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山西晋中市太谷区:增强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 探索农业现代化太谷“六新”路径

中共晋中市太谷区委

2024年07月23日15: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坚持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农业农村的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组织带动、党员带头、群众紧跟的“六新”发展模式,为内陆地区农业产业现代化探索出了太谷样本。

一、背景动因

晋中市太谷区古称“奥壤”,晋封“阳邑”,因“三山为太、九口为谷”而得名,是纵横欧亚九千里,晋商的发源地、聚集地。太谷地处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东部,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耕地35.65万亩,有“大太原粮仓”之美称,2019年撤县改区,辖3镇5乡3个城区152个行政村19个社区,32万人,农村党员7132名。太谷先后获批“晋中国家农高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21个“国字号”招牌。

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让农业更强,如何让农村更美,如何让农民更富,是摆在区委面前紧迫的现实问题。区委深刻认识到,如果这几个问题解决不好,太谷区就会在发展农村新质生产力、推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形势下落后,就会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夯实党在农村长期执政的基础的新使命上落后。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太谷区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始终突出党建引领,坚持强化党的领导与健全组织体系充分结合,坚持统一服务与分散经营有机统一,坚持激活本地资源资产与工商资本高度融合,探索发展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区域资源资产禀赋为基础,充分吸收外部资源资产,多元多层的农村六种经济发展模式,在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中走出了发展新路径、创出了发展新模式、探出了运行新机制。

二、做法成效

太谷农村六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太谷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创造,实现了要素优化、功能互补,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的有效路径,也是农业农村产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尝试。

(一)党建联建促三产融合,引来“新居民”

太谷区东卜村综合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借鉴“千万工程”成功经验,通过整村打包、统一规划,走出了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一是树立新理念,点燃生产力新引擎。东卜村党支部勇于尝试和借鉴“红蓝融合”,以党建“红”的先进性为引领,融合科技“蓝”的新质生产力,实现“党建共建、形成特色、抱团发展”的目标,形成以东卜村为中心的“1+3+X”(“村党支部+非公支部”组建1个党建联建支部;工作专班、联席会议、比学赶超3项共建机制;周边村党建联建若干党组织)党建联建新模式,点燃了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二是引入新模式,发展康养新业态。东卜村拥有优质的农业基础、良好的农事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外来工商资本综合开发。通过“整村入企”“引户入企”“村企融合”模式,使产业发展实现新提升、村民收入实现新突破、乡村面貌实现新改变。山西田园东谷文旅股份经济合作社及40户农户的300亩集中连片的红枣产业园区,注册“东卜红”果蔬品牌,通过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和果园生态观光、红枣采摘加工销售等,村民人均纯收入由3万元增至5万元。三是用好新资源,激活生态新价值。东卜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秋明先生的家乡,乡党委、党支部想方设法邀请成院士回乡考察,为村企民宿温泉选址,并成功打出了冷却可饮用、热水可养生、污水可灌溉的55度高温富锶矿泉水。这汪清泉不仅润泽了东卜的大地,也迎来了26户省会太原的“新居民”。

(二)支部领办促集体增收,催生“新合作”

郝村党支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领办两个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集研发、育苗、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新型产业链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村集体+村民”实现双增收,村党支部组织功能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一是组建公共服务型合作社。由党支部直接领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办好公益事业,解决农产品销售、农资购销等市场问题。他们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60亩水肥一体化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增加集体资产200多万元,每年增收16万元。二是组建市场服务型合作社。整合任村乡内的经营能手,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解决群众买难卖难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该合作社实行“四统两分”法,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乡村产业“换挡提速”。即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规模生产、统一产品销售,“两分”即实施分户管理,实现分户受益。通过几年的发展,村党支部由“弱”到“强”,开展工作有了抓手;群众由“散”到“聚”,群众利益与集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村集体由“穷”到“富”,村集体“三资”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集体经济实现“连年倍增”。

(三)干部带头促全民致富,培育“新农人”

闫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头雁”效应,干部先行先试,引领百姓致富,构建起“党支部+村委+党员骨干”工作体系。村委主任率先发展50亩大棚设施蔬菜连续获得了好效益,带动村民发展到了300亩。2019年,村委主任通过外出考察,并结合自身种植经验创新建设了150亩高6.5—7米,单棚面积4—14亩的联动拱棚。节约了30%的土地利用率,单棚的设施蔬菜收益达到了6万元/亩,一个14亩的联动拱棚,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在生产实践中,村干部和党员常年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里聊家长、聊种菜卖菜、聊大棚改进、聊销售保障……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整合信息,从农户关切的种植模式、品种开发、销售渠道入手,了解农户的所需所想,解决农户所盼所求。在村支“两委”干部带动下,村民自发建棚的热情不断高涨,目前全村共有970个种植棚,其中拱棚662个,占地亩数2105.92亩,种植面积1543.04亩;大棚308个,占地亩数753亩,种植面积373.34亩。达到了户均一棚、人均一亩的规模,年均设施蔬菜产值约在5000万以上。在直观的经济效益示范下,闫村外出创业的人大量回村种棚。目前外出创业回村45岁以下的达25名,近10年内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大多留在村内经营联动拱棚。

(四)完善体系促规模发展,构建“新体系”

