解锁治理路径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打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组合拳”,不断尝试新做法、探索新路径。坚持多元参与,探索“参与式治理”新实践,强化社区共同体意识;树立问题导向,围绕辖区最突出、最薄弱环节打造特色品牌项目,解决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聚焦智慧治理,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的创新治理平台,科学有效推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

四、探讨

(一)强化组织建设是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唯有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基层社会的坚强堡垒,才能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引领各方主体、协调各方资源充分参与基层治理。为此,要打造一个好班子,多策并举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注重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升;要建成一支强队伍,加强对普通党员教育管理,针对不同类型党员实施分类管理,使党员真正知身份、明要求、履责任;要提供一方优阵地,加强基层党群服务阵地规范化建设,让党群服务阵地真正成为基层党组织团结群众、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真正成为党员和群众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温暖家园;要寻求一种新路径,紧跟时代步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探索党的领导与服务群众的新路径。

(二)统筹多方力量是社区治理的关键举措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离不开党组织的统筹整合,目的就是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实现治理主体互通、治理资源共享、治理场域覆盖和治理效能扩展。一方面应注重治理主体整合,实现“‘人’尽其才”。通过建立“大党委”“党建联盟”等形式加强党组织自身整合、推动组织内部合作,同时要将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群众等多方主体整合进社区治理过程之中,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主体的治理角色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治理资源整合,实现“‘物’尽其用”。将不同治理主体的治理资源进行整合,注重优化现有资源、盘活闲置资源、挖掘潜在资源,重点探索信息化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治理资源为社区治理赋能。在实践中,要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灵活调配,推动治理资源的高效跨区域流动。

(三)坚持人民主体是社区治理的价值本位

社区治理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不动摇,坚守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本位。要关切群众需求,做到治理为了人民。社区治理不单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更是自下而上的需求回应,必须密切关注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建立有效的需求收集渠道,对需求进行精准研判、妥善回应;要吸纳群众参与治理,做到治理依靠人民。吸纳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能够直接充实社区治理的主体力量,显著降低治理成本,将社区治理触角真正延伸到基层社会每个角落,实现治理面的全覆盖。群众参与治理也能迅速发现并及时解决治理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优化治理效率;要做到治理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一方面能够推动群众切身感知到政府工作的实际成效,增强群众对干部及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保持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针对一些群众不易感知到的治理成果,尤其要做好宣传工作。

(四)遵循问题导向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原则

社区治理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基层社会存在的各类问题,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遵循问题导向是社区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基层干部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不能简单机械地执行上级下达的行政任务。基层干部首先要能够准确理解把握上级下达的行政任务背后的要义,将行政任务执行与基层社区治理改善结合起来。同时,基层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审视治理实践,及时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并予以妥善回应。当然,上级部门也要切实为基层减负,优化任务分配机制与考核机制,为实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社区治理实践创造相应的环境。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