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江苏苏州市相城区漕湖街道:聚力打造党建共同体 激发社会治理新动能

苏州市相城区漕湖街道党工委

2024年05月20日14: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漕湖街道党工委围绕“合美漕湖”党建品牌,持续推进苏相合作区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多维度丰富和拓宽服务群众的资源和渠道,不断构建优化“资源共享”“管理共促”“人才共育”党建共建模式,推动形成服务共创、治理共融、载体共建的区域党建新格局,凝聚社会治理新合力,为相城区双中心建设和苏相合作区打造“市域一体化发展标杆示范”贡献力量。

一、背景

漕湖街道于2014年8月成立,是相城区较为年轻的行政区域。漕湖街道党工委下辖基层党组织15个,其中社区党委(总支、支部)7个,机关党支部5个,医院党支部1个,集体公司党支部2个,现有党员915人。2020年4月苏相合作区实体化运作,漕湖街道是苏相合作区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在做好服务保障,助力市域统筹、苏相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其中区域党建共同体是充分发挥共建各方功能作用的重要抓手,能够推动各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实现多元协同,形成治理合力,助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如何凝聚辖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做到党建深入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建设,不断推动苏相合作区的发展、凝聚基层治理的合力是漕湖街道党工委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做法

漕湖街道党工委立足“解题党建”思维,依托苏相合作区区域党建共同体,打造相城区级机关、苏相合作区机关、辖区企业、社区等“四方共建”模式,在资源共享、治理共融、人才共育方面不断实践,以党建引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资源共享,“三类服务”提升民生保障驱动力

通过凝聚多方合力、形成共建项目、党员先锋示范,发挥党建“硬核”支撑作用,推动街道内有效资源向社区倾斜,不断延伸联系服务群众的“末梢根系”,促进服务驱动由“单一式”向“集成式”转变。一是组团类让服务范围更广,强化社区与共建单位组团共建,深入一线开展组团式服务。“微心愿 大民心”帮扶项目,深挖服务优势,由物业、企业、区级机关等共建单位认领微心愿,以“微心愿”平台传递爱心接力“大能量”。联合街道机关、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推出“家庭医生”服务项目,与出行不便、身患重病等居民签约建档,精准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在线监控治疗情况,切实关爱居民健康。二是项目类让服务内容更细,推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及建筑工人关爱工程”结对项目,提供休息歇脚、自助补水、看书读报等服务;持续推进“为民晾衣架”项目,累计架设1000余米公共晾衣架,解决居民晾衣难问题;“初心驿站”“邻里空间服务站”项目广泛吸纳志愿者和爱心商户,开展义剪义诊义务缝补等志愿活动,把大社区变为“小客厅”。三是党员志愿类让服务力量更强,健全党员志愿服务体系,组织流动党员参与“文明家园 从我做起”、“整治非机动车违停”等环境整治活动,提升归属感,让流动党员“有家亦有为”;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走访困难群体”等服务活动,密切党群关系;组织退休党员入驻“老党员工作室”,发挥经验优势,激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活力。

(二)管理共促,“三方共议”构建多元共治同心圆

持续深化拓展党建联建共建的内容和渠道,推动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构建苏相合作区、漕湖街道、共建单位“三方共议”治理体系,变街道治理“独角戏”为多元共治“大合唱”。在苏相合作区层面,建立辖区党组织常态化党建联建机制,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便民服务、社会事业等工作中与街道常态联动;苏相合作区安环局、社会事业局领导任职街道班子领导,统筹调配行政执法、社会事业等工作力量,进一步构建功能互补、资源互通的协同体系。成立“科创汇才”“惠民先锋”“安全先锋”等8支行动支部,全方位、多维度赋能培育,助力企业蓬勃发展,提供丰富治理资源。在漕湖街道层面,凝聚相城区级机关、苏相合作区机关、企业力量,组建“红色帮帮团”“海棠伙伴”等队伍,开展暖心义诊、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服务。深入发挥海棠先锋社区治理“根系”前哨的作用,整合街道海棠先锋中的党员力量,成立“文明同在”“新心共融”“青春同心”等7支先锋行动支部,用“绣花功夫”织密漕湖红色根系。在共建单位层面,与社区党组织常态化开展联合行动,参与暖心送餐、走访帮扶、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共同打造集党员活动、协商议事等功能为一体的“无忧议事厅”“解忧亭”“群言亭”等阵地,深化“红色物业”建设,以社区、居民、物业联席会议的形式,共同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共建中不断推动形成“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的工作合力。

(三)人才共育,“三大平台”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通过活动共办、干部共培、项目共创,推进人才共育,打造“三大平台”,为干部群众成长搭台赋能,将党建引领“组织力”转化为干部“战斗力”。一是搭建常态化沟通交流平台,与上海某街道、苏州工业园区某街道结对共建,多次互派考察团,学习交流阵地建设、硬件设施打造、社区氛围布置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携手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先锋沙龙”活动,让思维在碰撞与共振中提升,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二是搭建立体化干部培训平台,深入推进校街共建,联合高校共同打造“苏·漕课堂”,丰富“漕湖讲堂”培训内容。加强干部互动交流,定向选派优秀社区干部赴共建街道全脱产跟班锻炼,解锁学习城市社区和集宿区社区治理密码。共享苏相合作区干部教育资源,参与合作区干部培训、实践教育、红色观影等活动,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三是搭建综合性实践平台,在“倪家湾·水之田”打造集党性教育、志愿服务、社区实践、创新创业等内容的实践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广阔社会舞台。发挥辖区“两新”党组织作用,通过企业少工委等平台开展社区青少年兴趣课堂,为他们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

