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山西太原市:实施“群雁工程” 建强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中共太原市委组织部

2024年07月05日09: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

山西省太原市辖6区3县1市,有乡镇46个,行政村633个,常住人口54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8万人、占比10.67%。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出现了农村能人难选、人才难留、活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太原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实施“群雁工程”,打造以村“两委”主干为“头雁”、到村任职研究生为“强雁”、驻村干部为“鸿雁”、后备干部为“雏雁”的乡村振兴骨干队伍,形成“头雁领航、强雁齐飞、鸿雁助力、雏雁展翅”的“雁阵效应”,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二、做法

(一)“头雁”领航,激发内生动力

太原市坚持把选好、育好、管好农村带头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抓手,在优化班子结构、提升能力素质、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实功、出实招、求实效,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农村“带头人”队伍。

一是择优选人建强队伍。在村“两委”换届和调整中,坚持“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动员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退伍军人参选,把各类优秀人才推选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进一步优化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目标。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和联审机制,每年开展届中分析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教育转化不明显、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撤换,2021年换届以来,已调撤村党组织书记66人。

二是实战实训提升素质。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主题培训,针对不同类型村特点和需求,以基层党建、集体经济、应急管理、乡村治理等为重点,用好案例教学,通过专家剖析案例、学员分享案例、书记讲给书记听等形式,不断提升村“两委”主干履职能力。针对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工作保守、干劲不足等问题,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就基层党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开展“比、排、晒”项目拉练活动,并将拉练结果作为年度考核依据,不断强化村党组织书记对标意识、看齐意识和争先意识。

三是星级管理激发活力。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采取初次评定与年度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设置9类考核指标,将星级奖励、养老保险、离任补贴与星级化评定结果挂钩,形成“以绩定星、以星奖补、以星选用、动态调整、持续激励”的科学量化长效管理机制,对业绩突出、星级较高的书记,采取专项招聘纳入乡镇事业编制或享受事业编制人员待遇,特别优秀的择优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打通职业上升通道,激励村书记担当作为。

(二)“强雁”齐飞,激发干事活力

2020年以来,太原市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通过挖掘编制资源、多措引才用才等方式,用乡镇街道事业编制引进和招聘1418名硕士研究生到村(社区)工作,实现“一村一名研究生”全覆盖,为基层发展培养优秀年轻干部,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一是导师帮带护航。统筹安排县级领导、乡街干部、村社“两委”成员分别担任思政导师、业务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帮带1名到村(社区)任职研究生,县乡村三级共配备导师2269名,定期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基层治理经验,带领参与日常事务,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基层。

二是真岗实位历练。583名中共党员全部担任村(社区)书记助理,835名非中共党员全部担任村(居)主任助理,并作为“两委”班子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在此基础上,到村任职的兼任报账员、微网格员、信息员、监督员等;到社区任职的兼任小区党组织书记、网格长,确保在实质性岗位上锻炼成长,在乡村振兴一线施展才干、干事创业。目前,已有72人进入“两委”班子,其中43人担任书记。

三是全心全意关爱。把到村(社区)任职研究生纳入人才服务保障范畴,发放人才补贴、享受人才住房,建立县(市、区)委组织部部长、乡街书记“直通车”,通过定期座谈交流、谈心谈话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所思所想,解决工作生活困惑问题,全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让他们干得舒心、干得放心、干得用心。

(三)“鸿雁”助力,汇聚振兴合力

选派驻村干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举措。太原市持续在干部选派、职责任务、管理提质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发挥好驻村干部和工作队的作用,凝聚工作合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精准选派驻村干部。严格落实市县委组织部门备案审核制度,高标准选派154支工作队、504名驻村干部,实现年龄、学历、党龄、身份、考核全要素选优配强。根据村情实际和干部特点,结合派出单位职能职责,因村精准搭配,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由省市单位一对一帮扶,两级选派驻村干部占比达78.4%,充分发挥选派力量最大效能。

二是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明确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认真履行“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4项职责任务,引领村“两委”破解发展难题,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与到村任职研究生、选调生、乡镇包村干部等力量,形成帮扶合力,打造“不走的工作队”。2023年,累计走访农户46.6万户,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300多个。

三是强化管理提升质效。出台《太原市干部驻村工作管理办法》,组建市干部驻村工作督查组,构建各县(市、区)驻村办统筹管理、乡镇党委日常管理、单位跟踪管理、驻村干部自我管理“四位一体”管理体系,压实帮扶责任。在县乡两级建立第一书记服务站,搭建驻村干部工作生活需求以及所驻村产业发展、产品销售等信息收集、交流平台,着力构建“治理联抓、产业联兴、人才联用”的驻村工作新模式,以党建引领聚合各方资源,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驻村干部通过服务平台引进帮扶资金3385万元,实施万元以上项目66个,帮助销售农产品980余万元。

