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江苏南通市海门区:“宅上党小组”汇聚乡村振兴“大动能”

中共南通市海门区委组织部

2022年09月01日17: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背景动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主角是农民,主业是农业,主阵地是农村。群众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认可和支持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农村推行合村并镇政策后,行政村管辖范围变大、管理人口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管理党员、联系群众的紧密性。同时,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是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正因此,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成为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答题。而党小组作为乡村治理系统的基础结构细胞,在农村基层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愈显重要。

一是农村基层“村域广、‘支点’弱”,建设“宅上党小组”,能把农村组织振兴的“支点”进一步筑牢。在农村,乡里乡亲之间经常串门走动,在宅上集聚、闲聊、议事,家长里短中往往包含群众的意见、矛盾、情绪等诸多信息。这些信息如果不及时掌握、矛盾不及时解决、情绪不及时疏导,往往会引发更大矛盾,动摇基层基础。把党小组建到“宅上”,离群众最近、听群众最多、与群众最亲,能更好地团结引领和组织发动群众,把基层“堡垒”巩固得更牢。

二是农村基层“网格粗、‘网眼’疏”,建设“宅上党小组”,能把农村治理网格的“网眼”进一步织密。网格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目前,农村基层每个网格一般覆盖300户左右农户,基于网格而设置的党小组,由于服务半径偏大,党小组内党员群众互动较少。调研发现,百姓之间来往,主要还是在村民小组之内。为此,把党小组建到“宅上”,有利于促进党员群众在“组”内交流,进而推动“网格”进一步划小、“网眼”进一步织密。

三是农村基层“阵地远、‘纽带’松”,建设“宅上党小组”,能把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进一步系紧。农村基层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阵地主要集中在村部。调研发现,主动到村级阵地活动的百姓并不多,组织资源亟需下沉到百姓家门口,覆盖“最后一米”。把党小组建到“宅上”,则全面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实现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二、做法成效

(一)突出“宅”的村落元素,把党的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

一是因域制宜建阵地。依据农村聚族而居、聚群而居的习惯,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结合党员数量、党员分布情况,每个党小组一般覆盖2-3个村民小组,联系服务100户左右农户。为让党小组建设实质化运转,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灵活设置“宅上党小组”活动阵地,一般以村民城镇购房落户后的闲置房屋、村里的公共空间、党小组长家中的房间院落为选址对象,面积在20-60平方米,重点是便于党员就近参加组织生活、群众办事议事,让老百姓推开门能看到党组织、迈开腿能找到党组织,使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支部堡垒作用愈发坚实。目前,全区共建立不同特色“宅上党小组”2500余个。

二是因岗选人激活力。把选优配强党小组长作为加强“宅上党小组”建设的重要一环,由村党总支组织党员推选,并综合考虑素质能力、身体状况等因素条件,真正把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党员推选为党小组长,协助村务管理,组织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小组带动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实施“党小组长履职评议制度”,每年底,由党员、群众对党小组长年度工作进行评议打分,对组织活动不经常、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予以调整,对党员群众评价高、作用发挥好的进行鼓励奖励。

三是常态长效促落实。为让党小组建设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在阵地建设上,明确“有场所、有设施、有标识、有党旗、有书包、有制度”的六有标准;在活动开展上,规范建立“周习月讲”学习制度、镇村干部联组制度、党员联户制度、事项代办制度、议事协商制度、党员评议制度、党员自愿认领岗位制度、党小组考核评价制度等“党小组八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厘清、工作压实、服务精准。年底,由区镇党(工)委根据活动开展、群众评议等情况,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宅上党小组”“优秀党小组长”,提高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

(二)突出“党”的教育引领,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

一是聚焦政治引领。规范组织生活,党小组在网格党支部的指导下,健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学习教育、定期汇报、民主评议、联系群众”等五项基本制度。海门区在全区党小组中推行政治引领“周习月讲”,通过村班子成员讲解文件精神、党小组长牵头集中学习、小组成员讨论等形式,及时把党的声音、上级政策、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传递到广大党员群众。今年以来,海门港新区凤飞村第七“宅上党小组”坚持政治引领“周习月讲”,由村书记、老党员、退伍老兵、百姓名嘴为党员群众进行微党课宣讲,开展“书记上专题党课”活动,带领“宅上党小组”成员学深悟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二是聚焦服务中心。“宅上党小组”在村党总支领导下开展工作,重点围绕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落实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推进农村改厕、“四园建设”等中心任务,及时将各阶段重点工作“清单”宣传贯彻下去,动态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和问题信息,形成上下互动、直达基层的工作体系,改变了过去“竿插不到底”“水流不到头”的现象,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凝聚力明显增强。海门街道补南村第一“宅上党小组”探索推进“专业合作社+宅上党小组+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共同发展甜瓜种植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联创联增联带”,形成全村的联动发展新势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

