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重庆市巴南区:“四联共建”重塑强村富民发展新格局

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组织部

2024年07月04日10:4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导者和根本保证。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实施“村村”“村机关”“村企”“村校”四联共建,有序引导、依法规范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推动组织优势转化发展优势、联建增量催生发展变量,重塑强村富民发展格局,努力走好共同富裕发展道路。

一、背景动因

巴南区位于重庆中心城区南部,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农村面积占比90%以上,辖涉农镇街21个、行政村198个,是重庆中心城区农村面积最大、农民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也是中心城区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城乡融合,是巴南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任务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方式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推动区域发展,帮扶举措从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市场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也面临更加复杂的统领局面、承担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单个村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建设质效仍不完全适应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能力不强。受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等现实因素制约,村级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日渐凸显,不同程度存在带动群众增收办法不多、组织凝聚党员群众缺乏有效抓手、引领村里各类组织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上成效不好等问题。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造血功能不足。一些村“两委”干部包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普遍缺乏经营管理的实操经验和专业能力,在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方面办法不多,乡村资产资源未有效激活,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待提高。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资源循环不畅。一些村受区位条件、自然禀赋、资产资源等因素影响,在推动社会资本下乡、吸纳能人志士来乡、促进科研成果入乡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仅靠村党组织自身集聚优质资源要素难度较大,制约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

二、主要做法

(一)打破组织壁垒,创新“四联共建”组织形态

以村级党组织为主体,打破地域、行业、单位壁垒,通过“村村”“村机关”“村企”“村校”等党建组团、联建共建的方式,为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组织资源,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系统化推进。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系统推进,区委出台“党建统领·百村振兴”实施方案及意见,针对“四联共建”不同特点,分领域提出帮思想带观念、帮班子带队伍、帮技术带人才、帮产业带市场、帮改革带发展、帮治理带乡风等六方面重点措施,按年度明确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阶段性重点任务,项目化打表推进。二是精准化结对。逐村分析资源优势、发展需求、短板弱项,“一村一策”建立项目清单、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按照“双向选择、优势互补、供需匹配”原则,区委协调对接联建单位,推动“一对一”“多对一”签订联建共建协议,实现联建共建契约化、机制化、具体化。三是机制化保障。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区级层面建立定期调度、实绩晾晒、宣传引导、考核激励、最佳实践分析和典型问题案例复盘等五项制度,区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全区动员大会、推进会、现场会,镇街层面建立联系对接和工作进度“双清单”,以全流程督导考核机制推动联建共建成势见效。

(二)打破传统路径,推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

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发挥“四联共建”优势,深入实施“固十壮百育千”集体经济提升行动,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进一步走好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一是探索“强村公司”改革。健康有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落实村级集体所有权、明晰农户财产权、放活资产经营权,因地制宜采取单村独营、村村联营、村企合作、镇村联营、镇镇联营等方式成立“强村公司”,探索产业带动型、资源盘活型、资产经营型、服务创收型、工程承揽型等多样化途径,促进资源连片开发,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成立强村公司7家。二是扩面农村“三变”改革。推行“三变”+认养农业、建设用地宅基地利用、生态资源利用等多样化新型发展模式,探索联建单位和村集体以技术技艺股、自然风光股、生态资源股、人力资源股等多种形式合股联营,更好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三是推进数字赋能改革。充分发挥联建院校智库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乡村振兴的“智慧”成色更足。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创建全国首个服务农业全产业链“耘间·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聚焦生产、营销、服务3大应用场景,拓展上线耘农事、耘农资、耘生产、耘认养、耘科技、耘办事等数字化应用模块,精准匹配新型农业业态产业链个性化需求。

(三)打破城乡界限,重塑“共同繁荣”城乡关系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为契机,以机关联村为纽带,充分发挥涉农、规划资源等联建单位规划引导、政策支持作用,优选基础条件好的村承接试点任务,坚持先行先试、渐次推开,促进“三农”资源和联建资源高效配置,引导人、地、权等各类资源要素精准投放,释放改革叠加效应。一是畅通城市人才入乡落户通道。着力破除城市人才下乡落户体制机制障碍,区城乡一体化中心帮带指导石龙镇中伦村等探索制定城市人才经民主程序落户乡村并享受土地承包经营、集体收益分配等相关权益政策,配套构建由村“两委”、村集体经济组织、党员群众参与的监督评价和退出机制,充分保障城市人才下乡权益和农民切身利益。二是畅通农村土地要素激活通道。着眼打通城乡土地“同等入市、同地同权”制度通道,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联合探索形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划编制、产业准入、成本管理、收益分配、供后监管等制度集成,按照入市意愿强和产业需求旺的原则,选取二圣镇集体村、惠民街道沙井村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强化入市流程民主决议,确保土地入市符合群众利益。三是畅通农村权益保障退出通道。发挥好区农业农村委、市土交所等联建单位作用,突出“退出”、“利用”两个关键环节,在东温泉镇河岸村、惠民街道胜天村试点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权益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民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发展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业态,同步制定退出农户补偿指导意见,合理保障农民资产性收益,推动实现农民、村集体、联建企业三方共赢。

三、实践成效

一是基层党组织展现“新气象”。“四联共建”实施以来,已组织动员央企、市管单位、区级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保险)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非公企业、商会等各领域单位773家参与巴南乡村振兴,实现全区198个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推动村干部到联建单位学习623人次、联建单位骨干人才到村挂职45人次,推动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各类帮带举措(共建项目)514个,为基层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组织资源和更广阔的行动空间,基层党组织“一呼百应”现象初步形成。

二是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四联共建”单位积极推动资源、项目、政策“一杆子”下沉到村级,农村金山银山变成“香饽饽”,巴南区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023年度,我区第一产业增加值60.5亿元,居中心城区第一;培育火锅产业链规上企业11家、综合产值15亿元;新增全国名特优新、重庆名牌农产品等农业品牌30个,建成智慧农业试点项目7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终期评估位居全国区县第八;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209元、居全市第三,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三是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强村富民破题起势,实现全市以城市人才加入乡村名义落户第一人、全市首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交易、全市首个农村权益退出试点,成立全市首家区县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公司。引进3名城市人才落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已入市交易金额27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下乡近2亿元,带动村集体及农民增收200余万元,经验做法入选自然资源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农村权益退出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02亿元,农村资源资产流通渠道加速畅通,人才、产业加快向乡村集聚。

四、经验启示

从实践发展来看,“四联共建”能够为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组织资源,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广阔的行动空间,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组织创新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点启示:

(一)实施“四联共建”,坚持党建统领是根本保证。巴南区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探索构建了以开放、复合、多元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打破了就农村抓农村、就党建抓党建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推动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引导、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强村富民发展格局,有效激发了各类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四联共建”,坚持变革理念是关键举措。巴南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划分和自治主体的情况下,用好城乡改革系列政策、放大农村特色优势,在镇域、区域、市域甚至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力量,持续推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乡村一线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有效破除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现实壁垒,加速推动巴南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市“双高”农业先行区建设,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三)实施“四联共建”,坚持联农带农是必然要求。巴南区坚持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四联共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鼓励联建组织和农民群众通过投工投劳、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和美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努力让每一个共建项目都发展成优质项目、群众满意的项目,让农民群众真心支持拥护乡村发展建设,更多分享联建成果,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责编:王珂园、秦华)
相关专题
· 党建专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