(四)“雏雁”展翅,激活源头活水

村级班子后备力量建设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太原市从“储、育、管、用”“四个环节”靶向发力,导向精准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一是常态储备,确保“量足质优”。按照“广进严选细管”思路,建立县委书记带头、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常态摸排储备机制,在充分征求乡镇党委、纪委、政法、公安等部门意见基础上,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后备力量人选,确保每村至少储备1至2名后备力量。截至目前,全市储备各类后备干部2512人,其中,本乡本土高中及以上学历毕业生1221人、本乡本村致富能手380人、退役军人307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325人、有回乡创业意愿的优秀人才279人。

二是多元培育,确保“素质全面”。开展新一轮“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结合农村干部现实需求,开设农村区域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推动学历能力“双提升”;建立结对帮带机制,由联村领导、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与后备力量进行结对,在思想、学习、工作上进行“传帮带”,建立一人一档,制定一人一册;积极开展培训提升,通过集中培训、远程教育、岗位实践等方式,实现对村级后备力量全覆盖培训,全面提升村级后备力量综合能力素质。

三是动态管理,确保“优进拙出”。按照“能进能出、动态调整”原则,村党组织对后备力量工作、学习、奖惩等情况进行全程纪实,加强日常管理监督,乡镇党委结合村干部年度考核或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对后备力量现实表现适时进行综合测评。对政治立场不坚定、群众不认可、能力欠佳、实绩不突出,出现负面清单等情形的及时进行调整,对在乡村振兴、带头致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及时纳入,实现后备力量人选的合理有序流动,确保队伍数量稳定、素质优良。

四是实岗历练,确保“人尽其才”。根据后备力量的性格特点、特长技能,有计划地组织到县乡村跟岗锻炼,参与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征地拆迁、环境治理、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村情村貌,提升业务水平及乡村治理能力。坚持“成熟一批、使用一批”,村“两委”班子成员出现空缺时,优先从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人岗相适的后备力量中选配,条件成熟、特别优秀的担任村党组织书记。

三、成效

(一)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一肩挑”比例由不到10%提高到77%;在学历方面,大专以上的村党组织书记410人,占比64.7%、提高20.6个百分点;在年龄方面,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岁,下降了6岁,实现了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在来源方面,本村致富能手占比30%、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占8.8%、本乡本土大学生占9.2%,来源更加广泛、结构更加优化。

(二)干事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

“群雁工程”推动了村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整体提升,“头雁领航、强雁齐飞、鸿雁助力、雏雁展翅”的“雁阵效应”得到有效激发。在一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村书记的引领带动下,充分调动各类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乡村振兴扎实向前推进,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宽。2023年,全市63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达10万元以上,百万元以上的201个,占比31.8%。

(三)基层善治水平进一步提升

“群雁工程”实施以来,有效整合了村“两委”干部、到村任职研究生、驻村干部和后备人才等各类乡村治理力量,农村工作力量明显增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落实村干部包联网格制度,实行工作捆绑、责任捆绑、奖惩捆绑,常态化开展走村入户,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开展党组织帮办代办,村干部全部化身代办员,为群众提供日常事项的咨询、受理和帮办代办等服务,代办各类事项15.6万件,惠及基层群众49.9万人;实行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和“星级文明户”创建,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文明家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激励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村级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四、探讨

(一)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突出政治标准

突出“政治标准”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农村干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和组织落实者,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大局、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更需要把紧把严政治标准硬杠杆。实践证明,政治上过得硬,思想上才能端得正,行动上才能走得稳,农村干部只有从思想上认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从讲政治、顾大局、促发展的角度看待乡村振兴工作职责使命,才能真正激发出投身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强化一体推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带头人,核心在人才队伍,多年来,基层习惯于“抓两头带中间”,更多的是激励少数,致使其他农村干部“可望不可及”,“带中间”“促整体”的效果没有充分显现,做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不仅要聚焦村党组织书记,还要充分关注“两委”成员、驻村干部及后备人才等各种力量,既让“车头”跑得快,也让“车厢”跟得紧。实践证明,只有统筹推动“头雁、强雁、鸿雁、雏雁”四支队伍,形成整体合力,才能实现从“领跑”到“齐随”的动力叠加效应。

(三)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思维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发力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必须统筹好“权、责、利”关系,打好选育管用“组合拳”,既要加强激励保障,也要提高工作标准,既要畅通上升渠道,也要强化监督管理,让他们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实践证明,只有选育并重、用管结合,全链条培育,才能有效激发整体活力。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