三是聚焦作用发挥。实施党员联户“一户十联”,对身体条件允许的农村党员,每人联系周边10户以上的农户,实现“家家党员联、户户见党员”。为把该项工作落到实处,海门区结合农村党员和农村工作实际,明确党员“六带头六无”(带头爱党爱国、党员身边无“杂音”,带头遵纪守法、党员身边无“违法”,带头美化家园、党员身边无“脏乱”,带头攻坚克难、党员身边无“阻梗”,带头志愿服务、党员身边无“差评”,带头弘扬新风,党员身边无“陋习”)的行为准则,实行“共产党员户”挂牌亮身份、“最美党员户”示范作表率,制定党员、群众“双积分制”办法,开展“最美党员”“美洁庭院”评比,形成“党员带头上、带着群众干”的良好氛围。常乐镇中南村“宅上党小组”开展村庄环境“三包一带”行动,党员不仅自己要做到房前宅后“包卫生、包秩序、包美化”,还要带动、督促、帮助周边农户共同落实好环境美洁,每季度由党小组长、部分农户组成工作组进行评比打分,年底根据分数进行排名公示,其中农户分数以一定比例折算到党员户中,通过党员带头、互比互评,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全员参与、常态长效。

(三)突出“组”的组织功能,形成党建聚力共奋进的生动局面。

一是政策宣传在组内。对涉及群众利益的惠农政策、决策部署等,建立“镇党委政策解读、镇村干部下组宣传、党小组收集意见、村干部答疑反馈”的闭环机制,通过群众语言把党和政府的政策部署传递到每名党员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三星镇光荣村党总支书记说:“村级全域规划改造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以其他地方的经验来看,因未能深入宣传到位、倾听群众意见等原因,在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发挥‘宅上党小组’的工作优势,在破旧房屋和三棚整治中,镇村干部、党小组长现场讲解、答疑,确保不漏一户,同时群众反映的问题可以直接到家门口找党小组。这样一来,提前15天完成了任务,也没有纠纷、上访等矛盾,开展得如此顺利,确实得益于家门口的党小组啊。”

二是民主议事在组内。尊重民意是基层善治的内在要求,以“宅上党小组”为载体,定期开展民主议事,畅通意见收集、诉求表达的渠道,通过公开透明的开放式决策、参与式治理,把农民的意愿拧成一股绳,达到以民主促民生的目的。余东镇启勇村第十九“宅上党小组”召集党员群众围绕“连片土地自己耕种还是集中发包”事宜进行集体协商,经充分讨论、举手表决,大部分党员群众认为“年龄较大不适合自己种地”,形成了“集中发包、领取租金、杜绝抛荒”的一致意见。

三是矛盾调解在组内。农村发生矛盾,自古就有找身边德高望重、处事公道的乡贤说事调解的传统。“宅上党小组”用好乡贤说事调解这一传统优势,每个党小组挑选2-3名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村干部等作为调解员,及时协调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等。在说事调解过程中,群众可选择自己信任的“乡贤”介入,同时,根据矛盾调解需要,组织镇村干部、司法人员、专职律师等共同参与协商,以“情法相济、德理相融”方式,确保小纠纷不出组、矛盾不上交。由于乡贤大多知晓村里历史渊源、人情世故,调解结果群众普遍较为满意。海门港新区天西村第一“宅上党小组”抽调8名老党员组建一支矛盾纠纷志愿者调解队伍,成立“老娘舅”调解工作室,让老党员在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中发挥余热。

四是乡风培育在组内。依托“宅上党小组”,灵活开展“党小组+关爱慰党小组+志愿服务党小组+结对共建党小组+书画文体等活动,拓展党小组服务功能。三厂街道孝威村第五“宅上党小组”以“党小组+扶贫帮困”为主题开展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空巢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完成一个个“微心愿”,如帮助清理家前屋后、上门提供理发服务等,让文明乡风蔚然成风。常乐镇颐生村第二“宅上党小组”推行“道德银行”,根据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文化宣传、扶贫帮困等方面表现量化成积分,可在“道德超市”换取等值物品或服务,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三、经验启示

海门积极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创新“宅上党小组”工作模式,把党群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党的决策部署落实下去,给新时代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诸多借鉴意义和有益启示。

(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把组织覆盖向“到边到底”延伸,增强党员归属感、群众信任度。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必须从消除空白点、紧盯薄弱点抓起,疏通脉络、严密组织。海门区紧紧抓住夯实组织基础不放松,适应党建工作扁平化管理、开放式发展、精细化服务的现实需要,规范党小组建设、创新党小组模式,通过“村民组上建党小组、党员一户十联”等做法,补强了上通下达、左右联通、执行有力的基层党建组织体系,让党的力量直达基层末梢。

(二)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把工作重心向“落细落小”转变,增强党建工作精细化、精准性。党小组不是党的一级组织,但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黏合剂”。海门区注重用精细化思维加强党小组建设,在党小组的阵地建设、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作用发挥、制度建设等方面既务实规范、又灵活创新,通过明确“宅上党小组”五项任务、党员作用发挥“六带头六无”的具体要求,把一些“软指标”硬性化,克服党小组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党小组的质量和功能,做实乡村最底层单元自治,让党小组活力倍增、战斗力倍增、凝聚力倍增。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把工作对象向“到人到事”聚焦,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最重要的职能。当前,村一级党组织工作任务重,穷于应付日常事务,导致宣传动员、教育引导群众的办法不多、精力不够。而党小组置身于群众之中,与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能了解党员、群众情绪,及时回应和解决群众诉求。海门区推行的“宅上党小组”建设,缩短了服务距离、缩小了服务范围,将畅通民意、代理民事、恳谈民意、帮扶民困“四民工作法”落到实处,使党组织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