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四川成都市: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党员为主体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探索

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

2022年09月20日15: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城乡二元壁垒的解构,党员在地区、产业之间的转移流动态势明显加速,逐渐呈现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频率加快”等特点。流动党员在增加经济收入、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给各级党组织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诸如底数难摸清、管理难覆盖、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难题,给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无用论”“畏难论”“无关论”等误区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流动党员党组织组建率不高,“有组织、无作用”“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效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此外,现行的流动党员服务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作用发挥机制等与新形势相比“水土不服”,导致流动党员特别是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为主体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还存在着大量的“盲区”。

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对党而言,有助于消除党建盲点,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提升党的形象;对流动党员而言,有助于流动党员的政治参与和自身政治、经济权益的保护;对社会而言,有助于通过流动党员这一“桥梁”完成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整合。成都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超过50万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闽浙沿海和青藏地区,其中流动党员1.4万人。从“流出地”到“流入地”、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静态居住”到“动态流动”,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体系疏远、与单位依赖关系弱化、与居住地融合困难,如何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从“属地管理”走向“共建共管”、从“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从“各行其是”走向“通力协作”,成都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三联工作法”,就是基于这种认知的一个有益探索。

二、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成都市聚焦破解底数难摸清、管理难覆盖、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2008年起率先在拉萨探索创设“雪山支部”,先后建立成都市流动党员西藏党委和在京、在沪、在深务工经商人员服务管理综合党委,以及成都返乡创业联合会党委,创新探索“三级联建、两地联管、四需联给”三联工作法,有效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回引优秀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一)健全信息台账,破解底数难摸清。坚持把底子清、情况明作为流动党员工作基础,搭建一体化、动态化、多元化的信息管理矩阵。一是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依托“蓉城先锋”党建智慧平台,建设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大数据”信息库,增设党员常居地、联系方式等字段,明晰流动党员身份和去向。在“蓉城先锋”全媒体平台开设“流动党员找组织”栏目,2021年找到并纳入管理流动党员524名。依托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和“12371”服务专线开展“两必问”(问明身份、问清信息),近5年采集流动党员信息3300余人次。二是畅通组织和党员“双找”途径。在流动党员集中的产业园区、商圈楼宇、居民社区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工作,通过工商、计生、公安部门上门查访,设立党员登记点,张贴“寻找党员启示”等,采集流动党员信息1800余人次。三是仔细开展组织关系清理排查。建立“双向对账”机制,抓实流动党员行前报告、信息移交、跟踪走访。规范流入党员身份确认和纳入管理工作流程,对市域内流动的人才党员,依托市县两级人才市场党组织开展集中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清理党员档案7000余份。

(二)加强组织建设,破解管理难覆盖。坚持把组织建设作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内外资源的整合运用。一是搭建组织管理架构。依托成都市驻外办事机构等,建立起以市级在外综合党委为龙头,区(市)县在外农民工党支部为主体,地缘型、业缘型、趣缘型党组织为基础的“1+23+N”组织体系。实施流出地党组织联系流动党组织、书记联系委员、委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四联系”制度,通过组织覆盖和群众基础培养,确保流动党员站得稳、管得住。二是建立业务指导机制。先后与3个省(区、市),10余个市(州)签订共建协议,指导在外流动党员党组织与9个驻地单位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与当地共同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实现党员共管、组织共建。成都流动党员西藏党委及其下属党支部成为西藏自治区组织系统联系点,甘肃、广东等地选派干部作为我市在地流动党员党组织党建指导员。三是加强工作基础保障。每年从市管党费划拨100万元,支持流动党员综合党委开展党员教育管理,选派党建指导员30余名加强协调和指导,将流动党员纳入党员教育培训总体规划,设立流动党员“微党校”7个,开展集中培训130余场。

(三)创新服务载体,破解活动难开展。坚持把服务作为凝聚流动党员的主要方式,让流动党员无差别享受服务,感受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一是不断延伸服务网络。坚持党建带群建,同步建立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维权工作总站和团委、妇联等,构建党委牵头的群团组织、商会协会、企业机构及在外务工经商群体代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工作落实。坚持“资源共享、一室多用、经济集约”原则,建立党群服务站、党员活动室20余个。二是全面深化“党员证”制度。2008年起试行“党员证”制度,2019年依托“蓉城先锋”智慧党建平台升级改造“党员证”信息系统,创新推出微信端、网站端的“电子党员证,基本实现除涉密党员外的全市党员全覆盖,构建起以“党员证”为载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体系。三是针对性开展服务活动。流出地流入地协同合作成立法律援助中心3个,免费为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开展劳资纠纷维权400余起,成功追回农民工工资6000余万元。筹资设立农民工救助基金,加强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建立“稳定后方”支部联动机制,协调解决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安置拆迁、经营纠纷等问题500余个。

