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宝应县委组织部
2024年07月18日14: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江苏省宝应县持续深化流动党员“四微两常”机制,以联系“微平台”、活动“微指南”、服务“微管家”、讲好“微故事”为抓手,与流动党员常联系、为流动党员常服务,不断提升流动党员管理质效。
一、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宝应县内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截至2023年底,全县在外流动党员6000余人,约占党员总数的11.4%。近年来,宝应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从打造流动党员联系“微平台”、制作流动党员活动“微指南”、做好流动党员服务“微管家”、讲好流动党员典型“微故事”等四个方面入手,与流动党员常联系、为流动党员常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做法
(一)打造“微平台”,让流动党员“心有所归”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变动力量,不仅关系党的组织结构和新陈代谢,而且关系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需要理顺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以地域关联所派生的社会关系来识别流动党员的身份,对流动党员进行动态管理。搭建信息平台。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突出问题,精心构建“县牵头、镇落实、村实施”三级联动体系,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等多种渠道,对全县流动党员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一村一表、一镇一册”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流动党员姓名、性别、住址、从事行业、流出地等信息,动态摸清全县流动党员6006人,实现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全覆盖,做到“进出”有数、“去向”有底。组建联系平台。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体系,明确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为具体负责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直接责任人,拧紧流动党员管理的责任链条。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建立269个“流动有家”微信联络群等“微平台”搭建“指尖”上的党员之家,由专人联系管理,定期摸排更新流动党员动向,推动流动党员与组织“双向奔赴”。构建管理平台。摸排流动党员主要流入地,积极与当地组织部门对接,在流动党员较为聚集、有基础条件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打造流动党员“异地同心”模式,将流动党员纳入流入地组织部门的活动体系中,针对流入地特点和优势,探索建立“流动+招商引资”“流动+人才引进”“流动+调研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模式,为流动党员提供集中活动平台。通过做好流动党员组织管理规划,为流动党员搭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的联络“微平台”,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高飞不断线”。
(二)制作“微指南”,让流动党员“归有所依”
党支部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要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教育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制作学习指南。组织开展“双线”学习,确保流动党员理论学习“不空档”、思想认识“不掉线”。定期推送“学习强国”“宝应先锋”等线上平台发布的党建工作动态和党章党规、系列讲话、会议精神等学习资料,积极传播党的声音,不断丰富流动党员学习内容,引导流动党员交流心得体会和工作经验。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利用“流动有家微信联络群”等“微平台”组织流动党员线上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学习资料,开展线上专题党课23场。构建线下学习阵地,利用春节、端午等节假日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有利契机,充分利用我县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朱氏家祠等本土红色资源,组织返乡探亲的流动党员就近就便开展红色研学53次、交流研讨600余次,让广大流动党员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制作活动指南。为流动党员制定线上线下相结合、“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的活动清单,形成活动“微指南”,找准行动“大方向”。创新开展四微两常“春节篇”“夏日篇”等系列活动,持续丰富流动党员“活动菜单”,紧抓流动党员返乡契机,开展“家乡发展你来看”“家乡发展你来说”“夏日送清凉”等活动,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阵地,组织开展村“BA”、台球赛、乒乓球赛、“村晚”文艺汇演等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超2000余人次,以多彩活动有力提升流动党员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制作就业指南。联合县人社局、团县委、工商联等部门常态化组织开展“引雁归巢”专场招聘活动,向流动党员宣传我县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指导,针对流动党员子女提供暑期实习岗位,鼓励流动党员带技术、带经验、带项目投身家乡做贡献,实现“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重点摸排40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流动党员,组织开展“一对一”交流,将发展潜力较大、有返乡任职意愿的流动党员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为村干部队伍建设蓄足“源头活水”。
