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江苏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三治”带“三合”解锁禾美乡村“善治密码”

中共常州市新北区委组织部

2024年08月28日16: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抓手,立足村域特色,强化党耀东南,实施精微治理、柔性治理、开放治理“三治”并用,释放带动功能融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三合”效应,全面打造景美人和、宜居宜业的乡村治理新标杆。2023年,东南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兰红娟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江苏省“百名示范”村书记、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于2021年7月在省七一表彰大会上围绕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土地流转农户”发展模式、实现村强民富作经验交流发言。

一、实施背景

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成立于2004年,由原午桥村和韩村合并而来,因位于西夏墅镇东南方向而得名,是常州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江苏省民主法治村、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江苏稻米产业强村富民典型等荣誉。东南村是全镇唯一保持传统农业耕种的村,耕地面积3558亩,村域面积3.7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625人,常住人口1751人,党员118名。东南村地处偏僻,成立之初,村内没有一条贯通全村的主道,村内的路都是泥石路,村集体全年只有13万元收入,另外还负债25万元,是西夏墅镇一个没资源、没产业、没特色的“三无”贫困村,关于邻里关系、土地承包、宅基地等方面的村内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村是基层治理的最基础单元,是化解矛盾、问题预防的源头防线,是村民生活交往、利益相关的基本场所,承载着每一位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对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村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人口流动速度加快、村民构成更加复杂、村民需求更加多元化等问题增加了基层治理难度,传统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党的建设是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根红线。如何在党建引领下把共建共治共享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活基层的活力,构建民主和谐、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基层治理有效模式,一直是东南村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主要做法

东南村把网格优势发挥出来、组织力量汇聚起来、多元主体参与进来,全面发动各类资源做好服务群众和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推动党员干部真正深入一线,以党内带党外、以党员带群众、以村风促治理,筑牢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坚实根基。

(一)采取精微治理,带动功能融合

把“党建+网格”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打通乡村治理新脉络,实现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一是科学划分微网格。坚持“明确边界、相互衔接、全域覆盖、不留空白”的网格划分总体原则,按照“横向抓覆盖,纵向抓延伸”的工作思路,考虑自然村、村民小组、常住户数量等因素,以60至100户为基础单位,建立综合网格3个、微网格9个,做到网格全域覆盖、不留空白。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将党建、综治、安监、市场监管、城管等服务内容纳入网格事项,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覆盖。二是织密党建红网格。持续完善“镇党委—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推进“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建立网格党支部2个,综合网格党支部覆盖率达100%,党支部书记均由网格长担任,建成网格党群直通站2个,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伍,聚力打造党建引领、一格多能的“1+”红色网格,为群众常态化提供文体娱乐、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实现党群服务零距离。三是建强服务专网格。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民情直达、心牵万家”活动35次,将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等各项工作落实到网格,配强“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党员兼职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网格志愿者”的“1+3+N”网格力量体系,开展网格员业务培训8次,保障常态化实现“人在格上走、事在格中办”。2023年以来,网格员累计发现上报处置安全隐患排查等网格事项196件。

(二)坚持柔性治理,带动资源整合

紧扣以人为本,强化柔性治理理念,灵活运用软法规范,充分整合、运用柔性资源,打造软实力品格,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一是以文化人强根基。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电影放映、广场舞大赛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合稻米文化与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东南有稻仓稻米文化馆,传播稻作知识,弘扬农耕文化。挖掘讲好“韩村十八只书箱”“两棵老树”等传统乡土故事,营造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育人赋能基层治理。二是以德润心添活力。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道德教化功能,深入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和道德银行积分制兑换活动,设立“东南道德讲堂”,选树身边人兰红娟、汤留忠等先进典型,编制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三字经”,使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形成“家风带村风、村风促治理”的良好局面。成立助学企业基金会,连续8年给村内51名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达65000元,在全村形成重教、崇学、善学的良好氛围。三是以法惠民强护航。全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培养涵盖老党员、老娘舅等五老人员在内的“法律明白人”20名,综合运用人民调解、民主协商、心理疏导等柔性化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村内近几年来无重大矛盾上交。选优配强村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普法讲座、普法宣传教育等活动,为有需要的村民及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30余次,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三)凸显开放治理,推动力量聚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自治为基础,凝聚多方力量参与,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和村民生活品质。一是先锋力量赋能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全村118名党员划入8个党员示范岗、10个党员责任区,组建5支党员先锋队,定期摸底调研群众实际反映问题,及时解决杂物堆放等问题130余件,把关爱困难群体等10余项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在党员骨干的带动引领下,全村建成有机稻米良田示范区,生产的省名优产品“夏墅牌”大米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合作社全年收入达800多万元。二是自治力量协同治理。搭建用好“南事无忧”“19:00议事厅”“小板凳夜谈会”等议事平台,成立涵盖人大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的村民议事组,构建“议事协商—事项执行—执行监督—落实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积极参与李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筹划、设计、监督,释放村民自治活力,有效解决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自治局面。三是社会力量融入治理。探索实施新就业群体积分制管理,凝聚党建结对共建单位、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乡贤等多元主体力量,积极融入基础设施建设、集体产业发展、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中,有效破解基层治理资源“要素不集约”难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引进创业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推动青野东南民宿等农文旅项目投入运营,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75万元。

三、成效

通过以党建为圆心,以“三治”带动“三合”,打通治理脉络,不断扩大活动半径,提升乡村自治能力,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党员群众普遍认可,乡村治理愈发彰显生机与活力。

(一)组织基础得效夯实。精准精细划分3个综合网格、9个微网格,综合网格实现全覆盖式建立党组织,健全了镇党委、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贯通”的组织体系。选优配强队伍力量,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建成2个网格党群直通站,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60余次,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最前沿,畅通党群面对面沟通渠道,紧密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治理能力逐步提升。围绕村内经济发展、环境卫生等重点难点工作,面对面听民声、议民事、解民忧,搭建3个多方议事平台,形成了每月1至2次固定议事日,不断拓宽村民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议事的路径,使其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参与,让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更加坚实。通过强化法治柔性化处理、培育乡风文明,塑造村民理性和平、亲善友爱的心态,促进了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和乡风文明建设。2023年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常州市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州市小微水体优秀片区等荣誉。

(三)乡村振兴有力推进。创新“村社合一”模式,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仅用2个月时间流转16个村民小组650户农户2000亩土地,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150多个,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400元,村民致富增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契合村民生产、生活、生态需求的休闲农业,不断延伸稻米“产业链”,深化农文旅融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有力推动产业带动经济“富”村,并成功创建“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更进了一步。2023年村集体固定资产达885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1000元,东南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78万元,2024年有望突破500万元。

四、工作启示

充分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延伸至最末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今的东南村已建设成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全国文明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党建作用有效发挥、资源力量全面整合、党员群众广泛发动。

(一)要以政治引领为根本点,建强精网微格组织体系。要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聚焦乡村工作千头万绪、群众需求日益增加等实际情况,针对基层治理痛点难点,擦亮党建品牌底色,建强用好党建阵地,密切组织与党员、党群关系,精准下沉党建资源力量,通过党组织全面引领、党员示范带头,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全面进步。

(二)要以强村富民为着力点,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要始终树立产业是发展根基的理念,持续深挖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契合村民生产、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深化集体经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把“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发展更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三)要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营造齐抓共治善治生态。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基层治理的落脚点,切实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打造议事平台,健全多方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矛盾调解制度、应急处突制度体系,以人为本、汇聚民心,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感、满意度、幸福感,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激发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