(四)畅通融入渠道,破解作用难发挥。坚持开放、融合的理念,全力去除流动党员的身上的地缘标签,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作用发挥。一是深化区域化党建,实现组织融入。创新设立成都市返乡创业联合会党委,在流动党员集中的“两新”组织实施“党建组团”,依托网络媒体,灵活设置功能型党组织,通过社区共治、阵地共用、活动共建等区域化党建手段,吸纳流动党员以组织或个人形式参与区域党组织活动。二是保障党员权利,实现身份融入。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积极回引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投身都市农业、基层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等,不断拓宽村级干部队伍来源渠道。全市累计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2.3万余人,创办各类企业3700余个,年产值突破20亿元,吸纳就业5.2万人,694名优秀返乡农民工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三是引导社会服务,实现活动融入。组织发动流动党员在抗震救灾、文明创建以及流出、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各条战线上发挥作用、贡献力量,2020年组织流动党员和在外务工经商人员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款370余万元,采购运输蔬菜等物资70余吨。在藏流动党员采取“多人联一户”方式参与精准扶贫,累计帮扶藏区贫困户600余人次,帮扶金额达180余万元,资助藏族贫困学生700余人、80余万元。

三、启示和思考

(一)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动力缺失”问题。《党章》明确指出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流动党员多数是年富力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管好他们、用好他们,不仅有利于本地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增长才干、提高致富本领,而且有利于带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各级党组织要从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重新确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定位,科学评价流动党员的社会价值,切实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激活党的每一个细胞。

(二)完善管理机制,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深度提升”问题。流动党员分布分散、流动性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点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机构。一是建立“三级联管、便捷服务”机制。依托人才服务机构,建立市县镇三级流动党员服务窗口,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系接转、党费收缴、就业帮扶、政策咨询等服务。二是建立“两地协作、双向服务”机制。依靠和发动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建立双向对账、定期通报等交流制度,推动流动党员“两不管”变“两边管”三是建立“动态管理、精细服务”机制。针对流动党员工作和居住地点更换频繁的特点,采取初次登记和动态反馈的方式,强化对流动党员状况的全程掌握。各级基层党组织按照“资源共享、组织共建、人员共管、作用共促”的原则,健全分类管理机制。

(三)提升服务水平,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深入融合”问题。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动员、组织流动党员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其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党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各级党组织只有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学习教育载体上下功夫,寓服务于教育管理全过程,才能破解难题,使“边缘化”的流动党员“凝聚一体”。一要找准党组织服务流动党员切入点。从传统领域转向新兴领域、从实体转向网络,积极搭建沟通教育、创业服务、权益保障、帮扶关爱等平台,切实解决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二要找准流动党员作用发挥切入点。将融入流入地的治理结构作为切入口,引导在开展生产活动时勇担急难险重任务,在开展商业活动时诚信经营、文明经商,在促进家乡建设上带头示范、做好表率。三要找准流动党员教育切入点。要针对流动党员中不同文化层次、工作性质等特点,综合采用“行前教育”“巡回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和“委托教育”等方式提高流动党员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四)加强工作保障,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常态长效”问题。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配合,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强化保障机制。一要加强宏观协调。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为流动党员及其党组织提供经费、场所等保障,协调行业部门、社区等部门加强对“两新”组织、流动党员支部等组织的保障力度、指导力度,积极探索财政补贴和党费返还等方式解决流动党员党组织经费缺口。二要加大组织力量。党委有关部门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机构,落实专门工作人员,要向本地流动党员集中的企业、集贸市场、商业楼宇、居民区等选派党建指导员,“两新”组织党组织要根据流动党员数量,明确专兼职工作人员。三要加强工作指导。组织相关培训活动,挖掘实践中的成功案例进行现场教学,培育一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示范点,形成一套成熟的标准、规范和流程,典型引领,逐步推广。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