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吉林长春市绿园区:建设三级“治理共同体” 推动发展联域、治理联动、服务联心

中共长春市绿园区委组织部

2024年08月01日13: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聚焦破解经济发展、基层治理、小区服务难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资源、协调各方作用,立足开发区(镇)、村(社区)、物业(小区)三个层面打造三级“治理共同体”,推动开发区与毗邻镇发展联域共营、城乡结合区域村和社区联动共治、物业企业和小区党组织服务联心共抓,探索推动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理念更新、架构革新、成效焕新。

一、背景起因

长春市绿园区现有2个开发区、3个镇、24个村、72个社区,419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居长春市主城区首位,作为工业强区、人口大区、民生老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三元结构性矛盾日益明显,经济开发区和所在镇工作壁垒加深,城乡结合区域治理难度剧增,老旧小区物业矛盾突出等“城市病”愈加突出。近年来,绿园区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全局角度,统筹把握开发区与镇、农村与社区、物业与小区三个层级特点,制发关于深化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构建“三级治理共同体”工作通知,创新实施区镇治理共同体、村社治理共同体、物业治理共同体3个载体,有效推动资源更加聚集、发展更加活跃、治理更加精细、服务更加高效。

二、做法成效

(一)集中建设“区镇治理共同体”,推动发展联域共赢

聚焦开发区与镇毗邻地缘优势、合署办公优势、产业衔接优势,集中推动长春绿园经济开发区与合心镇,皓月产业园区与西新镇建设2个“区镇治理共同体”,明确开发区主抓经济发展、镇主抓社会事务,统分结合激发抓党建促发展内在活力。一是坚持组织建设一体。实行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兼任镇党委第一书记,牵头协调2个镇、2个开发区、1个社区、12个村、43个“两新”组织分别组建区镇共治委,制定区镇治理共同体公约,明确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联建西新党史党性教育基地,联创“红盟引航”“红映经开”等2+N党建品牌体系,实行“自主研学+定期督学”“导师带学+专题教学”“观摩促学+现场考学”“平台跟学+一线比学”八学模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50余场次,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二是坚持产业融合一体。围绕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肉牛深加工、汽车零部件配套等优势产业,实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开展大走访、大谋划、大招商、大征收、大建设行动,推行干部联系企业、年轻干部到企业挂职,有效助力2镇、2区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区前列,塑造“净珠”葡萄、“合心”香瓜等品牌,裴家村都市田园综合体入选全市主城区唯一乡村网红打卡地,跨界合作首创“西城惠民大集”,实现产业发展“接一连二带三”。三是坚持要素保障一体。实行区域化设置组织、协同化整合资源、网格化开展治理,将成员单位按照办公地址进行二次整合,统筹组建区镇人才“储备库”,统筹公安、城管、市监、税务、社会组织、志愿者等6支队伍进网格,建立全科服务清单,细化15类42项服务项目,组织困难救助、求学资助、就业帮助、法律援助、爱心捐助、弱势扶助、需求协助“七助”活动,解决交通出行、物业管理等问题51件,开展法律援助9次,提供就业岗位79个,切实保障区镇重点任务推进,难点问题破解。

(二)务实建设“村社治理共同体”,推动城乡联动共治

聚焦破解城乡结合区域三元结构壁垒,以“地域相近、人文相邻”为原则,在4个辖村街道、2个辖社区镇谋划建设6个“村社治理共同体”,推动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协同共治。一是推动组织联建更加紧密。坚持组织共建、活动共办、党员共管,整合16个村、社区及所辖40余个驻区单位、“两新”组织成立6个“村社治理共同体”联合党组织,由镇街党(工)委班子成员担任第一书记,形成“1+6+N”联建体系,因需商定活动主题,每月开展1次联建活动,联合开展组织生活、教育培训27次。建立村社党员台账,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统筹推动村社党员在防汛抗灾、应急处突等情境下发挥表率作用。在重要节点、重大节日,共同走访困难党员、群众119人次,联合组织慰问26名独居空巢老人,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二是推动治理联动更加高效。注重平急结合同向发力、解决问题同步协调、环境整治同频共振,以村社治理共同体联合党组织为主导,村、社区党组织为依托,下沉执法力量、物业企业、社会组织为补充,建立治理联抓、环境联清等“七联”机制,组建村社志愿服务队,在村社辖区网格实行“村社双三长”制,引导45名村干部担任社区网格长,针对村民“上楼”后“敲不开门、拉不出人”,楼道堆物、毁绿种菜等问题,启动社区、村、物业联动整治机制,从乡土人情、制度规定双向入手破解难题,拆除私搭乱建50余处,整治毁绿种菜2800平方米,实现从“各管一摊”到“一摊共管”。三是推动服务联办更加顺畅。聚集搭建一站式阵地、提供全过程服务、注重睦邻化浸润,推动管辖范围相邻相近的村、社区共享党群服务阵地,改建2个千米村社联建治理中心、12个共享式网格党群服务站,实现阵地前移。梳理辖区资源、居民诉求形成资源、需求、项目和责任清单,实行接诉即办,整合银行、医院等资源组建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实施“失地农民创业直通车”“丰农惠民驿站”等项目,开展便民活动55场次,有力回应失地农民、失业居民急难愁盼。注重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常态开展百姓大舞台、邻里节活动,传承乡土文化,传播城市文明。