小白乡将产业振兴与组织振兴紧密结合,在发展红枣和苗木两大产业时,逐步形成了园区党总支、村级党支部、相关的公司和合作社党组织、党员示范户四级党组织新体系,引领发展红枣园区。乡党委深化“党建+产业”品牌,“小白乡红枣产业党支部”升级为“太谷区红枣产业联盟”,先后有7家红枣企业、23家红枣合作社的30余位带头人加入,形成党建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参与、辐射农户的发展链条。由东崖、沙子地等9个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分散经营基础上的规模化园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总种植面积2.2万亩,枣树200万株以上,从业人员4000余人,红枣专业合作社45家,红枣加工企业7家。2023年红枣总产量超过4000万斤,总收入达2亿元,是山西省最大的壶瓶枣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苗木园区。以绿美园林公司为龙头,37家苗木绿化企业、43家苗木合作社参与,联合山西农大、晋中信息学院、太原林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组织周边农民形成了“公司资本投入、合作社组织管理、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农民多种方式参与”的紧密联结机制,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增收。红枣、苗木成为小白乡的支柱产业后,不仅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而且乡村两级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提升,乡风村风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小白乡村“颜值”的提升,农村“幸福感”得到了女大学生的认可,已有来自运城、长治等地的9名太原林学院女毕业生通过择偶婚嫁落户在了小白乡的白燕村、王村等村,成为附近村民的“新媳妇”,成了苗木园区不走的金凤凰,是苗木园区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院村共建促协同发展,探索“新路子”

阳邑乡是中国农村改革先锋杜润生的故乡,是全国乡村振兴论坛举办地。山西农业大学19个学院和阳邑乡19个行政村、1个生态园区(官寨狩猎场)结对子、互帮助、共发展,探出了校地合作、院村共建的新路子。比如:农学院与官寨度假村的结合,把300亩谷子示范基地放在了官寨度假村的山坡地,引进了浙江农业大学周伟军教授的彩色油菜试验,还把官寨村确定为农学院农作物试验基地和学生的实践基地。农学院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这个结合好,一举三得:把试验放在农田,把技术教给农民,让学生勤于实践”。再比如:河西村是太谷蛋鸡生产专业村,动物科技学院与河西村结对子合作,河西在养鸡技术上需要什么,动物科技学院就针对性地提供什么,持续助力河西蛋鸡产业加速发展。阳邑模式是在全省开展“校地合作”大背景下,山西农业大学与阳邑乡各村“双向奔赴”,共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走出了科技兴农、科技兴村的新路子,走出了农业院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专业作用的新路子,走出了农村围绕优势产业应用科技,提高技术水平的新路子,走出了农业专业学生勤于实践,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科学知识,通过实践让科学知识变为自己能力的新路子。

(六)组织引领促整体开发,闯出“新路径”

边山丘陵区是乡村振兴的难点。侯城乡在缺人才、缺技术、缺资本的困境中,由乡党委统筹谋划,对乡域内11.1平方公里的东庄、浒泊和西峪三道沟,进行资源统筹、串联开发,探索出的连片落后山区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做好“事前功”。侯城乡党委坚持“一线工作法”,建立由村主干、村两委成员、包村干部、到村任职大学生组成的调研队伍,逐村调研剖析侯城各村地理优劣势、目前发展模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将来的发展前景,全面掌握“三道沟”的各类优势劣势,为后期的综合开发、统筹谋划打下了基础、定下了基调。二是发掘优势资源,上好“招牌菜”。着力在生态资源上做文章,逐步构建起了“党委牵头,企业开发,村居融合”的发展模式,构建出了“春风又绿侯城山”的南山全域生态旅游新格局。成功打造马定夫烈士红色教育教学点,“以点带线、连线成面”,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渐渐营造“多枝红杏出南山”的侯城红色文化,累计接待各类团队、游客9500余人次。三是坚持组织牵头,答好“新问卷”。侯城乡坚持统筹谋划、整体开发、连片打造,由乡党委牵头,各支部积极落实,充分发挥文化、生态、景观等多元优势,快速高效地进行综合开发,初步形成了“村村是景点,沟沟皆画卷”的壮丽景象。

三、经验与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和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会有新的经济现象发生与发展,会有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经济规模出现,但都需要乡村两级党组织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特别是要把这两个功能作用实际化,落实在发展措施上,体现在发展成效上。从太谷的模式与典型中可以看出,乡镇党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每一个重要决策、重要环节,均离不开乡镇党委的组织、协调。基层党支部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带头模范的示范作用。凡是农村运行状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的,都是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强,工作卓有成效的,无一例外。

(二)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性特色。太谷“六大模式”充分展示了区域特色,形成了符合客观实际的独特模式,具有十分独特的生命力。东卜村引进资本入村,集成新质产业,走出了三产相融的独特路径,打造出我省唯一的可洗可饮的温泉;郝村突出发展集体经济,在完善集体功能和优势产业的上档升级上突出发力,走出新合作之路;闫村走出了“干部先行先试,引领百姓致富”的新路;阳邑乡加强院村共建,走出科技兴农科技兴村的新路子,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基层群众首创。

(三)必须坚持科技兴农,开展精准对接服务。阳邑乡党委根据各村产业,与山西农大相关学院结对子的举措,是一条科技兴农、科技兴村的新路子、好路子。农大各院系进入农业、进入农村,既有利于发现生产一线的问题,找到应用科技的捷径,还有利于吸收民间高手结合实际持续创新的营养。这对于农业农村学者研究农业技术,应用农业技术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民间科技能手更能得到丰富的科技营养滋润,科技应用和科技研究水平必然能得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提升。

四、探究

广大的边山丘陵处于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在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中,如何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如何解决农村集体可支配资源资产使用不公、使用低效的问题,更好地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如何解决在组织体系、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这既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需,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任务。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