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四川绵阳市安州区:探索建立“矛盾纠纷气象站” 用心办好群众冷暖事 

中共绵阳市安州区委组织部

2024年08月15日13: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始终把矛盾纠纷治理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主要方向,探索“矛盾纠纷气象站”社区服务治理新模式,成功孵化全国模范“花荄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董师调解室”“铁永托民族调解室”等省市品牌调解工作室6个,推动矛盾纠纷从“有结”变“有解”。

一、背景起因

安州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整合多元共治力量、构建全覆盖调解网格、优化多元调解机制,切实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效能。但矛盾纠纷仍然存在形式复杂、种类多样、矛盾尖锐等问题,基层治理在回应基层群众合理关切、化解基层群众矛盾纠纷等存在不少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纠纷类型多样性比较突出。随着城乡融合快速发展,群众权力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凸显,矛盾纠纷已从婚姻不满、家庭不宁、邻里不睦、劳资不服等传统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合同纠纷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对精细化调解提出更高要求。二是纠纷内容复杂性逐渐加大。聚焦土地、环境保护、劳动医疗等涉及市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矛盾纠纷,既有民商事因素,又有行政、治安或刑事因素,呈现利益关系交错化、阶层成分复杂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等态势,矛盾纠纷日积月累,导致矛盾纠纷“钉子案”突出。三是纠纷主体的集群性较明显。纠纷主要集中在重点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户、残疾人、军转干部等群体,一般对共同利益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形成群体性上访。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建强矛盾纠纷“气象站”

一是聚力打造“气象中心”。整合资金500余万元,建立集“采集、汇总、处置、治理”于一体的矛盾纠纷调解“气象中心”,联合司法所、诉源治理联调中心等18个职能部门、9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成“一网联通”,构建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综合服务平台11个,建成县乡村矛盾纠纷调解点163个,累计服务12万余人次。二是精细划分“气象点”。建立以网格为基础的“气象点”,推行“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一般网格+微网格+楼栋党员中心户”立体化党组织工作机制,设置一般网格140个,以网格力量3小时内解决矛盾纠纷为考量,将一般网格细分为1800余个微网格,确定党员中心户3000余个,实现模块编组、快速响应、有效处置。三是选优配强“气象员”。组建专职兜底、兼职补充、党群联动的气象员队伍,吸纳律师、退休法官、星级调解员等50余名兼任气象长,选聘居民小组长、小区党组织书记等专职气象员300余名,招募小区老党员、老军人等兼职气象员800余名,全方位掌握矛盾纠纷、群众需求、热点问题等源头信息。

(二)绘制矛盾纠纷“气象图”

一是全方位收集一般风险“实况图”。推行6+N矛盾纠纷“民情地图”模式,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力量,按照“一户一档、一事一表”的原则,开展基础信息采录、矛盾纠纷排查等“敲门行动”,绘制形成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电信诈骗等6项,物业矛盾、土地权属等N项纠纷监测表,收集各类矛盾纠纷信息4000余条。二是分类别绘制重大风险“预报图”。聚焦民商事纠纷、行政纠纷、涉法涉诉纠纷等重大群体纠纷,组织社区、法院、司法等分析纠纷数据、法律依据、问题根源,按风险类别、风险原因、风险影响绘制“晴雨表”10余套,实现重大风险精确预报、精准预警、精密预防150余次。三是常态化更新潜在风险“形势图”。实行“日常+集中+条块”相结合的排查机制,对重点人员、生活困难、社会闲散等人员进行滚动式排查,利用“三会一课”、工作例会及时研究潜在矛盾风险,定期梳理更新不稳定、不和谐、苗头性、倾向性问题300余条,建立风险档案200余件,实现潜在风险精准管控。

(三)扎牢矛盾纠纷“化解网”

一是“纵向驱动”解“疑难”纠纷。紧盯矛盾纠纷“钉子案”,建立县级领导挂帅、区级部门包联、网格长主抓、多元力量共治的“3+N”纵向解纷模式,通过召开现场会、实地调研等形式,累计走访群众1.2万余人(次),化解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落地等纠纷“梗阻点”30余个。二是“横向联动”解“一般”纠纷。聚焦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构建“乡镇党委—公安—司法—法院”等共同参与的横向调解体系,采取“专项行动+专班推进”运行模式,搭建“面对面座谈会”“板凳议事会”等平台,召开矛调解纷会30余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三是“联席互动”解“简易”纠纷。建立“两代表一委员”“乡贤”、金牌调解员等联席解纷制度,社区党组织每季度发布“简易”纠纷清单,依托“花小服”党群服务驿站、小区院坝等“微解纷”阵地,开展纠纷调解、普法宣传和巡回审理160余场次,联动解决“简易”纠纷3000余件,辖区总警情同比下降15%,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0%。

三、探讨启示

一是完善预警机制,让矛盾纠纷“提前解”。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完善预警机制不是回避矛盾、掩盖问题,而是抓早抓小,用心用情主动解决问题。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变“坐等纠纷上门”为“主动排查化解”,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同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深入研究诱发各类矛盾纠纷的深层次原因,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传导链条的梳理和主要风险指标的监测,实现精确预报、精准预警、精密预防,努力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让矛盾纠纷“合力办”。当前基层事务繁杂,矛盾纠纷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增强,不能仅仅依赖政府部门,要“听民声、顺民意”,积极倡导群众广泛参与和商讨,更要“集众智、汇众力”,充分发挥社会各主体的作用,激发基层自主调解活力。要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支持个人和品牌调解工作室发展,着力统筹各类调解资源,充分发挥民间性、公益性、群众性等各方主体的积极作用,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多方共治的生动局面。

三是分层分类调解,让矛盾纠纷“有效管”。发展中有矛盾不可怕,怕的是谁都绕着走、躲着过。大部分矛盾纠纷化解牵涉主体较多,矛盾成因复杂多样,常因未有效分流、及时调处,导致矛盾纠纷激化。要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调解贯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始终,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处置的针对性、有效性;要根据纠纷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及严重程度,为矛盾纠纷分类定级,不忽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不轻视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不放过影响居民生活的难事,全方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才能使矛盾风险不累积、不扩散、不升级。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