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福建罗源县:深化党建引领 发挥组团优势 破解空心村服务难题

中共罗源县委组织部

2024年06月03日16:4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

福建省罗源县下辖11个乡镇,共有13个社区、189个行政村,全县共有常住人口25.52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8.26万人,占比达71.55%,居住在农村的人口7.26万人,占比为28.45%,即有70%的人口居住在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资源集中的老城区及新城,剩余30%的人口居住在80%的农村土地上。目前,全县外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的行政村共有11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8.2%,说明全县近三分之二的村都存在空心化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治理难度大、经济发展滞后、村干部服务群众能力不足等各类问题。近年来,罗源县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在破解空心村服务难题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实践,推动了党群干群关系取得新突破,干部服务群众本领得到新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立足空心化程度较高、基层基础薄弱的实际,罗源谋划创新开展“组团式巡回服务”活动、开设党代表联系服务渠道等举措,逐步推动空心村服务常态化、精准化、便利化,切实把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一)发挥党建引领优势,解决“怎么建强组织”的问题。一是建强组织体系。健全完善“片区—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在精细划分193个农村网格的基础上,按照“区域相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原则,以2~3个行政村为划分标准,将全县空心村划定为37个片区进行管理。充分发挥26个“中心村党委”作用,组织中心村、大村、强村党组织与偏远村、小村、弱村党组织联建共建,通过产业联兴、资源联用、民生联办、治理联抓,推动片区内资源集聚更加合理、作用发挥更加有效。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拓宽选人渠道,挖掘外出经商务工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就业大学生等在外能人回村参选,让人才“外流”向“回流”转变。统筹选派39名县直机关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推动91名党建指导员和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乡村振兴信息员下沉空心村一线,为开展村级日常事务提供更有力的服务指导。将空心村服务工作列入村“两委”干部培训、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培训、农村党员全员轮训的重要课程内容,采取示范集训、分类培训、交流实训等方式,开展空心村服务工作主题授课28场次,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服务空心村、服务留守群体的本领能力。三是建立“三张清单”。建立党员、干部包组包户、联系群众制度,开展“敲门行动”,组织村“两委”干部、包村干部、在村党员志愿者等力量每周至少开展1次集中走网入格,摸底村情民意,收集问题诉求,摸清“需求清单”。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统筹县域内县直机关、两新组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协会、商会等160余种资源,作为服务的“供给侧”。根据部门职责职能、技术领域、专业特长等情况,逐一明确可提供的人、财、物、技资源,建立“资源清单”,并实行每季度动态更新。在建立“需求清单”和“项目清单”的基础上,对两张清单逐项分类、科学分析,推动群众需求和各方资源精准匹配对接,进一步形成“项目清单”,全方位拓展教育、生活、法律、健康、文化5类48种“下基层”服务项目,涵盖义诊义剪、家电维修、送医送药等常规型服务和心理咨询、技术指导、矛盾纠纷化解等个性化服务。

