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安市委组织部
2024年08月02日17: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海安是江苏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既具有流出党员管理的典型性,又具有流入党员管理的代表性。多年来,海安市通过“抓牢引线放‘风筝’、跟踪关爱牵‘风筝’、激励引导赛‘风筝’”让流出党员像“风筝”一样“高飞不断线”;通过打造磁吸载体、增强磁吸力量、放大磁吸效应,让流入党员像“磁铁”一样“吸附在一起”,持续叫响“风筝+磁铁”流动党员管理品牌。
一、背景动因
随着社会改革发展程度不断深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党员流动频率、流动范围、流动人数逐年递增,流动党员已成为当前党员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教育管理好这一群体,使之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自觉接受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是中央有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为我们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是现实有需要。根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市流动党员总量达到3282名,约占党员总数6%。前期研究发现,对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普遍存在流动党员不愿受管理,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入地党组织不想管、管不了的难题,造成了管理服务工作的“空缺”地带,使部分流动党员成了名副其实的“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如何破解“两不管、两头松”的问题,切实把这些党员更好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作用发挥起来,为我们加强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现实要求。
三是海安有经验。自2013年起,海安市持续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坚持“流出”“流入”联手抓、“线上”“线下”联合学、“搭台”“登台”联动做,按照“易于集中、方便灵活、多重有效”原则,相继成立驻北京、上海、南京等3个流动党员联合党委,30多个驻外联合党支部。搭建流动党员“云”平台、打造“云教育”研习所,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从“有形”向“有效”提升。2019年海安市被确定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试点地区之一。
二、主要做法
一方面,聚焦流出党员,引入对风筝的放、牵、赛等原理,实施“风筝”工作法,让流出党员像“风筝”一样“高飞不断线”。
夯实管理制度,抓牢引线放“风筝”。着眼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身份难亮明、管理难归口等问题,优化组织设置,健全管理制度,延伸工作触角。一是搭建“铁打的营盘”。按照“易于集中、方便灵活、多重有效”原则,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流出党员相对集中地成立流动党员联合党委3个,流出人数较多的128个村(居)单设党支部、划分党小组,确保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二是架设“沟通的桥梁”。落实流出地与流入地“双向共管”机制,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且流出地相对一致的区域建立区镇(街道)“双边”联席会议制度,签订双向共管协议,组织开展党建共建活动69次,着力解决“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三是畅通“联络的专线”。建立村(社区)党员干部挂钩联系流动党员制度,实行“一人一联、一季一访、一节一问”,用好党员“双色”预警机制,对符合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交纳党费不及时等10类情节的流动党员及时提醒,切实把制度要求落实到每一名党员。
务实服务举措,跟踪关爱牵“风筝”。树牢教育“跟得上”、关爱“看得见”的鲜明导向,将流出党员更好地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一是线上线下抓教育。在南京、上海等地打造“鼓韵堂”“栖息栈”等实体阵地,赴外开展集中送学活动112次,让流动党员就近就便接受党性教育。线上创设“云教育”研习所,开通“党课开讲啦”“乡音e课堂”专栏,实现交流学习“零距离”、双向沟通“零障碍”。二是用心用情优服务。每年春节期间,集中开展“三知三解”集中服务联系月活动,通过“面对面”聊、“心贴心”问,及时掌握流出党员思想动态、工作状态和生活常态。三是真心真意送温暖。建立健全关爱机制,落实流动党员家庭成员重病必访、家中发生变故必访、家属生活困难必访“三必访”制度,近年来发放党内关爱资金6.8万元。连续10年为在外过年流动党员录制专属祝福短视频,邮寄“红色家书”2000余份。
抓实作用发挥,激励引导赛“风筝”。发挥流出党员人脉广、消息灵等优势,引导他们异地亮身份、他乡显担当、家乡做贡献。一是帮助老乡“比担当”。3家流动党员联合党委与15家外地企业签订“援职稳岗友好协议”,帮助提供就业岗位、对接创业项目。协同异地海安商会等社团组织,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制作等新兴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匹配度。二是建设他乡“比作为”。立足建筑企业流动党员成建制流出实际,落实建筑企业党组织主体责任,指导达欣公司等民营企业在生产一线设立党员先锋岗、劳模创新工作室78个,开展“我承诺、我服务”“脚手架上党旗扬”等主题活动,在抓生产、强技术上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回报家乡“比奉献”。抓住春节、国庆节等流动党员返乡节点,召开“我为家乡献一策”“话乡音·叙乡情·兴乡业”等座谈会100余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聚焦流入党员,引入“磁吸效应”哲理,实施“磁铁”工作法,切实把流入党员紧紧凝聚在党旗下。
聚焦“找得准”,打造磁吸载体。持续发挥党组织磁吸作用,让每一名流入党员纳入有效管理。一是组织找党员。健全流动党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体系,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信息库,通过一企一档、一村一表、一镇一册,做到党员数量清、流入去向清、当前状况清。结合流入党员从业特点、居住地点和本人意愿,及时合理将其纳入本地党组织,切实增强组织归属感。二是党员找组织。在重点交通场所、大型建筑工地设立30个报到点位,开发海安智慧党建平台,打造“红雁e站”微信小程序,推动流入党员“指尖”亮身份,“码上”争报到。在常安纺织科技园、星湖001商圈等党员整建制流入区域以及“美团”“顺丰快递”等流入党员相对集中的新兴行业,成立流入党员联合党支部,实现“区域+行业”全覆盖。三是党员找党员。依托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定期开展流动人口拉网排查,明确网格功能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周收集、月汇总、季更新”信息采集制度,通过微信群查找、在小区张贴倡议书、上门走访等形式,及时发现“隐形党员”“口袋党员”。
