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29日0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对加强立德树人、以德铸魂、以文化人等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教育系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举旗定向明确战略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事关教育大局、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系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
系统思维明确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系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论,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初心使命,加强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初心使命,坚持立德的目的是育人,把精神文明建设落脚到时代新人培育上来。
挺立主心骨铸魂育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大手拉小手、大学到中学的形式,围绕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激发挺膺担当,开展青春使命教育,组织“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励志担当大任。
对标好青年立德树人。以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目标,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围绕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心理健康品质、网络文明素养、文化品位等方面,实施十大专项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精神境界、丰富精神世界。
弘扬新风尚润心化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融入学生日常。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选树“最美教师”“最美辅导员”“最美大学生”等先进典型,形成良好校园风气,带动广大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建立常态长效新机制。系统谋划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时代新人培根铸魂的共性需要、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逐一梳理建立落实机制,明确各层级具体任务,切实把倡导性的理念转化为操作性的机制办法,推动精神文明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构建多方联动新体系。建立完善大中小一体、家校社协同的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体系,加强高校在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牵引带动作用,不断汇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共同推动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形成精神文明教育共同体。
塑造智慧赋能新格局。有效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为教师提供开展精神文明教育的“政策包”“工具箱”,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
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业农村部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论述摘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系统论述,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向深入。
围绕夯实农村思想阵地,聚力乡村振兴。指导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在基层乡村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宣讲党的好政策、身边好典型、美好新生活,教育引导推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创新教育引导,连续三年开展“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征集展示,倡导文明乡风;坚持典型引路,持续遴选推介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案例,鼓励各地创新探索。持续针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移风易俗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旗帜鲜明反对农村陈规陋习,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新风正气的良好氛围。
强化农民教育,提高文明素养。持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推进乡村普法,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深入农村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农民群众不断增强卫生环保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选“全国十佳农民”“最美农技员”等先进典型,鼓舞广大农民群众实干兴业、勤劳致富,鼓励农业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奉献。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精神生活。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挖掘认定和保护传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系列宣传,加强农耕智慧展示传播。牵头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因地制宜举办乡村文化体育活动。持续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选树宣传乡村阅读榜样,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开卷阅读,提升文明素养。
党的二十大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农业农村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在四个方面持续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发挥农业农村部门与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打交道最直接、服务最具体的优势,谋发展和抓思想共进,富口袋与富脑袋同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农村、深入人心。二是统筹推动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合力。会同各有关部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村规民约和相关标准规范,广泛开展农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是健全长效化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示范县、农村改革试验区等重点内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相关督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压实各地各级部门责任。及时总结基层创新做法,健全工作推进制度。四是打造具有农耕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持续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保护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突出农耕、农趣、农味,组织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加优质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立足文化和旅游特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精神文明的深刻内涵、重要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既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工作抓手。文化和旅游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要进一步牢牢守住人民立场、把握时代主题,实施好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活动,让更多优秀作品与观众见面。加强文艺评论,发挥好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效能提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群众歌咏、广场舞、“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拓展智慧服务应用。推动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升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要进一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推进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深化博物馆改革发展,推出更多高水平展览展陈,使博物馆、纪念馆等成为社会教育殿堂。完善古籍保护体系,做好研究阐释利用工作。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统筹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完善非遗传播体系,让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体现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重要部署。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着力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持续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加大市场执法力度。深入推进旅游行业文明创建、文明实践,组织文明旅游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开展文明旅游公益宣传、教育引导和志愿服务,强化公民文明出游意识,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
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首善之城
首都文明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战略部署,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到新的高度。加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持首善标准,树牢首都意识,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更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打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高地,推动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首善之城。
新征程上,要坚持德法共治,深入实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法规,提高法治保障水平。发挥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独特精神品质,调动向善向好的内驱力,引导市民自觉成为城市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守护者。
北京文源深、文脉广、文运盛,富集各类人才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优势。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管理利用红色资源,推动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激励人们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拼搏进取。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深入挖掘冬奥文化遗产价值,持续展现“双奥之城”魅力风采。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市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全域全员文明创建作为提升首都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龙头,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带动“五大创建”合力并进,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及时呼应群众诉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要强化党建引领,深度融通文明城区创建、接诉即办12345热线、基层网格化治理等工作机制,深化源头治理和主动治理,前瞻预判、未诉先办,以触目可及的实际效果提升市民群众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抓好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成果深化拓展工作,巩固3958条背街小巷整治成果,选树文明街巷、文明商户,带动城市环境面貌和景观品质全面提升。
社会文明风尚是一座城市的面貌和气质,是城市发展阶段和内涵特质的外在表现。要创新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抓好冬奥筹办、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成果转化,引导449.3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热情奉献,擦亮“志愿蓝”“柠檬黄”等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志愿者的微笑这张“北京最好的名片”。建设用好全市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62个文明实践所、6934个文明实践站,优化“点单派单”精准服务机制,更好地服务群众、成风化俗。巩固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连年提升的良好态势(2021年达到90.06分,迈上90分高位),持续深化公共文明引导,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培育现代文明习惯。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依托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高水平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广东省文明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坚定自觉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交汇处”“交融处”“交锋处”筑起牢不可破的精神堤坝,建设无惧风雨的精神家园。
广东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等理论读本,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以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高举思想旗帜,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健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强化价值引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建设,用好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擦亮“青年说”“少年说”等社会宣传品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培育时代风尚,让文明之花开遍广东大地。倡导和培育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深入实施“礼在广东”“南粤家风”等道德实践活动,完善优化“15分钟文明实践圈”,办好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节目,擦亮“志愿广东”品牌,接续实施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推动文明创建提质提效。构筑文化高地,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建设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不断推出弘扬主流价值、引领社会审美的优秀作品。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让精神文明之光闪耀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江苏省张家港市文明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张家港作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自觉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敢为先锋、勇立潮头,全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让精神文明之光闪耀张家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从2005年成为首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到如今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三名、连续六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中央文明委创建表彰“大满贯”,张家港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成为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最宝贵的经验。张家港将在新时代不断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绣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面绣”,擦亮“文明张家港”金字招牌。
多年来,张家港坚持人民立场,坚守为民之本,坚持将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和城市“文明指数”,先后获评“中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范例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200多项荣誉。张家港将始终做到善治惠民、创建利民,坚持把群众“表情包”当作工作“风向标”,将群众“没有不满意”作为工作标准,让“富口袋”和“富脑袋”齐头并进,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一批共同富裕典范性成果,全面彰显发展的内涵和温度,推动张家港从“小康范例”走向“共同富裕范例”。
作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张家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城乡一体文明成为“文明张家港”最大的特色。奋进新征程,张家港将创新城乡文明融合发展新路径,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文明创建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深化“同创共建”“结对共建”活动,放大“人人都是张闻明”等文明品牌影响力,办好长江文化节,高标准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家港段)、精神文明建设张家港研究与交流中心、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展览馆等重点项目,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涵养文明基因,激发文明自觉,推动文明善治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充分彰显“文明张家港”的示范性引领性,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篇文章做好,矢志先行先试、勇当探路先锋,努力提交一份满意答卷。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9日 06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扫码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答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