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江苏张家港市:以专业化建设锻造乡村振兴“头雁”队伍

中共张家港市委组织部

2024年05月09日11: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张家港市拥有江苏省最大的县域强村群体,多年来始终坚持像抓重大项目一样抓村(社区)书记队伍,深入推进专业化建设,打出“选、育、管、励”精准组合拳,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实绩突出的村级带头人队伍,为高质量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一、背景

党的事业,关键在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支柱力量,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向基层延伸的大背景下,村(社区)书记更是成为了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牛鼻子”,地位重要、作用关键:在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方面,村(社区)书记发挥着“主心骨”作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村(社区)书记发挥着“领头雁”作用;在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实现基层良序善治方面,村(社区)书记发挥着“当家人”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港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基层党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先后培树出了全国人大代表、中组部《榜样》重大典型吴惠芳,全国劳动模范、江苏“最美基层共产党员”赵建军,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葛剑锋等一批优秀村(社区)书记典型。但是从村(社区)书记队伍整体来看,仍然面临着一些痛点难点需要高度重视、靶向治疗,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常备军不足,后备军告急”。年轻人缺乏对村(社区)干部角色的认同,把在农村工作当成了考公考研的“中转站”“保底饭票”,同时区镇(街道)主导的培养模式更加关注即战力的使用,缺乏对后备力量系统性的培养方案,部分村(社区)出现了“领头雁”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

二是“身体进入新时代、脑袋停在过去时”。进入新时期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不仅要求“天蓝地绿”,而且追求“高品质、有尊严”的生活,这就要求村(社区)书记成为产业发展、美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的行家里手,传统、单一的思想培训已无法满足村(社区)书记开展工作需要,一些村(社区)书记存在着“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无法用,经济手段没钱用,思想手段不管用”的尴尬局面。

三是“拿着钥匙不开锁”。近年来,村(社区)书记承担的各项事务越来越繁重,相应的责任压力与风险指数也随之增长,容错免责、能上能下机制的缺失致使少数村(社区)书记开始信奉“苦干不如巧干、巧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村级事业发展被按下了“暂停键”。四是“职业生涯一眼望到头”。虽然有从优秀村(社区)书记中选拔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的成长路径,但是招录比例很小,激励的面不宽。2007年以来张家港市仅有33名村(社区)书记通过定向招录形式解决公务员身份,占比不到2%,“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程度无法真正激发出村(社区)书记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做法

“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张家港市围绕推进乡村振兴,聚焦村(社区)书记“选、育、管、励”等关键环节,持续完善选优配强、教育培育、监督管理、激励关爱等制度,全面提升村(社区)书记队伍建设实效。

1、突出统筹谋划,选优基层“带头人”。立足当前抓长远,全方位、多渠道、宽维度持续配强乡村振兴“头雁”梯队。集聚资源选树一批。着眼资源高效配置,面向100名典型培育“种子库”村(社区)书记打造“头雁菁英锤炼营”,立足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工作,打造助力基层带头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综合赋能平台,推动更多村(社区)书记脱颖而出。通盘考虑调整一批。深入推进《张家港市新时代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年)》,建立届中定期分析研判机制,锚定队伍年龄、学历、能力等结构全面优化,通过机关下沉、内部提拔等形式,选配素质高、冲劲足的年轻干部充实村(社区)书记队伍。着眼长远储备一批。以全市村(社区)数量2倍标准动态选拔500余名年轻干部组建后备人才库,按照每期50人左右规模连续举办4届村级中青班,建立涵盖积分管理、跟岗锻炼、先锋擂台、兴村特岗等在内的链式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年轻干部履职本领,为村(社区)书记队伍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2、突出精准赋能,锤炼干事“硬本领”。着眼靶向增能,为村(社区)书记量身定制培养“专属套餐”,推动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两手抓、两手硬。政治引领“铸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组织全市村(社区)书记分批次开展集中培训,围绕村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主题分组开展交流研讨70场次,引导村级带头人汲取思想伟力、增强奋进动力。专项培训“赋能”。建立市镇两级培育管理体系,市级层面以综合培训为主,依托苏州村政学院平台载体,遴选致富能手、技术专家等人才组建乡村振兴智库,开发“点单式讲坛”“分组式论坛”,创新开展“六问”组织力体验,通过随机提问、当场作答,现场检验基层书记抓党建、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镇级层面以集中专训为主,结合乡村振兴基层重点工作,组织村(社区)书记开展互访互学、实践教学,提升基层履职能力。交流任职“淬火”。立足以事择人、以岗练兵,紧盯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等关键任务,探索实施5名村(社区)书记跨区镇(街道)交流任职,发挥组织部门“娘家人”优势,按季度开展上门回访,链接职能部门资源力量,协调解决项目招引、环境整治、信访维稳等问题。

