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调查研究要戒“虚”存“真”

翰君

2023年05月19日08:44    来源:学习时报

调查研究既是党的重要工作制度,也是领导干部展现作风修养、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过程。在新征程上有许多躲不开、绕不过的风险矛盾挑战,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去把握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领导干部作风不严不实,不仅影响调查研究的质量实效,更背离党的宗旨使命,必须坚决反对、坚决纠治。

一是虚张声势讲排面。党中央将改进调查研究作为正风肃纪的重要切入口,特意在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提出“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等要求。但有的领导干部痼疾难改,仍热衷于在调研中大搞繁文缛节、迎来送往,让基层不胜其扰。有的官气十足、前呼后拥,“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摆出高高在上的“钦差”老爷做派,一趟调研下来,真实管用的素材没摸到多少,干部群众却受累许多。有的转嫁任务、材料加码,借着收集素材的名头让基层反复写报告、填表格,本来需要自己去调研的信息、研判的情况,变成了基层单位的工作负担。还有的工于表演、装腔作势,把调研当作出镜、露脸的机会,每到一处总不忘摆拍留痕,基层干部群众成了陪衬的道具,一番作秀后扬长而去。

二是虚头巴脑走过场。许多老大难问题之所以长期无解,重要原因是调查研究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导致情况吃得不透、病根找得不准。其中一类是“蜻蜓点水”式调研,每到一处“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压根没把调查研究这个破解难题的“传家宝”重视起来。再一类是“盲人摸象”式调研,眼里只有一个个孤立的“盆景”,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以偏概全。还有一类是“刻舟求剑”式调研,习惯闭门造车,对新情况新问题多凭主观判断下结论,出台政策针对性精准性不强,工作只能在原地打转。

三是虚情假意对群众。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调研中接触群众、服务群众要“身到”且“情至”。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鼻孔朝天”,不愿与群众打交道,“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一旦群众提出看病、就业、住房等揪心事,或企业提出融资、税收、营商环境等烦心事,就一味敷衍塞责。有的“嫌贫爱富”,不愿深入艰苦偏远和矛盾集中的地区,只看“门面”和“窗口”,对群众疾苦和企业诉求,不听、不看、不懂,实在躲不过就满口套话甩包袱。这都违背党的初心使命,与党的群众观大相径庭。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谨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大力纠治群众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问题,调研中要面对面请教、心贴心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党就在身边。

四是虚与委蛇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正确的方法是通过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努力破解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把抓落实作为调查研究的主要任务,仍存在重过程轻结果、重程序轻落实的现象。有的抱有得过且过的懈怠思维,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一手素材“调”而不“研”、“研”而不“用”,调研结束后随手一放,任由其生尘结网,群众的翘首以盼被忘于脑后。有的善于打“推脱绕”的太极功,对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缺少立行立改的干劲,问题仍旧停留在从方案到方案、从报告到报告的“空对空”上。最终,老问题不解决、新矛盾再堆积,不仅让群众寒心,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调查研究连着党心民心,容不得半点“虚”字。广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发挥“关键少数”示范作用,带头纠正调查研究中的作风之弊,实字打头、干字当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一要真诚问计“聚民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高质量做好调查研究,广大领导干部要保持“永远是小学生”的姿态,自觉向群众求教问策。要多到基层一线去找答案,依靠“民间高手”掌握全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方、手里有招,确保拿出来的政策举措接地气、有底气。每当工作推进有梗阻时,作为领导干部要多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俯下身子与群众、企业家们在一条板凳上“身挨身坐、心贴心聊”,听真言、取真经,把基层的实践经验和群众的聪明才智总结提炼上来,成为攻坚克难的方法路径。

二要真情问需“察民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道出了古今为官者体察民情、关切民意的应有情怀。我们共产党人践行宗旨,就是要对人民饱含深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调查研究无疑是体察民意最直接的手段。广大领导干部要坚持眼睛向下、走好群众路线,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要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调研中“广开 言路”,多来一些“七嘴八舌”式的讨论,虚心听取企业家、基层干部、普通群众等各方意见建议,既听喜又听忧,为制定决策、破解难题找到“金钥匙”。

三要真心问效“解民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生难点痛点,老百姓最有切身感受;政策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个宝,但解决问题、办好实事、为民谋福,才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广大领导干部要心系群众,把为民解忧当作调查研究的头等大事,及时拿出当下“改”的办法和长久“立”的机制,一方面实实在在改,防止以老经验应对新事物、以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的懈怠之举,提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真招实策,形成一整套攻坚克难的组合拳。另一方面要加强督查问效,对调研中反映的突出问题紧盯不放,用“拔钉清零”的做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和事业的发展指数。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