聚焦“管得好”,增强磁吸力量。抓好流入党员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关爱帮扶等关键磁吸环节,不断提升流入党员管理服务磁吸效果。一是服务得好。打造14个“红雁驿站”流动党员之家,设置“暖流”服务窗口,“一站式”提供报到登记、组织关系转接、就业介绍等服务。同盐城东台、扬州宝应、南京句容等流出地党组织签署流动党员“共管共育”协议,让“异乡客”成为“自家人”。二是教育得好。引导流入党员就近就便参与辖区基层党组织线下活动,共享全市“幸福海训”现场教学矩阵、“板凳讲习所”等教育资源,面向流入党员群体开展理论宣讲、现场观摩、交流研学活动50余场,推动辖区党员与流入党员共同交流、共话发展、共促成长。三是关爱得好。明确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与人地生疏流入党员结成对子,每季度征集“微心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关爱流入党员“暖流聚力”行动,每年在中秋、春节前夕组织“支部家访”,让流入党员“安家”又“安心”。
聚焦“用得上”,放大磁吸效应。将“流入党员”视为“流动资源”,推动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实事共办。每年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立足岗位作贡献”等活动,拨付流入党员实事项目专项基金,依托“双报到 通通在”载体,鼓励引导流入党员结合自身职业优势、技能特长“在线领单”,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帮扶孤寡老人、化解矛盾纠纷等活动。二是社区共治。选聘20名外卖小哥担任网格支部兼职委员、兼职网格员,落实“网格议事”机制,每月邀请流入党员参加党员大会、村社两委班子联席会等协商议事会议,引导流入党员成为基层治理共治共享的新力量。三是发展共促。发挥流入党员“桥梁纽带”作用,选聘36名流入党员担任海安“产品销售顾问”,每年参加优质农产品推介会视频直播,帮助销售“海安大米”“天晟鸡蛋”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助推经济发展。
三、工作成效
提升政治引领力,让思想的根基筑得更牢。针对流动党员人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学习难深入等问题,通过返乡共学、区域联学、云端送学等方式,推动党员教育无盲区、全覆盖、见实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赴南京、上海等地集中送学18场次,打造“思·享·家”服务驿站11个,开展线上专题讲座5场,引导流动党员深学细悟新思想,不断夯实流动党员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提升组织凝聚力,让散落的力量聚得更紧。为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真空”地带,消除经验“盲区”,不断健全完善“流出地源头管、流入地配合管、驻外党委集中管”的三方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共管机制,推动党员联管、实现服务联抓、密切党群联系。通过建强组织凝聚党员、发动党员寻找党员、引导党员融入组织,全面摸清113名流动党员流入地、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确保党员数量清、流入来源清、当前状况清。落实“应转尽转”“应接尽接”要求,配合968名流出党员,122名流入党员做好关系转接;对流动时间较短,无固定地点的,及时纳入联合党组织教育管理,确保流动不流失。
提升党员先锋力,让流动的旗帜擦得更亮。针对流动党员作用未发挥,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及时转变服务理念,根据流入党员分布情况,设立党员服务驿站,帮助解决身边的“关键小事”,引导流入党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基层治理、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推动流入变融入。利用春节流动党员返乡契机,连续5年开展流动党员“三知三解”集中服务联系月活动,帮助流出党员及其家庭代理代办各类事务4269件,为流动党员纾解乡愁、化解疑虑、破解难题。引导流动党员围绕家乡项目需求、技术需求、人才需求,累计收集高端人才招引信息176条,招引计算机高精度零部件制造、电动自行车配件等创业项目40多个。组建19支流动党员先锋“智囊团”,组织流动党员领办民生实事651件,让“返乡归雁”竞相成为“致富头雁”。
四、经验启示
“风筝+磁铁”工作法来自基层、源自实践,真正把流动党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让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这一困局不困、难题不难,十分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组织有力方能推动管理有效。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往往缺少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只有首先实现党的组织的有效覆盖,做到“党员流向哪里、集中在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让流动党员在哪里都能找到“家”,才能确保“有秩序地流”“有归属地流”,才能实现“风筝高飞,执线在手”。
思想破冰方能推动难题破解。流动党员存在很强的流动性、分散性,传统党员教育方式受时间、地域、场所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只有紧跟形势、紧贴实际、紧扣需求,既继承传统,扎实推进线下教育,又开拓创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才能更好满足流动党员多样化学习需求,才能真正推动流动党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服务落细方能推动成效落地。流动党员是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流动资源”,破解流动党员作用发挥之困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只有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让流动党员时时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组织的关怀,才能更好地引导其帮助老乡、建设他乡、回报家乡。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