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四川成都市锦江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探索“党建+公园”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中共成都市锦江区委员会

2022年10月26日14: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锦江区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及锦江区关于打造“品位锦江·幸福城区”的决策部署,通过“三圣花乡”景区转型升级,实现旅游收入2.86亿元,产业收入增加60%,居民家庭收入增长40%,商家经营环境、居民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和便捷。借助旅游业迅猛发展态势,锦江区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天府旅游名县战略,将“三圣花乡”打造成为成都人周末游、全家游、自驾游的首选地为目的,探索“党建+公园”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实现艺术与生态结合的生态文明“品位”。

一、背景与起因

2003年,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区委区政府创新思维,围绕一三产业互动、助农增收,全力打造了“三圣花乡”景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经过17年演变,“花乡农居”发展渐显疲态,面临居民诉求多元、业态单一低端、景观品质低下、产业效率不高、民心凝聚不强、党建引领不够等问题,区委区政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红砂社区地处中心城区及环城生态带关键节点的实际,于2019年先期推动“花乡农居”转型升级,依托景区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本底,以党组织为核心,引领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家、农户等多元参与,发挥“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多元主体参与”的杠杆作用,初步形成了雅俗共赏、近悦远来、老少皆宜的社区产业场景,成为“来成都到锦江,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地。

二、主要做法

(一)以组织体系为基础,打造“党建联合体”。一是筑牢党建“压舱石”。将“支部建在村组”变为“支部建在产业院落、商协会”,成立产业社区综合党委1个、院落(商协会)党支部3个、微型党群服务站16个、党员示范岗100余个,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产业院落(商协会)支部+微型党群服务站+党员示范岗”五级组织架构。实现旅游党建全域化,使“党建触角”覆盖旅游业方方面面,确保党组织服务到每一位游客、商户及群众。二是吹响党员“引领号”。打造产业院落党员研修班、青年党员展示平台,开设文化讲座、成立绿色读书会、丰富花乡农居公众号、组建产业创新研讨兴趣班,提升党员综合素养。开展党员先锋模范行动,激发党员的活力和创造力,努力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社区各项工作的动力源,让党员凝聚在组织周围、群众凝聚在党员周围。三是打造社区“百花园”。结合红砂社区100余户商家实际,按照“自治、法治、德治”要求,采取形态、业态多样化并存的方式打造“百花园”,吸纳商协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家、村民、退役军人、游客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由街道、社区干部任组长,社区党员、商家和居民代表为骨干,吸收网格内在职、退休及流动党员参与,建立网格服务队20余个,每个网格负责联系50余户居民,重点做好收集民情民意、开展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兴办惠民实事等工作。

(二)以主题公园建设为抓手,打造“红色生态圈”。打造旅游党建主题公园。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错落布置了融入党建元素的标识,让自然景观与党建文化巧妙融合,实现了党建阵地从室内向室外延伸,教育服务模式由相对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教育服务对象由党员为主向广大群众的普及,营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浓厚氛围,强化了党建文化的生命力,营造了“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场景。创建成都首个红色主题沉浸式体验基地。立足社区地处环城生态带、紧邻万人小区的地理优势,将生态涵养、文创孵化等特色,引进文化创意公司改造党群服务中心,打造3个沉浸式红色剧本体验室,探索党员教育新模式。创新特色主题活动。以“花香变花乡传承田园乡愁,农居变故里升级最美文创孵化地”为理念,打造“永不落幕的光影秀”等7大主题活动,全面推广“三圣花乡”旅游IP。依托“红砂大讲堂”,举办党史学习宣讲、大运会“蓉火”设计揭秘等主题活动,以知乎城市空间为载体,提供5G直播、花艺培训等服务,开展“跟着党旗游花乡”游学活动,让可感、可触、可及的党群活动进一步扩大“花乡”品牌影响力。