(二)深化多元共治共建,解决“怎么统筹力量”的问题。一是把在外能人组织起来。根据罗源户籍仍在村内但长期在城关或福州市区居住的党员群众数量较多的现状,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微信群”,拓展线上民主议事功能,开展网上组织生活、云端微党课等活动,引导外出党员群众可以通过微信群远程帮助留守群体发布需求,推动“家门口”服务延伸到“屏幕前”。在城关或福州市区聚居地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或党小组,开展空心村在册党员与流动党员“一对一”联系帮扶,累计帮扶380余人次。柔性引导在外成功人士、新乡贤和企业家支持家乡建设,主动参与活动形式策划,提供特色服务项目,目前已提供资金23万元,助力开展服务49次。结合“扬帆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多彩青春 筑梦罗源”大学生研学实践等活动,组织2批28名本乡本土大学生在寒暑假返乡期间参与空心村志愿服务项目。二是把在家群众组织起来。将在家群众细分为党员创业带富先锋、养殖大户、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等群体,储备“在村服务能手”238名,由村党组织牵头,组织在家群众自发开展有针对性的田间讲座、养老志愿服务、文艺表演、医疗保健等各项服务活动。以长者食堂为重点服务载体,在村内长者食堂开展爱心聚餐、节日宴等活动,目前已服务农村留守老人1.8万人次,进一步解决空心村留守老人买菜难、用餐难的问题。三是把县直部门联动起来。立足县直部门职能职责范围,由县直机关工委牵头,定期组织县直部门根据乡镇发布的需求清单,“一对一认领”服务项目。健全“乡村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上报问题的“吹哨权”和事后“评价权”,乡镇党委、村党组织遇到需要跨部门、跨区域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县直部门提供资源和帮助时,可召集有关县直部门下沉报到、开展服务。事件办结后,由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对县直部门的响应速度、办理质量进行评价,形成以事件为中心的业务协同闭环。四是把社会力量发动起来。引导非公企业、商会、协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组织企业家、养殖户等群体积极参与空心村服务项目,带头融入产业链党建,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载体,突出产业特色在空心村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采取公益服务、购买岗位、项目委托、低偿补贴等方式,推动益众社工、蓝豹救援、源野救援等8家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空心村服务。五是把党员志愿者调动起来。结合在职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活动,定时定点安排空心村服务岗位,协助参与活动引导、人员组织、秩序维护等工作。采取社会化招募的办法,确定理论宣讲、文艺表演等8种志愿服务岗位,招募132名党员志愿者作为空心村服务的储备力量,并全部纳入“党员志愿力量储备库”,根据专业技能、特长、户籍等要素进行详细分类,进一步补充志愿者队伍力量。

(三)完善联系服务机制,解决“怎么压实责任”的问题。一是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制度,走好群众路线。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推行“领导挂村、干部下点”模式,组织领导干部每周下村走访调研,“一村一策”列出空心村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将了解到的群众基本诉求和急难愁盼问题列入挂村领导干部重点任务清单,建立挂村领导干部领办督导空心村重点项目机制,每年度开展空心村专题集中蹲点调研,将空心村服务中存在的资源受限、资金短缺等重难点问题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攻坚突破,切实提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本领。二是拓展党代表联系渠道,提升服务质效。建立15个空心村片区党代表工作室,每月安排相对固定的一天为党代表“接待日”,安排市、县、乡三级党代表驻室轮流接待党员群众,面对面收集社情民意。全面实行党代表“1+2+N”联系制度,针对有一定解决困难或长期搁置未决的事项,在空心村片区定期召开“党代表圆桌会议”,邀请党员、乡贤、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7条,解决反映的居家养老、扶贫帮困、文化生活等33个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空心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优化县直部门联系模式,推动服务下沉。安排64家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64个空心村党组织“一对一”结对帮扶,组织在职党员干部组建137支“空心村志愿服务队”,每年至少下沉空心村开展2场志愿服务活动,牵头认领1个空心村“微心愿”,目前全县县直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帮困、医疗义诊、农业政策和技术指导等服务600余次,解决空心村留守群众的实际困难。

三、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党建引领,是破解空心村服务难题的根本遵循。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要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空心村服务的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组织全面引领、党员带头参与”,推动资源下沉,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直接改善空心村留守群体的生活条件,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凝聚群众、引领群众,增加党组织与群众的互信和感情,加深群众紧跟党走的行动自觉。

(二)把握群众需求,是破解空心村服务难题的前提条件。为民服务的关键在于贴近群众需求。要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服务导向、结果导向,针对基层治理中的不同主体、不同方式、不同领域,摸清人民群众需求,确定服务方式,明确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寻找出最适合、最有效的空心村服务新模式,让群众不出村、不出镇就能把事情办成办好。

(三)发挥资源优势,是破解空心村服务难题的有力支撑。推进空心村服务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不是靠一个人、一个群体“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各级党组织要牵头抓总,加强引导,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各领域主体参与空心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把区、县直、乡镇层面的资源下沉到村居服务站,又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提取服务需求、形成服务项目,推动人员、政策、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向基层汇聚,让村党组织有更多的渠道提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感知度的服务,进一步汇聚党建引领空心村服务的强大合力。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