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宁市委组织部
2024年08月02日08: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管理精细化、精准化、精益化新路径,创新推行社区分类管理工作,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基层治理新要求、居民需求新变化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背景和动因
近年来,西宁市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聚焦社区居住形态逐步分化、人口结构更趋多元、资源禀赋差异发展、管理模式创新多样的现状,着力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精准把握需求、配置资源、分类施策,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居民自治、优化管理模式、细化共建举措、实化服务载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夯实社区基层基础,有效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为聚力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新标杆提供坚强保证。
二、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分。西宁市聚焦社区居住形态逐步分化、人口结构更趋多元、资源禀赋差异发展、管理模式创新多样的现状,着力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制定《关于推行社区分类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综合考虑社区区域位置、人口体量、小区规模等方面,因地制宜将全市社区按照“A、B、C、D”四类进行科学划分。对新建住宅小区,有相对成熟的物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配套较齐全的社区确定为A类;对位于老城区,辖区居住人口比较密集,房龄老、建筑旧,无完整物业服务,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社区确定为B类;对位于城市郊区,辖区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健全,常住人口结构较为复杂,租住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确定为C类;对位于乡村,社区规模较小、服务人口较少、居住相对分散的社区确定为D类,确保社区划分科学。
二是因类施策精准管。坚持将“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理念融入四类社区治理全过程,针对四类社区不同的主要特征,积极研究180个社区的共性和不同种类的个性问题,推行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社区分类管理措施。全面推行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实现需求在基层发现、隐患在基层排查、矛盾在基层化解的良性自治格局;深入推进街道(乡镇)、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契约化”共驻共建工作,着力打造区域一体、综合集成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综合体”;健全完善“平时管用、急时顶用”的平急转换机制,建立专业型、走访型、巡查型志愿服务队,用活用好下沉在职党员,推动在职党员为民服务工作常态长效,同时,全面推行微心愿“四级分办”工作,社区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征集微心愿,建立微心愿台账,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按照在职党员尽力办、基层组织有效办、联点单位精准办、有诉必应马上办的“四级分办”模式,主动晋位,积极高效认领办理微心愿,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对个性问题因类施策,结合四种类型制定12项具体措施,构建不同类型社区精准治理模式,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和精准化服务能力。
三是因事施治及时办。为解决社区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西宁市结合社区分类情况,建立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差异化分配机制,由市县两级财政统筹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对基础条件较好、部分设施有物业服务企业维护的A类社区以及基础条件薄弱但社区规模较小的C类社区每年分配15万元,对老旧楼院多、基础设施维护成本较高的B类社区每年分配30万元,对社区体量小、群众诉求少、资金用途不多的D类社区每年分配10万元,确保社区党组织正常运转、有钱办事、高效服务。同时,健全完善以问题发现为先导的闭环工作机制,印发《村和社区党组织在发现问题中扛牢责任发挥作用的十条措施(试行)》,组织全市广大党员经常性深入基层“解剖麻雀”,以点带面分析梳理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主动发现上报问题的载体,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集中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群众的诉求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以“小切口”破解民生“大难题”。
三、取得的效果
(一)凝心聚力,分类谋划,党建工作抓得更“实”了。创新实施社区分类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不同区域、不同特点的社区治理模式结合地域实际不够、工作一般粗”的问题,综合考虑社区区域位置、人口体量、小区规模等具体情况和不同社区工作重心,着力补齐社区资源统筹不平衡、精细化治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如,A类社区扎实开展“红色物业”创建活动,加大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对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有效提升物业服务质量。B类社区由街道(乡镇)和社区党组织指导老旧小区(楼院)组建业委会,探索实行准物业自治管理,建立健全居民议事协商制度,着力激发居民主体意识,共同协商解决小区治理问题。C类社区由社区党组织引导小区党员、热心居民组建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社会治安巡逻等服务工作,将基层治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D类社区通过建立居民党员中心户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引导党员中心户开展民情收集、化解风险矛盾、带头移风易俗等工作,有效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二)优化机制,靶向施策,治理工作抓得更“准”了。紧扣需求导向,按照四类社区特征,在保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市级层面进行统筹调配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解决了“一些老旧楼院多、治理问题多的社区‘不够用’,一些居住人数少、服务诉求少的社区‘花不完’”的问题。如:城中区仓门街街道石坡街、前营街等社区因辖区“三无”楼院多,原来的经费几乎全部用于“三无”楼院垃圾清扫、清运等工作。社区被确定为B类社区后,提高了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标准,使社区开展工作有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社区党组织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联谊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邻里之间相互尊重包容、互帮互助,营造了民族团结、邻里和睦、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如,D类的大通县东峡镇衙门庄社区在现有的老年协会、曲艺队、文艺队基础上,培育了更多的健身协会、秧歌队、广场舞队、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定期开展文化娱乐、邻里守望、和睦相助、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三)整合资源,同题共答,服务工作抓得更“优”了。按照四类社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特色化、高品质地营造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生态、社区空间等,逐步形成“一社区一特色”。如,A类的城北区火车西站街道盐庄社区党委持续发挥“红色物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建强“红色队伍”、搭建“红色平台”,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再如,B类的城西区西关大街街道南气象巷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党委+网格+物业+志愿者”模式,协商推进老旧楼院各项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居民参与社区工作和基层治理工作。同时,通过创新推行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已受理群众诉求19万余件,民生诉求响应率97.7%、解决率97.4%、满意率95.7%,全市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得分大幅提升。
四、启示
(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推行城市社区分类管理,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基层治理体制中的领导地位,通过推行深化“四方联动”机制、党建“契约化”共建、驻区单位常态化议事协调工作、“党员入格 一网兜底”等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各领域各行业多元参与的积极性,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载体。推行城市社区分类管理,是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社区分类管理有助于把握每类社区在社区规模、人口结构规模、社区服务、治理主体等方面的特征,通过针对四类社区施行个性化措施,差异化分配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加大城市社区治理互联互通,坚持服务供给与群众诉求精准对接,实现精细治理、精准发展,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建立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推行城市社区分类管理,加强系统化建设和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互联互动、条条和块块双向用力,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的责任落实机制,把责任和压力从“最先一公里”传导至“最后一公里”,打破各类中梗阻,使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各项工作有效联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