(三)以利益联结为核心,打造“产业共同体”。坚持党建引领,助力社区、景区“两手抓、同步推”,促进居民、商家“我家在景区、景区是我家”意识共建,以农房、集体资源、景区生态为媒介,通过完善行业规范、居民公约、智慧建设,建立良序友善、宜居宜业社区共同体。一是规范运营管理机制。成立社区产业党建联盟,将支部建在产业上,聚合“三大产业”协会党支部力量,建立“1+1+N”议事协商机制,创新“景区+居民”多元利益构建政企社民“四方共治”机制,完善景区业态指导、新入驻项目会审、统一农房租赁、管理运营、商户退出等9个方面工作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二是创建问需于民制度。通过定期座谈交流、入户走访、专题调研等方式充分问计于民,共同制定《“三圣花乡”转型升级总体策划方案》《“三圣花乡”景区形态导则》,确保社区与居民的目标一致。三是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打破社区行政边界,由6个涉农社区组建商管公司,构建“商管公司+企业商家+农户”经济利益体,通过“替农户算账”,对片区内的农房进行统一收储、对外招商。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新引进文化创意、精品民宿、都市康养等新业态,以“场景营造+产业植入”补链强链。

三、反响与成效

(一)民生改善,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整合农房、闲置土地资源,使农房和集体土地租金上涨3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三圣片区居民100余人就近工作。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10亿元,吸引文化创意、精品餐饮等90余家企业入驻,带动180余家个体户转为公司化经营,打造满村等产业院落7个,引进文创、民宿93家,培育花创花艺14家,引进500万元以上公司30余个,使产业层次全面提升。

(二)场景升级,擦亮金字品牌。场景美化提高了社区品质。实现从“涉农社区”到“城市社区”的转变,形成了白泽、水景广场等网红打卡地和户外体验空间共17处,使红砂社区成为雅俗共赏、近悦远来、老少皆宜的旅游目的地,富民强区的高品质公共空间。通过建立景区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系统、监测系统、应急处理等智慧平台,解决了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交通梗阻、防汛、环境监测等难题,突破传统人为治理的瓶颈。通过智慧平台建设可有效实时监测景区情况、调度处理突发事件、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形成闭环式管理,实现景区精准服务,提升游客互动体验。

(三)生态提质,守住社区本底。红砂社区遵循“人城产”逻辑,以产业社区建设聚人引流,塑造功能布局均衡、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尺度宜人、人城境业和谐的公园社区形态。致力于营造可进入、可感知、可参与、可欣赏、可消费的公园城市社区场景,推动公园绿化空间与花卉、餐饮、文创等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守护良好生态本底。“花乡农居”通过“两拆一增”行动,新增开敞绿地5万平方米,各类生态空间占比80%以上,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和谐转换。通过“替农户算账”,对片区内的农房进行统一收储、对外招商,实现收储农房108户,新增房屋租金收入600余万元,成功推动生态价值创新型转换。

四、经验与启示

(一)组织引领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核心之举。在区“转型升级工作指挥部”一线办公督促指导下,有力有序推动景区转型升级。策划规划先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景区产业规划导则》《景区形态导则》《景区总体策划方案》,因势利导,形成重大事项联席会议、转型方案联合审核、重大问题多方联动协调解决等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商家转型升级,促进形态、业态、生态、文态有机融合,助推产业发展。

(二)创新机制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劲。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根本动力在于先进理念引领和优秀团队带动。引入熹微视界文化传播公司,从“互联网+”的思路出发,统筹实施公共空间维护管理、线上品牌营销、商户运营管理等。创新运营模式。打破社区行政边界,由6个涉农社区组建商管公司,盘活景区集体资产资源,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社区+景区+商管公司+行业协会”经营服务模式和“商管公司+企业商家+农户”经济利益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既解决资金来源,又促进参与多元性形成,共同推动社区发展治理。

(三)多元参与是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引擎。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逻辑、专业化运营”理念,破除政府补贴提升改造的传统模式,激发市场主体作用。

(责编:王子锋、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