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
2022年09月27日14: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合肥儿童福利院始建于1949年12月,历经70余年的发展,几经更名。现属一个机构四块牌子,即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是一所集婴幼儿和成人养育、医疗、教育、康复、社会工作和儿童福利服务工作指导、业务培训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公办福利机构。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1名。成立5人党支部委员会,下设3个党小组。
一、背景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始终按照“党建引领、阳光民政、规范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要求,融入“六心”和“至亲思维”服务理念,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先后被评为“第三批市直机关过硬党支部”“合肥市市直机关先进党支部”。2022年,2人获得“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虽然我院党支部基层建设工作扎实,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缺少党建服务品牌,还不能充分发挥党建战斗堡垒作用,不利于充分激活党建工作生命力,用党建引领业务工作,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做法
(一)确定党建品牌
我院党支部牢固树立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思想理念,以党员为引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支撑,以一线员工为基础,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从“一个红”到“一片红”,通过公开征集,集体讨论评选,确定党建品牌为“党旗飘 童心圆”。
品牌内涵:标志形状为“童心圆”环,源自福利院的六心服务理念,将“精心、爱心、耐心、细心、善心、热心”渗透到服务供养人员的每一个环节,温暖童心,圆梦成长。“童心”谐音“同心”,意为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同心协力、同气连枝、同舟共济,共同打造和谐、温馨的院区氛围,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保障供养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
1、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推进党建与职工队伍建设结合
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做好党建与“养育、治疗、教育、康复、社工工作”等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以党员所在岗位为基础,用心用情为收养儿童提供细致周到服务,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通过微信群、党员大会、工作例会等方式及时传递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挖掘身边道德模范人物,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仅2021年,累计获得“中国好人”1人 、“安徽好人”1人、“合肥好人”3人、“最美民政人”1人、第七届合肥市道德模范称号1人等荣誉。
2、一支队伍一份爱心,推进党建与志愿服务结合
由市儿童福利院党员和业务骨干组成的“萤火之光,照亮你我”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社区康复中心平台,将残疾儿童康复、养育、治疗等经验免费分享给困境家庭患儿,帮助其解决“康复难”问题。2021年,累计开展困境患儿监护人培训56人次,吸纳社区来院参与免费康复训练患儿4名;帮扶服务进社区活动3次,指导患儿82名;让困境患儿家庭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萤火之光,照亮你我”志愿服务团队赢得了贫困家庭的一致好评,荣膺新站区志愿服务项目二等奖,合肥市志愿者服务项目铜奖,第八批合肥市“学雷锋示范点”。
3、一段历史一片赤诚,推进党建与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结合
将党史学习教育渗透到供养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开展学习残奥会精神系列活动,引导孩子们要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他人;开展“喜迎二十大,童心护未来”系列活动,引导孩子们童心向党,从小知党恩、立远志、跟党走,学会感恩当下,展望美好未来;骨干党员带领老师们一起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确保每一名老师应知尽知、依法履职;用漫画形式制作“成长日记”,记录孩子们成长点滴瞬间,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未成年人。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推进党建与服务供养人员结合
履行党员责任,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供养人员办实事、解难题。2021年,重点围绕供养人员“急难愁盼”问题,先后组织开展了“感党恩、谢母情”亲子绘画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聆听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活动10余次。其中,多措并举链接院外医疗资源,为患儿寻找更加优质救助服务、提升患儿生命质量的做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认可,作为儿童福利机构创新转型发展优秀案例登载在社会福利杂志,供全国各地兄弟福利院学习交流。
三、成效
通过党建引领作用,在全院范围形成“立足岗位比担当,创先争优促发展”浓厚的工作氛围,努力做好“养育、治疗、教育、康复、社工”等各项业务工作,在依法保护儿童各项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遵从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在实践中改善服务,努力实现从“保生存”向“保发展”的转变;从“养活”向“养好”的转变。在分类养育保障对象、分层定位转型机构、增强区域儿童福利机构功能、拓展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功能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让更多孩子共享新时代改革和发展的福利。
(一)“大家庭+小家庭”照料模式,创设温馨家园环境
采用“大家庭”照料模式,12名婴幼儿组成一个班组,由4名生活老师固定抚育,环境布置倡导去机构化,营造真实家庭环境;双亲家庭照料模式,即“阳光家园”,是我院首创的一种类家庭照料模式,由一对爱心父母固定养育5名孩子,彼此之间以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相称,营造真实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院内现有13户模拟家庭,惠及65名儿童。
(二)“互联网+医护”诊疗模式,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实行“固定病种患儿由固定医务人员负责,送定点医院就诊”的“三定方针”,提高了患儿院外就诊效率;与安医一附院小儿神经康复科及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互联网接受医疗专家远程医护指导,提升医疗品质。
(三)“院本课程+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满足特需儿童学习期望
我院在开展院内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基本生活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结合实际创设“院本课程体系”,关注视听障碍、身体残疾等特需儿童发展需要,突出生活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教育,通过启发性教学,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开设美术、钢琴、手工等各类特色课程,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带领孩子们到各自然和人文景点参观,感受风景与历史文化,参与公交、地铁乘坐和商场购物体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美育教育,让他们感受外面的世界,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感恩社会的情怀。
(四)“全员+融合”康复模式,满足全方面发展需求
康复治疗师根据不同患儿年龄段和残疾程度,经过评估制定康复目标和实施康复方案,做到有康复需求的患儿应康尽康。同时根据患儿接受教育的能力,推进“康教护一体化”康复新模式,让因参加康复训练而无法参与教学活动的患儿,在肢体功能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文化课知识,从而达到特教与康复的同时融合、同步提升;根据患儿的智力水平,设计适合其需求的课程内容,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让康复融入游戏、关爱、认知等,提供一个养治教康工作人员全程参与、患儿全天候享有的康复服务。
(五)“机构+企业”安置模式,引导青年重拾自我尊严
对于一些仍在机构内的大龄青年,社工师通过制定一日生活流程,指导大龄收养人员合理规划时间;利用院外资源,建立“机构+企业”社工模式,与爱心企业合作建立“向日葵”手工坊,组织大龄收养人员进行小棉球、钻石画等有偿手工加工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所为、有进步、有快乐,重拾自我尊严、提升自我价值。
四、经验与启示
(一)突出党建引领,力推机构优化提质。突出党建引领,结合党史学习活动,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做好党建与“养育、治疗、教育、康复、社工工作”等业务工作融合发展。
(二)突出党建品牌建设,打造“童心圆”党支部服务品牌。在“党旗飘 童心圆”党建品牌的基础上,充实“阳光妈妈”“红掌”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积极做好引导、监督工作,打造一支富有“爱心、热心、耐心、细心、精心、善心”的队伍,提升服务品牌社会效益;持续推进“萤火之光 照亮你我”康复服务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扩大业务服务领域覆盖面,做好困境残疾患儿康复评估、指导、沟通、反馈工作,让困境患儿共享养治教康经验成果。
(三)突出理论武装,深入调查研究。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首课、必修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发挥“头雁效用”,以上率下,上下互动。坚持与职工群众、供养人员打成一片,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找准影响儿童福利事业转型发展的症结所在,摸清供养人员的真实需求,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途径,打通服务供养人员“最后一公里”,在抓落实上出实招、见实效。
(四)突出专题研讨交流,做好机构转型发展。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好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党支部服务品牌等为主题,以党员大会、部门人员会议等不同形式组织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在全院形成创品牌,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
相关专题 |
· 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