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黄蓉生

2024年05月15日13:54    来源:《红旗文稿》2024/9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全面总结新时代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对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新动向要有清醒认识,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要有清醒认识,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百余年来在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中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上,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人民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一、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许多社会都有。我们党自成立起,始终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实是全党一件大事”。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腐败是最容易颠覆政权的问题,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深刻揭示了反腐败与自我革命的关系,赋予反腐败新的时代意义。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腐败是党内各种不良因素长期积累、持续发酵的体现,是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突出表现为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严重侵蚀腐化党的健康肌体,威胁党和国家生死存亡。腐败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一方面,腐败危害党的生命力。党因人民需要而诞生和发展壮大,人民信任和支持是党的生命力之源泉。腐败严重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具杀伤力,直接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如果任凭腐败滋生蔓延,必将造成政治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党必然失去人民信任和支持而丧失生命力,最终导致亡党亡国。另一方面,腐败危害党的战斗力。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腐败分子初心丧失、本色变质、使命背弃、信仰迷茫、纪律涣散,一些受到腐败侵蚀的党组织和党员难以发挥先进性作用,不可能肩负起时代重任,严重影响党的战斗力,削弱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进而阻碍甚至葬送党和国家事业。因此,唯有把反腐败作为自我革命的重大任务,始终保持反腐败政治定力,才能彻底铲除侵害党的健康肌体的腐败毒瘤。

反腐败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切实为民执政、为民用权、为民谋利,做到人民反对什么和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什么和纠正什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四亿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坚决反对腐败的最大底气和最强动力。无数事实警示我们:腐败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甚至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反腐败就是同各种离间党群关系、损害群众对党信任的因素和行为作斗争。我们党倾听人民心声、顺应人民期待,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认真对照、检视和整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大案要案,又切实整治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我们党为了人民利益坚持自我革命、坚定反对腐败,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赢得了党心民心,凝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反腐败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决定,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与工作要求,将“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促进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纳入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反腐败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不断取得更优更大的现代化治理效能。

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必须决战决胜。”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是党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史无前例地推进反腐败斗争并取得压倒性胜利,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坚定反腐败斗争必须决战决胜的信心和意志。

反腐败斗争赢得历史主动。历史主动就是认识和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主动作为而非被动应对的一种姿态。历史经验有力证明,只有治理好腐败,人类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自觉抵制腐败、杜绝腐败、远离腐败,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党在反腐败这场重大政治斗争中厚植了执政的群众基础,增强了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塑造出伟大、光荣、正确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有效防止了党因“四风”蔓延、腐败滋生、特权横行而变质变色变味,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成绩有目共睹,但压倒性胜利不等于彻底性胜利、根本性胜利,腐败问题仍然存在,稍有松懈反腐败斗争就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必须清醒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剥削制度的崭新社会制度,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创造了条件,但还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党处于执政地位条件下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解决腐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再者,反腐败斗争呈现新情况新动向。随着反腐败斗争走向深水区,影子公司、影子股东、政商旋转门等新型腐败、隐性腐败花样翻新,表现出权力变现期权化、风腐交织一体化等新特点;部分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问题频发,基层群众身边“微腐败”影响恶劣。由此可见,反腐败这一重大政治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一场绝不能输的政治攻坚战、持久战,容不得半点松懈和停顿,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充分准备。

反腐败斗争必须决战决胜。无数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拥有权力,就有被腐蚀的风险;一个政权成败兴衰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待腐败的态度、反对腐败的意志和破除腐败的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今,党团结带领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这就要求将反腐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多措并举、决战决胜,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以党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三、坚定不移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腐败的顽固性和危害性绝不能低估,必须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执政党搞特权、搞腐败,既脱离背叛人民、失去民心,又为腐败高官非法攫取巨额利益合法化提供条件。新征程上,党必须汲取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败堕落导致丧失政权的教训,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

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强化党对反腐败斗争的全过程领导,坚决支持查办腐败案件,动真碰硬抓好问题整改。”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根本保证。全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强化监督、推进反腐。要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统筹指挥、纪委监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高效协同、人民群众参与支持的反腐败大格局。党的创新理论是反腐败斗争赢得胜利的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反腐败工作。要健全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压实各级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落实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健全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管党治党责任格局。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贯通反腐败斗争全过程,充分发挥政治监督、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作风整治、纪律执行、制度约束在治理腐败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阐明了新征程上反腐败斗争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不敢”是前提,侧重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惩治威慑。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紧盯“七个有之”问题,严惩政商勾连,聚焦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惩戒基层“蝇贪蚁腐”,查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更加有力遏制增量,更加有效清除存量。“不能”是关键,侧重全域化、立体化、常态化的规制监督。要扎紧防治腐败的制度笼子,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从内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反腐败的党内法规体系和国家法律体系,健全系统集成、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从外部斩断权力和资本勾连纽带,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构建行贿惩戒机制。“不想”是根本,侧重立德铸魂、补钙壮骨、化风成俗的教育引导。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抓好党性教育、政德教育、纪律教育、警示教育、家风教育,营造崇廉拒腐的时代新风。“不敢”“不能”“不想”是治标和治本有效结合的统一整体,应齐头并进、综合实施、全周期管理,把“不敢腐”的震慑力、“不能腐”的约束力、“不想腐”的感召力融于一体,提升腐败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人民监督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我国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充分发挥人民监督作用,依靠人民支持和帮助打赢反腐败斗争。要完善人民监督制度,将人民监督纳入权力运行各环节,实现人民监督常态化制度化,保证人民监督行稳致远;拓展监督渠道,既沿用好来访接待、信访举报、监督热线等传统渠道,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探索建设好便捷高效的网络监督平台,鼓励人民群众曝光揭露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实施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提升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引导党员干部明白严管监督是厚爱,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树立正确权力观,勇于面对并及时纠正错误和问题;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利,防止个别人以监督为名进行人身攻击、诬告陷害等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监督不偏向、不脱轨,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作者为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相关专题
· 党的建设数据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