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坚持政治引领、夯实组织基础、弘扬科学家精神——

党建引领明方向 集聚力量同攻关(深度关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沈童睿

2023年08月01日08: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作为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持续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坚持政治引领、夯实组织基础、弘扬科学家精神,有效促进科研工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说到“实验仪器”,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等。和这些器材相比,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JF—22超高速风洞”是个大块头:总长167米,从外部看像是根横卧着的绿色管道,连接着一个直径4米的实验舱。当它运转起来,会激起秒速3到10千米的实验气流,吹向实验舱。

“风洞产生高速气流,吹向飞行器模型。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地面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高速飞行的过程。”工作人员说。

今年5月,“JF—22超高速风洞”通过验收。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验收专家组评价:该风洞在有效实验时间、总温、总压和喷管流场尺寸等综合性能指标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承担这一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近年来,力学所持续探索和创新举措,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引领所内科研机构、科技人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丰硕成果。

明方向、定举措,瞄准国家需求

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发、动车组车轴的疲劳机理、页岩油气储层原位脆性评估……力学所近年来持续推出适应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党委的引领推动。

2016年起,力学所党委开始组织实施党群特色项目立项制。每年对科研平台基层党组织的特色项目开展立项评审、中期交流、年终验收,确定4个档次,所获档次将影响立项经费支持力度。评价标准体现导向:“特色选题要与中心工作密切结合,着力破解党建科研‘两张皮’……”

起初,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党支部打算搭建一个知识共享平台,但和中心工作贴合不够紧密,效果不突出。2018年起,该党支部开展“制造之旅”活动,走访上海、天津等地的产业园区、企业等,就智能制造、材料工艺等研究领域,进行调研研讨,了解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国家需求,寻找自身短板和研究方向。因为调研做得实、问题找得准,“制造之旅”在评审中拿到了优等。

近年来,力学所持续强化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探索出“三个清单”等举措。

6月27日,力学所主楼小礼堂,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陆续到来,参加党总支党员大会。每人在门口领到一张单子,列有“五年目标清单”“困难挑战清单”“2023年行动举措清单”。

“形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材料高性能化与结构可靠性研究特色”“开展调研,找准真正国家需求”……扫描清单不难发现,“国家需求”是个高频词。“‘国’字头的实验室,任何时候都要紧紧盯住国家的战略目标。”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武晓雷说。

“有人可能不解,力学和锂电池有什么关系?”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宇杰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他开始留意到商用锂电池循环寿命分析的问题,并带队开展调研,了解行业关切。

对锂电池循环寿命的分析,涉及对材料中疲劳可靠性的分析评价,这正是力学所的专长。魏宇杰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测试实验与系统性的数据挖掘,发现了锂电池充电倍率与循环寿命之间的标度律关系,为锂电池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党支部等也都分别制定“三个清单”,印发至每一位党员手中,要求大家找差距、促赶超、作贡献。“三个清单”的完成情况还被纳入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的年度考核范畴,成为党建引领促进攻关的“硬指标”。

强组织、助执行,凝聚合力攻关

2022年,“鸣镝”宽域高速飞行器(MD—21)亮相珠海航展,优异的性能引起“航迷”关注:速度最高可达3.5马赫,也就是3.5倍于声速;兼容机载发射和临近空间投放发射,可实现超低空及高过载机动飞行……

出色的性能背后,是非同寻常的实现难度。超声速飞行带来的高温,不同密度大气产生的不同量级气动阻力,对飞行器的外形、材料、飞行控制等多方面都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向这些难题发起攻坚的,是“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组建这支队伍,是力学所党委创新组织形式,整合优势科研力量的一次有益实践。

由于项目涉及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地面飞行试验等多形式研发工作,又涉及多个学术方向,单靠几个课题组的机械捏合,无法完成任务。

力学所党委打破部门和课题组的壁垒,组建一支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党委统筹,各党支部通过座谈、谈话等形式增强沟通协调,充分传达项目需求和重要意义,选择能力突出、有威望的骨干力量居间联络协调,最终凝聚起一支中青年结合、优势互补的攻关队伍。

临时党支部同步建立,飞行实验期间,协助组织召开调度会,复盘当天工作情况及后续计划安排,利用每天的班前会、支部会、推演会等,严格落实工作部署。过去,力学所缺乏组织大型外场实验的经验,临时党支部发挥桥梁作用,多次组织联学共建,与基地机关等相关部门深入交流,为外场实验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党组织在重大项目攻关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力学所党委书记刘桂菊表示,力学所进一步探索建设“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组织体系,优化整合体量小、成果不突出的小课题组,逐步推动大体量研究部的建设,为重大项目培育团队基础。

运载火箭“力箭一号”的成功,也得益于所党委统筹协调下的优势资源整合。力学所抓总,围绕火箭系统所需的动力、气动、结构、材料、控制,组建多学科跨部门的科研攻关团队。火箭进场前,成立临时党支部;火箭进场后,与基地成立临时联合党委。党组织引导团队重温力学所前辈事迹,感悟科学家精神,提振攻坚克难精气神。

历经1000多天鏖战,团队完成151项、761次地面试验,突破大吨位固体运载器总体优化设计与试验、先进动力系统及推力矢量控制等关键技术。2022年7月27日,“力箭一号”成功将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为中小型卫星的发射提供了新选择。

学榜样、增动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郭永怀心系国家和人民,值得我们大家怀念、学习。”中国科学院院士、气体动力学家俞鸿儒年逾九十,但只要条件允许,还是会为力学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讲党课。每每开讲,他都会说起自己的老师、力学所第一任副所长郭永怀。

“俞老常讲,上世纪50年代,郭永怀就已经看到风洞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让他负责激波管研究。从此,俞鸿儒一生致力风洞的研究,让曾经冷僻的一个研究方向,接通了持续涌现新成果的源头活水。”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飞说,“郭老的远见卓识、俞老的坚持不懈,都值得我们学习。”

科研攻关需要精神支撑。力学所建所60多年来,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多位名师大家在这里工作,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和近代力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传承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载体。

除了邀请所史重要事件亲历者讲述真实故事,力学所挖掘档案、文献实物等各种资源,建成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展出10位科学家的事迹、科研成果和手稿等。

“‘中国天眼’钢索上要安装反射面板,并且需要多次变形。怎么做好精度控制,怎么解决好索网疲劳问题。力学功底就在这里起作用了。”这是“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在党课上向力学所科研人员作报告时讲的。层峦叠嶂中锻造大国重器的故事,生动诠释着“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力学所党委坚持“厚古不薄今”,鼓励各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时邀请大家名家、行业领军人才等前来交流分享,引导大家向当代优秀榜样学习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

来到力学所1号楼3层,楼梯口左前方有两个紧挨着的房间,这是钱学森和郭永怀当年的办公室。室内,书籍、台灯等物件按照他们生前的格局摆放着。两间办公室旁边,就是科研人员的办公区。研究员申义庆的办公室就在这一层,他说:“上学时拿的是‘郭永怀奖学金’。现在在这里工作,每天都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办公室。对力学所人来说,科学家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在身边的,鼓励我们时刻向前。”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1日 19 版)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