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08:0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三月春光无限好。走进福建省屏南县四坪村,村头的柿子树下,不少游客身着古风服饰,和远处的黄墙黛瓦合影留念。20万辆车次、破百万游客、2亿元旅游创收……这是2023年屏南县龙潭片区交出的成绩单,这样的数据背后,都离不开片区党委的努力。
近些年来,以地缘近、业缘亲为标准,屏南县组建片区党委,搭建交流平台,策划生成“影像共创”“潮农共创”“杂志共创”等系列活动,实现资源同享、流量共引,助力乡村振兴。
“影像共创”记录新农村
四坪村现有柿子树1600余株,此前由于无人照管,柿子大多自行凋零,村内部分核心区柿子被树主采摘,游客无景观赏,导致资源闲置浪费。2021年,龙潭、四坪、三峰、墘头四村联合成立片区党委,实现组织联建、产业联兴、人才联育、治理联抓。在片区党委的协调下,乡政府出资从村民手中流转核心区柿子树,使其成为景观供游客欣赏、拍照、认养,同时延伸文创产品。从此,柿子由传统的“一产”变为“多产”,还与文创联合发起“我在屏南有喜柿”等活动,使得身价倍增。
如今,春看三峰村的青翠多肉,夏观墘头村的竹林溪涧,秋赏龙潭村的黄墙黛瓦,冬望四坪村的柿影婆娑,龙潭片区四季变幻的桃园秘境已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火爆出圈,步入大众视野,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前来拍摄古村“芳容”。
“影像的共创不仅仅限于外地游客,而是呼吁新老村民们一起来记录龙潭片区的点点滴滴,通过片区党委搭建平台,串联各村摄影资源,链接各方力量,可以让更多人一起记录龙潭片区的美。”熙岭乡党委宣传委员吴泽光说。
“潮农共创”耕耘新业态
“以前没有共创团队,大家就像一盘散沙,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现在不仅生产、销售、运营都有专业人士参与,各方面的业态也能错开发展,避免同质化。”从广东返乡创业的潘国老说。
2023年初,龙潭片区党委通过充分整合专家学者、文创人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等,联合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乡土·潮农”共创计划,正式成立由新农人、城市返乡创业青年、新老村民等多元角色组成的“潮农”共创小组。
潘国老就是“潮农”中的一员,回村后,他成立屏南爱故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大米、蜂蜜酒、灵芝等产品,但由于缺乏专业团队的运营,销量不尽人意。“潮农”共创小组成立后,新村民付宗玉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与潘国老充分碰撞、交流,协助完成二三产架构设计、产业标准制定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流水线。同时,以四坪村日出、稻米等为元素,设计特色产品外包装,形成“生产端、运营端、销售端”闭环管理机制,推动稻米、蜂蜜酒等农产品销售量大幅增加。
通过片区统一谋划,整合各类力量,强调协调发展,资源互通、业态互补、效益叠加,对片区各村业态进行差异化布局,有效破解各村单打独斗,业态重复打造的缺点,片区产业已从原有农耕态进入创意态,从单体业态进入组合叠加闭环业态,“潮农共创”便是创意态与叠加经济的有益探索之一。
“杂志共创”编织新故事
龙潭片区党委委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新村民”……坐拥多个头衔的胡文亮又多了个身份标识——龙潭片区杂志的创刊者。“以音乐为引,黑夜为饵,木柴为火,罐头为佐,配上龙潭的米粉、自酿的黄酒和自制的花生米,一聊就是一整个夜晚。”
2024年3月,龙潭片区杂志在20余位新老村民共同努力下成立。创刊者中有逃离大都市的香港白领,有杭州资深律师,有热爱音乐美术的90后妈妈……“这本杂志在厚度上体现龙潭片区各个小店经营者的人生,在纸页间闪烁活动共创者的机缘,来自天南海北的轨迹在龙潭交织。”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曾婉珍挥舞着手中的画笔说,她也是杂志的创作者之一。不同于传统的旅行杂志,龙潭片区杂志不仅提供片区内吃住行等各类旅游小店信息,也编织新老村民共同生活的故事,更镌刻了龙潭片区由“衰败”到“重生”的嬗变。
“片区党委不定期与新老村民联合举办圆桌座谈会,大家齐聚一堂讨论未来的规划,也会思想碰撞出很多火花。”龙潭片区党委副书记陈孝镇说。龙潭片区党委成立以来,已组织开展油画教学、歌曲创作、艺术展览等各类活动200余场次,并通过设计外包装、网上营销等手段提升农货附加值,用好特色优势引流增量,催生出文创旅游、研学康养、杂志共创等新型业态,将龙潭片区带入流量时代的浪潮之中。
截至目前,屏南县已创建15个片区党委,覆盖53个行政村,累计匹配650余人结对服务片区党委237个重点项目。(本报通讯员 张乾舜)
相关专题 |
· 党的建设数据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