三、成效

(一)民生实事需求进一步满足

一是项目共建做细为民服务,借力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各类资源优势,以党建共建项目为切入点,通过落实“儿童让爱成长”“红色帮帮团”“小候鸟关爱守护工程”等42个共建子项目,助力做深做细为民服务工作。在漕湖农贸市场推出“优惠购菜,关爱困难群体”服务项目,为15户困难户每周二、周四提供低价购菜的公益慈善服务。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全覆盖开展“家庭医生”项目,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获评2023年省级健康社区、市级健康社区各1个。二是夯实阵地做深为民服务,高效推进18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永昌泾幼儿园、缤纷汇体育公园正式投用。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启用,日间照料中心常态化为700余名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暖心助餐等服务,永昌泾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三是党员力量做实为民服务,持续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和集体公司党组织党员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主动进社区服务20余次,切实将组织根系牢牢扎在民生服务一线。

(二)多元社会治理进一步融合

一是深入一线联系群众,以“坚持三问 践行四敢”恳谈周活动为抓手,累计开展37场恳谈活动,走访“两新”企业14家,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收集“企业人才补助政策进一步加强宣传”“青年公寓生活服务配套优化完善”等各类意见建议21条,聚焦居民教育、就业、健康需求,收集“职工子女上学较困难”“丰富完善医疗资源”等各类意见建议126条。累计收集147条民生问题,推动解决105条,42条正在推进中,持续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群众提供完善的民生服务。二是助力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党建+安全生产”深度融合,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工作要求,与辖区225家企业全覆盖签订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针对重点领域企业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累计整改一般性隐患3600余条,整改重大隐患17条,2023年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零发生”。用好街道“安全生产体验馆”与“消防安全体验馆”,构建立体化安全教育机制,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三是整合多方共治资源,以街道党工委书记项目为核心,形成“携手润童心 最美夕阳红”“数字倪家湾 智慧新社区”等15个切口小、有难度、示范强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项目,带动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加压奋进,破解一批基层党建热点难点问题。与苏相合作区联合发布漕湖“暖新十条”关爱举措,聘任“新新先锋”14名,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与相城团区委共建推动儿童议事团参与社区治理,倾听儿童的声音,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与相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红五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协助在信访和矛盾纠纷化解、网格巡查、邻里帮扶等方面,发挥退役军人治理力量。通过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群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

一是提升党员干部干事信心,开展“品质苏相 幸福实景”参观活动7场,通过对漕湖北岸规划展示馆、辖区企业、社区以及在建民生项目的参观了解,切实增强党员群众对苏相合作区发展前景的信心。二是拓宽党员干部学习渠道,实施漕湖街道与共建街道党建共建“五个一”行动,2023年开展交流学习7次,在党的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增强沟通互鉴,切实激活党建共建的“品牌内核”。分别与苏相合作区、共建街道联合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先锋沙龙”活动2期,围绕“苏相合作区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党建业务双向融合”“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等主题交流分享,不断提升领头雁的能力素质。三是锻炼党员干部干事能力,统筹选派2名社区干部到共建街道跟班学习;积极参与苏相合作区干部培训,选派参与井冈山红色沉浸式活动14人、参与“青年干部论坛”5人,以干部队伍融合进一步提升干部综合素养。2024年将在安全环保、社会事业、政务服务等工作上深化与苏相合作区的一体融合,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从学、观、练、比、践五个方面,强基赋能、以学促干,打造合和先锋干部队伍。

四、探讨

围绕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探索区域党建共同体建设,对加强基层党组织互融互通,推动形成载体共建、服务共创、治理共融的区域党建新格局有重要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充分利用组织优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切实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有效实践形式。党建做得好,基层组织就有战斗力,各项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围绕发挥共建资源优势,要不断强化党建品质和党建品牌共育的关系,加强党建共同体意识,夯实党建共建基础,持续擦亮党建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要以解题党建为导向,积极推动结对共建与解题党建的深入融合,开展问题清单式结对,更好配置党建资源,学习借鉴先进工作理念和经验。要不断强化党建项目数量和质量关系,列出服务清单、需求清单,在量化的基础上提升品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基层治理。

(二)必须聚焦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提高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跳出单一范畴、单一主体的局限,在推进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提高“三会一课”质量、教育管理党员等方面开展联合学习,加强党组织之间、党员之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创新共建载体建设。要通过互派干部挂职、联合举办专题业务培训等方式,建立常态化共建学习机制,帮助共建双方实现教育资源互补,推动整体队伍建设。要立足教育覆盖难、规范难、见效难等现实问题,打造区域性党员教育阵地,从课程内容、教育形式入手,聚焦政治理论、党建实务、基层治理、技能素养等重点,构建党员教育共同体。

(三)必须紧扣民生需求保障服务

通过打造党建共同体,在资源共享、治理共融、人才共育方面不断探索,最终落脚点就是为群众办实事。要聚焦基本生活、就业发展、教育卫生等民生需求,创新改革攻坚举措,从“小切口”入手,推动共建项目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延伸,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要以常态化与攻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党群联系,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乡贤等作用,构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要充分调动发挥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对群众的意见建议进行全过程跟踪总结,做好全链条民生服务保障。要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协助企业规划发展,打通生产、建设和发展的党建产业链,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