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山西阳泉市郊区:“135工作法”系统治理乡村顽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共阳泉市郊区委员会组织部

2024年07月23日15: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阳泉市郊区探索出了“135工作法”,即围绕“党建引领”这一核心构建区域协同治理体系,立足区情实际打造组织、城乡、发展三大治理板块,强化村级建设激活农村五大内生动力,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绘就了“党建引领、区域联动、组织共建、合作共赢”的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斑斓画卷”。

一、背景

阳泉市郊区地处晋东地区,环绕阳泉市城区、矿区,北靠盂县、南接平定、西邻寿阳,是一个城郊型、工矿型、资源型农业县区,全区总面积474.802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0567万人,现有基层党组织578个,党员10083名。2019年12月,郊区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确定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之一;2022年9月,省委农办等7部门共同批复,确定郊区为全省11个乡村治理试点县之一。试点初期,郊区面临的乡村治理难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农村干部老龄化,新鲜血液不充足

“咱家的小(男孩)都在大城市打工,好几年没回来嘞!”村中老妇人的话,生动展示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在为城市化做贡献的同时也“掏空”了乡村的“心”,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部分村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断层情况,2020年我区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51.45岁,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仅为48.43%;村“两委”主干平均年龄为52岁,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仅为43.09%。

(二)村党组织软弱化,政治功能不突出

基层党组织作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受农村“空心化”、集体经济疲软等客观因素影响,部分村党组织出现了班子不团结、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情况,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弱化。具体表现为,部分村支部以党员大会代替支委会会议、支村“两委”并会召开的现象,部分村党组织存在“三重一大”事项不表决、相关会议记录不完整的情况,个别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走过场,以上情况都严重打击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亟待加强。

(三)合并村融合阻梗化,组织生活不规范

2020年至2021年,全区系统推进“合并村”工作,行政村数量从155个锐减到85个,合并后“合并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38.82%。合并后,合并村和被合并村之间长期存在“表合里不合”的现象,导致部分村党组织组织生活不正常。

(四)乡村治理表浅化,集体经济不壮大

产业振兴才能强村富民。试点初期,我区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中仍存在思路不宽、力度不够、办法不多的情况,尤其是在清理化解村集体经济债务上找不到突破口,加之全区7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长期依靠资源开采、场地租赁、土地转让等方式,路径依赖严重,转型发展困难,经营性收入占比偏低,自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导致部分村集体收不抵支,农民增收不明显,进而导致村民对村党组织失去了信心,村民对村集体的向心力减弱。

二、做法

山西阳泉郊区“135工作法”,以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为组织核心,以区委组织部为管理枢纽,以区农业农村局为工作载体,以6个乡镇党委和7个工作专班为中间环节,以85个行政村为工作阵地。该方面在工作实践中实现了坚持党建引领、解决顽瘴痼疾、强化基层组织、锻造过硬队伍、壮大集体经济、优化人居环境六大目标,于2023年顺利通过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的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验收,同年郊区在2022年度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

(一)围绕“党建引领”核心,构建区域协同治理体系

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成立乡村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深化“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治理新体系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三级书记一起抓、干部包联全覆盖、网格细分无死角”总要求,要求县级干部每人需包联3—4个村,科级干部每人需包联1—2个村,实现县科级干部包村全覆盖。通过抽调全区业务骨干,柔性引才邀请外部专家,组建成立7个工作专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专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班、美丽生态乡村建设专班、乡村产业发展专班、壮大集体经济工作专班、乡村规划专班、城乡融合发展专班),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在农村建立网格党组织163个,组建起一支由136名党员担任专职网格员的乡村治理队伍,形成“区委书记—县级干部—科级干部—村党组织—网格党组织”的五级工作架构,建立起党政主导、区级推动、部门协同、农民参与、群众支持的乡村治理区域协同治理体系。

(二)立足区情实际,联合开拓三大治理板块

一是组织板块坚持党建引领合力推进,构建乡村治理综合平台。立足村党组织弱化、村干部老化等实际情况,“一村一策”强化组织建设。组织创优树典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专班按照“班子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严肃组织生活”等9项指标,百分制对85个基层党支部进行常态化星级化评定,评选出20个五星级村级党组织,全方位各领域示范引领正向激励。星级管理强队伍。出台《村干部管理办法二十条》,启动“头雁精培”工程,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持续引导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真正擦亮了共产党员的金字招牌。“一村一策”解难题。严格落实每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由1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联村、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县以上机关单位结对的“四个一”帮扶制度,针对近三年22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做到了靶向施治、因村施策、对照整改,变软弱涣散村为基层治理示范点。

