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句容市委组织部
2024年07月03日14: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江苏省句容市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目标,以深化推广“戴庄经验”、推进党建引领“共富项目”建设为牵引,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实现“抓好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
一、实施背景
句容是茅山革命老区、传统农业大市,境内“五山一水四分田”,共有11个镇(街道)、16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农村党建基础扎实、农业发展特色明显,多年实践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社协作、科技支撑、生态循环”的乡村振兴先行示范之路。其中根植于丘陵山区乡村、形成于党员群众艰苦奋斗的“戴庄经验”在全省推广,获得中央级媒体长期关注。
站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新起点上,通过深入农村一线蹲点调研,与310余名镇村干部、老党员、致富能手、新农人创业代表等座谈交流、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仍然存在“三个不适应”问题:一是村党组织领富带富能力不足,不能有效适应领导农村各类经济组织、服务农村创新创业主体、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的要求;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效益不高,不能有效适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拓展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的要求;三是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不强,不能有效适应现代农业多元主体参与、多种业态发展和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要求。
二、主要做法
以加强党建引领为出发点、以强化项目带动为着力点、以促进强村富民为落脚点,市镇村三级联动,通过培育兴村共富“合伙人”、打造兴村共富“产业链”、厚植兴村共富“新沃土”,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更好转化为振兴优势、共富优势。
(一)聚焦“谁来办项目”,强化党建引领,积极培育兴村共富“合伙人”
一是突出“红色堡垒”引领,推动镇村党组织“兴社办企”。深化推广“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按照清理整顿一批、规范提升一批、联合发展一批、示范打造一批“四个一批”的思路,整顿规范38家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的村级合作社,推动47家生产效益不高、经营质态不优的村级合作社向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合作联社等转型升级,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由立社、建社“1.0阶段”向强社、兴社“2.0”阶段发展。主动适应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求,探索推进党组织领办强村公司,持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综合盈利能力。全市累计成立村党组织合作社162家、合作联社24家、强村公司21家,创成国家级示范社17家、省级示范社18家。
二是突出“红色先锋”示范,引导党员能人“创新创业”。实施乡村振兴“农创先锋”培育行动,突出招才引智和本土培养相结合,推动每村培育一批“农创先锋”、每名“农创先锋”至少创办1个“共富项目”。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市委书记每年牵头举办“乡贤恳谈会”,示范带动镇村广泛建立乡贤信息库、构建联系服务网络,吸引在外流动党员、大学毕业生、优秀企业家等返乡入乡创办项目。实施“新农人”培育“新禾计划”,举办“新农人”创业大赛和发展论坛,加大从“新农人”中发展党员和从党员中培养“新农人”工作力度,先后涌现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华梦丽、全国劳模纪荣喜、省优秀共产党员张奎峰等一批创新创业的“亚夫二代”。
三是突出“红色纽带”链接,促进工商资本“上山下乡”。部署实施“百企兴村”行动,依托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党建联建机制,组织75家本地优质企业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3张清单”精准对接,引导企业资本投资绿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重点项目。持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力度,以“党建联合体”促进“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今年以来,先后开工建设市级重大农业项目14个。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帮促行动,重点支持11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布局发展一批市场风险小、经营收益稳的“共富项目”。鼓励企业广泛建设“共富工坊”“共富车间”,定向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民收入水平提档升级。
四是突出“红色平台”孵化,鼓励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立足句容市内和周边丰富的“农”字头高校院所资源,创新开展农业“科技红坊”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校院所将农业科研机构、科技示范基地等布局到句容,送人才入坊、送项目进坊、送技术到坊。支持“科技红坊”与村级示范合作社、强村公司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重点落地转化一批有一定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广阔的“共富项目”。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农科院、镇江市农科院等多家高校院所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建成句容农业研究院、丁庄葡萄产业研究院、草莓科技示范基地等“科技红坊”30家,落地“博士项目”“硕士项目”23个,涉及良种繁育、苗木花卉、中药材等多个领域。
(二)聚焦“办什么项目”,强化路径指引,积极打造兴村共富“产业链”
一是聚力“三品”,提升产业质态。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立足句容生态、文化、区位优势,规划布局“品牌农产品、品牌乡村游、品牌研学游”三大产业,打造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乡村产业“新赛道”。以推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重点,做深做实“优质粮油、应时鲜果、苗木草坪、优质茶叶”等4类“土特产”文章,先后孵化出“戴庄大米”“白兔草莓”“茅山长青茶叶”等长三角生态农业的6张“金名片”。以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为重点,运用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田园乡村等建设成果,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情体验等新产业,先后塑造了“葡萄音乐节”“跑遍句容马拉松”等一系列文旅IP。以深挖茅山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为重点,紧抓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契机,打造“红色+研学”“红色+培训”红色经济,“铁军东进战地,茅山红色传承”入选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
