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甘肃庆阳市推进“强乡富村”农村党建融合行动—— 

强“链”聚能 协同发力

2024年07月19日15:04    来源:农民日报

宽阔整洁的村道通达家家户户,青瓦白墙的新民居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的窑洞民宿环境清幽,蜿蜒曲折的蒲河与无止桥、连心桥相映成景……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村民毛腾杰实在没有想到,曾经的“穷旮旯”如今成为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他也从旧窑洞搬进了新民居,还在家门口的景区上班,稳稳当当吃上了“旅游饭”。

“从2004年到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300元增长到如今的1.2万元。”毛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颖敏说,乡村要振兴,党建是关键,就是要强龙头、强引领,抓人才、抓产业,带领群众富起来。

共同富裕,重在基层;基层之基,魂在党建。近两年,围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庆阳市把农村党建全面嵌入产业发展,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方式,鼓励引导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558个,党员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181个,1.39万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4万户低收入群众增加收入。庆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齐鹏表示,全市实施“强乡富村”农村党建融合行动,促进“组织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双向发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建强“组织链”——

推行党建联建模式,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近日,记者走进环县山城乡山联谷农产品加工厂,一台台机器发出阵阵轰鸣声,颗粒饱满的荞麦经过生产线,完成去石、筛分、碾磨等工序后,蜕变成精细的面粉,再按规定的克数装入袋中进行封口,一袋袋飘着农家味儿的荞麦面由此进入市场。

山城乡是环县荞麦等优质杂粮的主产区,荞麦年产量占甘肃省总产量的1/20,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优良的品质,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山城乡荞麦产业存在着产业难提升、村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种植户大多“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

为持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打造一条特色产业路子,2022年6月,山城乡组织9个村党支部成立荞麦产业联合党支部,并创办了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山联谷农产品加工厂。

“加工厂按照‘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村共建、抱团发展模式,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整的联农带农体系,由9个村按入股比例持股,企业盈利按照村集体60%、交粮农户40%的比例分配,真正实现了村集体变股东、农民变股民。”山联谷农产品加工厂负责人王波介绍说,截至目前,加工厂共实现销售收入584万元,盈利110万元;村均分红8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实现了村发展、户收益。

“让利于民是村企携手建工厂的最根本初衷,服务群众、促进就业也是产业联合党支部的职责所在。”齐鹏说。

6月底,正宁大葱移栽工作刚刚结束。在正宁县宫河镇彭姚川村的大葱基地里,绿油油的葱苗整齐地排列开来。正宁大葱品质良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元素。据彭姚川村党支部书记彭有贵介绍,为了把正宁大葱这个传统特色产业从“土味山货”做成“品牌尖货”,形成一定的规模,宫河镇党委紧紧依托四郎河川区党建联建体,发展正宁大葱产业,铆足劲儿做大做强产业品牌。

彭有贵所说的四郎河川区党建联合体,是正宁县在四郎河川区5镇8村组建的党建联合体,推行组织联建、开门联学、产业联育、服务联享,事务共商、治理共抓的“四联两共”抱团发展、互惠共享模式。以党建为牵引,以党组织为支点,以产业为载体,以服务为纽带,通过强村带弱村、先进带后进、先富带后富,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各村采取‘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的模式,通过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中心村带周边村,带动以彭姚川村为中心的7个村发展优质旱作大葱3000多亩,打造集体经济项目两个,带动176户党员群众栽种大葱。预计今年可产大葱4500吨,产值可达1800多万元。”彭有贵说。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庆阳市通过跨村联建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推行党建联建,筑牢了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育强“人才链”——

选优育强基层干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镇原县平泉镇马洼村党员王宏亮提起过去感慨颇多,“我18岁就出去打工了,那时候不知道该做啥,在山东、河南很多地方学习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后来回老家建蔬菜大棚种起了蘑菇,比较幸运地赚到了一些钱。2013年5月,我正式成为一名党员。”

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王宏亮牵头领办了镇原县荣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纳10名党员加入合作社,并成立了党群互助组,建立1名党员联系10户农户的“1+10”帮带机制,带动109户农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群众掌握蔬菜种植技术,才是稳定增收的关键。”王宏亮牵头组建了技术服务队,免费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真正让群众把好用、有用的技术学精学通,成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行家里手。为了消除群众蔬菜销售的后顾之忧,他跑市场、找销路,先后与县内及邻近县区的10余家超市、蔬菜市场、餐饮门店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帮助群众把蔬菜卖出去、见效益。

乡村要发展,离不开带头人。庆阳市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通过本土选任、公开选聘、外引回请等方式稳步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采取专题轮训、擂台比武、学习观摩等办法提升村干部带领致富的本领。“近两年,我们从市直相关部门选派32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乡镇挂职锻炼,帮助强组织、兴产业、抓治理。”庆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静说。

2022年8月,何树安从庆阳市融媒体中心到华池县南梁镇挂职担任副镇长,分管镇政府商贸、招商引资等工作。“以前游客参观完南梁纪念馆就走了,现在我们就是不光要让游客走进来,更要让游客留下来,在荔园堡村文旅集中区继续感受红色文化。”在他的推动下,南梁镇高质量建成荔园堡村何沟门安置区,引进企业打造集餐饮、酒店、商务于一体的南梁镇文旅融合示范区,形成红色元素融合、旅游要素健全、文旅产业发展矩阵化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如今,荔园堡村深入实施“强乡富村”农村党建融合行动,加快发展红色旅游产业。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23万元,荔园堡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记者了解到,为了强化激励,庆阳市委组织部正在研究制定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办法。黄静说:“主要是建立村干部绩效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热情和动力。”

做强“产业链”——

党建嵌入产业发展,汇聚产业发展动能

2024年,合水县把培育多元化的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党支部管理等措施,在各村发展木耳、平菇、榆黄蘑、香菇等食用菌产业,全力实现农户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合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村里种植了12万棒露天黑木耳,目前已开始采摘售卖,预计可产黑木耳1万多斤。”合水县段家集乡枣洼村党支部书记丑永年说。

近年来,段家集乡聚焦发展循环农业,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党支部+农户+企业”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建设了香菇、羊肚菌、黑木耳3个食用菌生产基地,计划搭建菌棚215座,配建两处菌棒加工车间,打造食用菌产业集群。枣洼村村民王林早年因意外摔伤腿脚不便,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后,他在家门口实现了就近务工。他说:“在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上班离家近,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家里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我挺知足的。”

“我们致力在枣洼、北头、王庄3个村打造全县规模最大的食用菌产业集群,积极探索‘支部联合、党群联动、产业联建、利益联结’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段家集乡党委副书记徐有杰说,目前全乡3个食用菌基地已建成菌棚175座,可带动3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和群众稳定增收的“双增”目标。

“要让老百姓从乡村旅游产业中得到实惠。”这是毛颖敏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毛寺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当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先后建成陇东冰雪健身基地、龙泉广场、凤凰塬舍等景点,引导群众开办农家乐、民宿。

通过不懈努力,毛寺村唤醒了“沉睡”的资源,做活了山水“文章”,成功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带动群众走旅游路、吃旅游饭、挣旅游钱,带动群众直接增收300多万元。如今的毛寺村,已经是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也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如今,庆阳市“强乡富村”农村党建融合行动成效显著,全市围绕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一清零双倍增”计划。2023年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35万元,同比增长70.7%。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能力和村集体自主“造血”功能,实现互带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共赢,以高质量党建纵深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郑朝静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菁)

(责编:王珂园、王先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