(三)当好“微管家”,让流动党员“流有所安”
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生活、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让流动党员管理更有温度。做好答疑释惑的知心管家。聚焦流动党员急难愁盼,充分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高峰期,领导干部带头开展“三访三问”座谈会30余场,通过访本人问需求、访家属问困难、访村居问情况,详细咨询了解流动党员思想、生活和工作情况,在解决家庭成员看护、房屋修缮、土地耕种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中提供有力措施,共搜集意见建议73条,解决“关心问题”57个,做好流动党员的“知心人”。做好排忧解难的贴心管家。开展“你有困难我来帮”“暖心聚‘流’”关爱帮扶行动。通过党员座谈会、茶话会等方式与返乡流动党员交流恳谈,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在外生活状况和留守家庭情况,定期走访困难流动党员及家属,重点关注仅有留守老人或留守儿童在家的群体,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流动党员服务点,组织村干部或志愿者打造“共享亲人”服务队,开展健康体检、采买年货、打扫卫生、课后助学、互助送餐、“爱心暑托班”等贴心服务1300余次,帮助流动党员跑腿代办,为留守家庭提供爱心帮扶、日常照料等服务,增强流动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切实解决流动党员“后顾之忧”。做好服务保障的安心管家。开展“流动党员微心愿”“为你办件微实事”活动。以流动党员的需求为导向,探索“微管家”服务模式,为流动党员提供细致周到的暖心关怀。对接党员报到、党组织关系转接等相关事宜,整合县级部门资源,着力解决流动党员集中反馈的回乡就业、子女教育、医疗救助等重难点问题,提供政策支持、资金奖补等“硬扶持”,为镇村两级流动党员服务站点提供服务保障。
(四)讲好“微故事”,让流动党员“行有所为”
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抓好教育引导和典型引领,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讲好初心故事。突出先锋引领、带头示范,动员流动党员立足岗位,主动到流入地党组织亮身份、作承诺、担责任、做表率,并根据自身特长优势,积极参加流入地的组织生活、政策宣讲、环境整治、义工帮扶等公益服务,变“流入”为“融入”。讲好家乡故事。组织开展“鸿雁传家书”活动,适时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向流动党员邮寄“红色家书”,鼓励流动党员积极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组织生活以及各项学习教育活动,立足宝应县情建立“双带机制”,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流动党员借助新兴直播平台进行“知识科普”“助农直播”等,将宝应特色农产品带出去,将在外发展收获带回来。讲好典型故事。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把好本领、好经验带回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强化表彰激励,选树身边的“致富榜样”“创业榜样”“爱心榜样”等流动党员典型50余名,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利用宝应发布、宝应先锋等平台宣传返乡创业、带动致富、慈善帮扶等先进事迹,绘就“流而有为”生动局面。
三、启示
宝应县通过创新实施流动党员“四微两常”机制,有力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学习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抓好组织管理“支撑点”,在“全面摸排、常态联系”上下功夫,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掌握情况是前提、保持沟通是基础。宝应县通过指导各镇、村(社区)开展流动党员摸底排查,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将流动党员及时纳入党组织管理,设立流动党员微信联络“微平台”等,切实做到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联系密。实践证明,建立并动态管理流动党员信息库,便于全面了解掌握流动党员“家底”情况,与流动党员常联系,能让其真切感受到“娘家人”对他们的挂念和关怀,有效增强流动党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夯实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献策献力的感情基础。
(二)找准教育服务“切入点”,在“灵活教育、多元服务”上下功夫,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学习教育、丰富服务供给。宝应县通过丰富学习教育方式,采取“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等形式,用好用活各类学习教育资源,清除流动党员学习教育“空白区”“断档期”;坚持问计于支部、问需于党员,将“服务清单”“活动清单”与流动党员“需求清单”衔接贯通,切实把活动、服务做到流动党员“心坎里”,实践证明,灵活采取多种学习教育形式,能够促进流动党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流动党员需求为导向,丰富服务供给,能够提升流动党员幸福感、获得感。
(三)锚定有所作为“发力点”,在“平台搭建、宣传引导”上下功夫,确保流动党员“作用不打折”。流动党员是“流动的红旗”,更是宝贵资源。为更好地推动流动党员回报家乡、助力家乡发展,宝应县通过建立流动党员突击队,设置流动党员“示范区”“先锋岗”,挖掘宣传流动党员先进典型事迹等,鼓励引导流动党员发挥资源优势、专业特长,在招商引资、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等方面展现更多作为。实践证明,为流动党员提供或创造一展所长的机会平台,选树宣传可学习可借鉴的榜样典型,引导流动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能让流动党员行有方向、行有所为,极大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