二是城乡板块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引擎。立足城郊型县区的区情实际,提前化解防范城市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明规划。乡村规划专班常态化指导项目规划,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线、生态保护红线和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建立健全“农房设计+乡村风貌管控”制度体系,指导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和传统村落保护,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和管理规范化水平,让党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在基层落地生根。城乡融合便民生。城乡融合发展专班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将建成区近郊的24个行政村划定为城郊融合区域,推动通自来水、通电、清洁取暖、垃圾污水治理、卫生厕所等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全区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生产生活用电、清洁取暖全覆盖,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得实惠、感党恩、跟党走。党群服务到田间。启动红色赋能“1+6+N”党群服务规范化项目,制定党群服务中心《建筑外观规范》《制度清单》《服务清单》,统一按照“1+6+N”(1是村党群服务中心,6是夜校大讲堂、党群议事厅、综治中心、便民服务站所、文明实践站所、日间照料中心,N是其他功能室)的要求打造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广大村民提供教育娱乐的共享空间。

三是发展板块坚持产业为基绿色推进,打造和美乡村人居环境。立足红色资源丰富、特色农产业富足的特点,助力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集体经济增收入。乡村产业发展专班和壮大集体经济工作专班以晋阳府醋业、桃林润锦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牵引,打造富硒农产品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党建智慧发掘产业力量。“金山银山”同规划。美丽生态乡村建设专班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正视以往环境整治中零散施工、反复施工的问题,联合多部门共同规划,通过项目集成、资源统筹、服务综合,确保“路修一次、房盖一次、管铺一次”,在“点绿成金”的道路上久久为功。和美乡村兴文教。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班启动红色领航工程,以“热在基层、乐在乡村”为主题,举办“大地欢歌 四季村晚”联排活动和“苹果采摘节”、“冰雪节”等文旅活动,让红色文化助力乡村发展。

(三)强化村级建设,激活农村五大内生动力

一是以组织为核心强政治,激活村党组织内生动力。创新工作机制。将“议事先由支部提议,重大事项和事关群众事项必须经党员大会讨论”、各类组织向党支部汇报工作写入村党组织权力清单,将“民主集中制”落实到基层议事决策的方方面面。创新组织架构。推行“联村党委”工作模式,共组建18个联村党委和各类党建联盟,《探索联村党委“共融”模式 蓄积基层治理“硬核”动能》经验在全省交流学习,以组织创新激活乡村动能。创新教育培养。2023年,培训村党组织书记425人次,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培训100%全覆盖,依托121个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进行互联网传播,实现农村党员远程培训党员3961人次,锻造了一支乡村治理“铁军”。

二是以群众为核心强自治,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引导村民参与治理。在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修订完善“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制度的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汇“点滴民意”为“村规民约”。尊重村民多元发声。探索“村企恳谈会”“妇女议事会”等议事模式,吸纳党员、村民代表、妇女执委等多元群体表达意见、广泛参与,让不同群体的声音汇成“和谐交响乐”。邀请村民议事协商。探索区级“固庄论坛”、乡镇“民情议事恳谈”、村级“村民议事”的三级议事协商体系,推动难事要事有效化解,确保“大家的事大家议”。

三是以服务为核心强德治,激活村党群服务中心内生动力。阵地建设规范化。全区85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全部规范建设了党群议事厅、综治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活动阵地,实现了村卫生室、文明实践中心站、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区里定期组织公共服务小队到村开展“赶集式”服务,累计为群众在村提供医保、养老、医疗等各类服务650次,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志愿服务专业化。乡镇全部成立社工站,培育孵化35个村级社会组织,“线上+线下”吸纳村民志愿者1358人,组建村民志愿服务队150余支。开展了“星级文明户”“郊区好人”评比表彰活动,将优良党风和淳朴民风有机统一。矛盾化解规范化。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梳理执法清单,常态化开展综合行政执法队下乡入户工作,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办“家务事”,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郊区落地生根。

四是以规范为核心强数治,激活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规范议事决策。全区推广固庄村“三关六议两公开”工作经验,通过乡镇党委严把法律、政策、民意“三关”,确保村级议事决策合法合规;支村两委按照动议、提议、商议、审议、民议、决议“六议”决策,确保集体议事民主集中;坚持决议公开、实施过程公开“两公开”,确保决策结果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规范“三资”管理。建立区级农村资产管理中心和6个乡镇“三资”管理大厅,全区推广旧街乡南沟村“听证+议标”村级招投标模式,让工程招标更公开、更透明、更规范。规范村务公开。运用好网格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手段,实施“三务”公开阳光工程。将农村大事要事在村务公开栏和全区政务网同步公开,切实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是以纪律为核心强法治,激活村务监督委员会内生动力。规范小微权力。出台阳泉市郊区行政村《权力清单》《监督清单》《服务清单》和《村级权力运行流程图》,形成“三清单一流程”的制度体系,明确30项“小微权力”、30项监督流程和17类村级服务事项,让“基层小事”有规可依。明确监督职责。明确了纪检委员、监察联络员、村务监督委员会、监事会四支队伍的工作职责,织密基层监督网络。开展群众监督。发挥好村民议事会、妇女议事会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真正实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全区农村“微腐败”案件从2019年的32起降至2023年的5起,让阳光真正照进了小微角落。