二是聚力“三化”,创新经营模式。坚持片区化理念,顺应农村产业区域化发展需求,采取“强带弱、大带小、片区带全域”的方式,引导村与村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发展”升级。坚持市场化导向,按照“产权关系清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原则,支持和鼓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强村公司采取物业经营、资产参股、居间服务等方式,大力发展物业经济、股份经济、服务经济、飞地经济。坚持专业化方向,鼓励村党组织探索决策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集体经济运营管理机制,支持有条件的村组织实行职业经理人聘用制,不断提升集体经济专业化运营水平。
三是聚力“三金”,深化利益联结。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积极引导村集体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之间,村集体和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土地流转租金、劳务服务薪金、股份分红股金“三位一体”分配体系,持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深化推广领路帮富、领干帮富、领学帮带“三领三帮”工作机制,按照“自主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鼓励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农业生产各环节,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聚焦“如何保障项目”,强化政策集成,积极厚植兴村共富“新沃土”
一是推动责任扛起来、力量聚起来。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党建引领“共富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市委书记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全力推进,纵向上建立市镇村三级书记同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横向上形成组织、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科技等部门单位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以党建责任落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任务落地。突出抓好镇村干部能力提升,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纵深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推动堡垒在一线筑牢、力量在一线汇集。
二是推动干部沉下去、资源沉下去。围绕人才、金融、土地、市场等方面,建立“共富项目”全要素保障机制。组织开展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一书记三大员”选派工作,推动下派干部及后方单位“责任捆绑”,重点在项目招引、产销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各级各部门支农政策和惠农资金整合,加大对“共富项目”的倾斜力度。用足用好“苏农贷”“兴农贷”“惠农快贷”等信贷产品,推进“整村授信”行动,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下乡、信贷服务惠农。强化土地支持,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障“共富项目”发展用地需求,支持通过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保障“共富项目”用地。
三是推动监管严起来、护航实起来。强化“共富项目”立项、实施、监督全链条管理,分类建立立项标准程序,其中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须严格按照村级“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镇党委会议集体研究通过的程序确定。建立项目推进“三个一”包联机制,即明确1名镇领导、1名定村干部、1名村“两委”成员联系1个“共富项目”,推行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红色专员”服务制,帮助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完善风险防控。开展“四师助农”行动,推动律师、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为“共富项目”提供公益咨询和专业指导。严格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产登记等事项,有效防止资产流失,严格控制债务风险。
三、工作成效
(一)集体强了,村党组织有“为”有“位”。推进党建引领“共富项目”建设,有效答好了“政治任务”和“经济工作”两张卷子,村党组织通过领办合作社、强村公司等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效益,同时也夯实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物质基础,让村党组织有钱、有能力抓引领、统资源、搭平台,促进了党旗在强村富民一线高高飘扬。
(二)人气旺了,青年人才回“流”入“乡”。推进党建引领“共富项目”建设,有效促进了“以产聚才”和“以才兴产”两个融合,搭建了产才融合的发展平台,为乡村产业发展蓄足了人才“源头活水”。今年以来,先后吸引300余名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入乡投资创业,累计扶持131名本土“新农菁才”本地创业。
(三)资源活了,乡村产业向“新”而“兴”。推进党建引领“共富项目”建设,有效做好了“立足农业农村”与“产业向新求进”的两个结合,村党组织在不破坏农业结构、农村风貌、农耕文化的前提下,通过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吸引工商资本、科研院所投资农产品产加销、农文旅融合、农业科技产学研等项目,有效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四)腰包鼓了,共富道路走“深”走“实”。推进党建引领“共富项目”建设,有效实现了“强村”与“富民”两个共赢,通过深化利益联结、强化帮扶带动,把农民牢牢地嵌在产业链上,多渠道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累计解决就业3800余人,有效实现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农民切实尝到了甜头、生活更有奔头。
四、思考启示
(一)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必须夯实党建引领这个“坚实底盘”。组织强则力量聚,支部强则乡村兴。必须牢牢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培育党组织领导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分散的农民彻底组织起来、各种生产要素有效黏合起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政治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资源统筹力。
(二)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必须激活乡村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必须培育更多“亚夫式”的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念好“人才经”、引来“金凤凰”、培育“土专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三)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产业技术支撑、农业推广服务和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农业向中高端升级、向特色挖潜、向新模式新业态拓展,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发展为民这个“根本遵循”。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工作着力点放在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增收上,把小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上来,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作用,激发农民活力,让农民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关专题 |
· 党建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