(三)精准建设“物业治理共同体”,推动服务联心共抓

把握物业、居民互为依靠的原生关系,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推动具备条件的物业小区建设31个“物业治理共同体”,破解物业服务水平低、物业与业主间“零和博弈”等诸多难题。一是共同优化服务模式。将小区党组织作为物业治理共同体的引领轴心,优化调整设置367个小区(网格)党支部,引导10名物业党员员工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统揽业委会、物业企业、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开展活动、日常管理、项目服务,探索实行“小区夜话”“五民协商”等居民议事机制,采取居民自治、物业联建方式开展“幸福小区”创建行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向小区聚集,推动花园林苑、武警小区等8个小区实现自治管理,创建14个市级、50个区级幸福小区,集中解决了一批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正阳街道种花苑小区作为典型小区多次接待全省各地参观。二是共同实施服务项目。聚焦居民有需求、市场不愿干、政府难兜底的服务缺项,整合行政资源、社会资源专项攻坚破题。坚持各方联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启动“拆违”“还绿”“清网”“点亮”专项治理,硬件改造、软件提升等难点任务顺利推进,“点亮”专项治理做法在全市“幸福小区”创建专报刊载。坚持整合资源提升生活服务水平,采取社区、物业合作方式,实施“幸福食堂”“幸福驿站”“幸福学堂”等民生项目,依托金强物业在银融社区建设“小暖HUI邻”服务综合体,在新竹社区建成占地800平方米的全市首家中央厨房,提供医食购乐一站式生活服务。三是共同完善服务设施。紧盯小区基础设施旧、便民设施少、党群活动设施缺等短板,盘活物业办公用房、社区闲置用房、小区配建用房等资源,整合物业企业2280余万元资金用于小区建设,建设1200平方米和兴物业党群服务中心,打造3个“社企一体化”综合服务中心,全域建成234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对接公共资源高标准建设香港城小区、万盛书院小区2个儿童友好空间,嵌入式增设447个便民服务点,完善小区治理、物业办公、居民议事、组织活动等场所,以设施完善让物业服务可感可及、有形有效,实现有人员、有场所、有投入、有作用。

三、经验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统筹各方引领轴心。绿园区建设“三级治理共同体”的关键所在正是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开发区与镇、村与社区、物业与小区,六类组织特点各异、资源差异,何以破解封闭壁垒,推动融合联动,实现“两伙人”成为“一家人”。实践中,绿园区坚持组织先行,采取联合、独立等方式建强区镇、村社、小区三个层面党的组织,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得各方联抓治理、服务有了“共同语言”,使得“三级治理共同体”方向不偏、作用不虚,真正让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体会到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二)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持续创新探索工作模式。强化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资源和基础均不相同,绿园区作为长春市西部主城区,工业企业多、城乡结合区域多、老旧小区多,没有太多成功范例可以照搬,唯有结合自身特色,大胆守正创新。实践中,绿园区将辩证思维贯穿始终,聚焦区镇、村社、小区这三个治理工作最为繁重、最具特点的领域靶向施策,通过村社先行、区镇统筹、小区攻坚,走出一条较有成效的治理路径,村社治理共同体“一统三联”做法入选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秀案例。实践证明,正是坚持不等不靠、以我为主,才使得“三级治理共同体”成为绿园区破解难题、整体提升、惠及民生的有效抓手。

(三)必须始终坚持联动融合,构建紧密高效治理体系。建设“三级治理共同体”的过程本质上是党建引领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庞大的社会资源散落在各方,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载体来统筹整合,实践中,绿园区通过充分盘点多元主体资源,采取图表化、清单化、手册化方式建立协作机制、完善共建清单、实施服务项目,形成“同开一扇门、统管一摊事”的格局。实践证明,绿园区通过组织引领、机制引领、能力引领凝聚区镇、村社、小区各自领域、各类主体资源,有效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瓶颈,实现了力量及时补位、资源精准投放。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