三、成效

(一)组织振兴强核心,根治了村党组织软骨病

村党组织作为全村工作的“主心骨”,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通过出台《关于在合并行政村工作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从规范党组织设置、加强班子建设、明确权限职责、强化教育管理、健全落实制度六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16条指导意见。

(二)人才振兴锻队伍,破解了农村干部人才荒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兴则乡村百业兴,人才废则乡村事事缓。2021年村“两委”换届期间,全区多措并举广聚英才,把返乡创业大学生、“农专家”、“土工匠”等挖掘出来,选出了新一届群众拥护、年富力强的“领头羊”,新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68岁,与换届前相比下降7.77岁;村“两委”主干平均年龄44.35岁,与换届前相比下降7.65岁。同时下派引进“技专家”“艺专家”,扩大“人才赋能”这一最大增量,先后选派24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85名大学毕业生、26名选调生到村任职;组织3批283名驻村工作队员“五天四夜”驻村帮扶;持续将发展党员指标向农村一线倾斜,近三年新发展农村党员127人,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28.1%。

(三)文化振兴优服务,助力了乡土文化焕生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赖以存在的精神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和宝贵财富。通过举办“大地欢歌 四季村晚”联排活动,融合乡土文化、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原汁原味地展现郊区农村乡韵乡风乡情,立体式、全方位地反映新时代农民精神新风貌、农村生活新变化、乡村振兴新气象,让社火武架、迓鼓戏、莲花落、跑旱船、秧歌等乡土民俗焕发新生机。

(四)生态振兴美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脏乱差

乡村振兴的“最优解”在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有机融合、协同发展。通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郊区“破立并举”用好绿色“生态宝库”,紧扣“生态环境”这一资源存量,先后打赢了水务一体化、农村改厕、河道清淤三场会战,新铺设3700米的供水管网,2023年完成改厕4200座,实现了农村水冲厕所全覆盖和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再升级,将荫营河、燕龛河等污渠脏河变成为鸟语花香的水上公园。

(五)产业振兴谋富强,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强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经济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更是维护农村基层稳定的重要基础。通过组织注册会计师对85个村进行经济审计出具报告,切实掌握村集体经济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推进“清化收”工作,全区农村集体签订经济合同清理完成进度86.2%,债权收回率41.5%,不良债务化解率79.2%,累计化解债务9758.47万元,帮助42个村走出了历史债务困境。通过连续开展集体经济大比武,让40个村组成了18个“联村党委”,实现村村之间、村企之间的经济合作、资源互补、信息共享,释放出“1+1>2”聚合效应。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也持续凸显、显著增强。

四、探讨

(一)破解乡村顽瘴痼疾要发挥村党组织居中协调作用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如果说乡村治理工作面临的是上上下下“千条线”,那么村党组织就是穿起“千条线”的“一根针”。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集体经济疲软这些乡村治理顽疾的出现,本质上是治理不系统、配合不到位导致的。所以乡村治理中的每一个小问题,放大看都不是“单打独斗”可以彻底解决的,必须发挥好每一个村党组织的集中协调作用,通过召开专题“三会一课”,邀请相关负责单位躬身入局、同题共答,打破部门界限,合力推进农村发展,真正让党管农村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优势。

(二)探索乡村治理办法要尊重基层人民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每个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特点,所以乡村治理办法的探索要充分考虑本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想办法,尊重村党组织、村民的人民首创精神,为他们的经验创新提供一个包容的环境,及时将发现的优秀特色做法升华总结,做好对本土基层党组织优秀经验做法的总结升级,避免盲目学方法带来的“水土不服”。

(三)追求乡村治理成效要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水平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风雨兼程、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所以乡村治理的关键不在于治理,关键还是切实要提高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学会从村民的吃喝拉撒小事着手,在点滴小事中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要把“修厕所”、“建农田”、“优服务”、“铺水管”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放在首位,一件一件小事做,一点一滴服务好,随着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乡村治理自然就有了成效,村集体的各项事业才能真正全面发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乡村力量。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