3、突出监督管理,激发担当“源动力”。严管方能心中有畏,全面规范村(社区)书记队伍管理,形成全生命周期动态管控,引导村(社区)书记有畏更有为。建立“容错+纠错”保障机制。率先出台《张家港市村(社区)干部容错免责实施办法(试行)》,明确8类免责情形,推动容错免责程序前置,配套编制张家港市村(社区)干部容错免责案例汇编,助力实际操作“有例可循”。打造“双评+双联”考核体系。推行村(社区)书记向上接受区镇(街道)党(工)委测评,向下接受基层党员群众测评,建立年度考核结果与岗位职级晋升、绩效积分认定挂钩,考准考实村(社区)书记实绩。畅通“能上+能下”双向渠道。锚定“干有所盼”,注重从优秀村(社区)书记中选拔区镇(街道)科职领导干部,自2020年推进专业化建设以来,累计提拔15名。划定履职合格分,制定11条村(社区)干部清退标准,未达标者或触及红线者直接清理出村(社区)干部队伍。

4、突出关爱激励,提振扎根“精气神”。坚持以组织担当带动干部担当,健全村(社区)书记关爱保障机制,推动基层带头人安心安业。高标准落实“县乡共管”。将村(社区)书记纳入全市干部队伍建设体系整体规划,市委组织部主导参与村(社区)书记动议、考察、讨论、任职等选拔任用流程,以升级管理强化村(社区)书记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力度实施“专项激励”。设立村(社区)书记“提级保障、扎根基层、考核先进”三个专属“奖金池”,以奖励先进的方式提升基层干部待遇。拓宽激励“编制池”,开展面向优秀村(社区)书记定向选聘事业编制人员工作,首批选聘10人。全过程推进积分管理。落实完善村干部“四岗十五级”、社区干部“三岗十八级”薪酬管理制度,出台《村(社区)干部积分制管理办法》,以“年功分、绩效分、奖惩分”为“标尺”,构建四级退休待遇保障机制,政策实施后,90%以上的村(社区)书记退休待遇明显提升。

三、成效

从实践效果看,张家港市深入推进村(社区)书记专业化建设,持续完善选拔、培养、管理、激励闭环机制,切实锻造出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领头雁”队伍,为全市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澎湃动能。有关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中组部《组工信息》、新华社智库、《中国组织人事报》、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调查研究报告》、江苏省委组织部《组工研究》等专文刊发。

1、从“无人可用”到“人才辈出”,人才红利日渐凸显。随着选配模式的不断健全,无论是典型选树还是村(社区)书记选任,“人难选选人难”成为了“过去时”。“村(社区)书记摇篮”成果喜人,累计68名村级中青班学员提拔为村(社区)书记。基层先进典型持续涌现,先后有5名村(社区)书记入选江苏省“百名示范”书记,38名村(社区)书记入选“千名领先”书记。聚焦老榜样焕发新活力,重点挖掘提炼“标杆书记”身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同步强化对上宣传力度,南丰镇永联村吴惠芳书记当选中组部重大宣传典型,参与央视《榜样8》专题摄制。

2、从“力不从心”到“得心应手”,履职能力显著提升。实践是检验干部能力素质的唯一标准和试金石,随着专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村(社区)书记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为张家港市域内各项村级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20年以来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率超14%。打造“双引双融”基层治理特色品牌,跻身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地区,相关经验做法入选第三批江苏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夯实了乡村基石。

3、从“瞻前顾后”到“冲锋在前”,担当意识持续强化。紧盯“关键少数”,向“躺平者”亮剑、为“前行者”撑腰,随着监督管理“组合拳”的持续打出,村(社区)书记直观地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力量推动着他们向前进步,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唯有“一往直前”才能“永立潮头”。近年来全市村(社区)书记干事创业精气神持续提升,在面对基层繁重的工作,特别是疫情防控、拆迁安置、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的任务时始终能够冲在前、干在先,先后有20名村(社区)书记被评为张家港市担当作为好干部。

四、探讨

1、在“选”的方面:既要储备“尖兵小将”,也要用好“中坚干将”。村(社区)书记队伍建设,必须尊重成长规律,加强系统规划,将“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成事”作为评价识别的重要标准,做到“因事用人”,而不是“因人谋事”。要大胆使用思想解放、敢闯敢试的“尖兵小将”,在基层一线“摔打磨砺”,让更多年轻村(社区)书记冒出来、青年干部冲上来。要善于使用善解难题、善攻难点的“中坚干将”,让他们当好“舵手”、带好徒弟,帮助年轻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持续充实村级带头人人才储备。

2、在“育”的方面:既要确保“政治过硬”,也要突出“本领过硬”。评价干部的标准有千万条,对党忠诚永远是第一条,要常态化分层分批组织村(社区)书记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同时要紧扣基层发展实际和村(社区)书记内在需求,加大引领强村富民、建设法治乡村、服务村民群众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助力村(社区)书记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

3、在“管”的方面:既要强化“正向保护”,也要落实“反向鞭策”。村域不大,舞台很大;“村官”虽小,责任不小。村(社区)书记队伍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必须把村(社区)书记队伍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一方面,深化运用容错免责、澄清保护机制,营造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敢干者“卸包袱”“兜底线”,另一方面,用好反向鞭策与约束机制,加大组织调整力度,向无为干部敲响“下”的警钟,为政治强、敢担当、善作为、作风优的村(社区)书记提供施展的舞台。

4、在“励”的方面:既要关注“在职激励”,也要关心“退休保障”。要建立“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村(社区)书记在职保障。着眼“退有所养”,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通过提高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探索引入商业保险、设立职业年金等方式,不断改善退休待遇,让村(社区)书记们吃下“定心丸”,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