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四川天府新区:“五融五强”打造公园城市乡村振兴样板

四川天府新区党群工作部

2022年08月16日17: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探索资源高效整合的组织融合、人才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治理融合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乡村“颜值”高了起来,产业“活”了起来,实现传统农村到民富景美美丽乡村的华丽蜕变。

一、背景动因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探索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五融五强”城乡融合模式,生动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二、主要做法

一是组织融合,做强一线堡垒“引领力”。建强领导核心,成立党工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优化设置乡村振兴党工委管委会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工委领导,党群工作部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进机制,引领工作重心下移、人员力量下沉。下沉64个事业编制到8个涉农街道,选派137名机关、国企优秀干部和选调生到村挂职,推动与87个高校、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成立跨片区综合党委9个,不断构建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力量下沉、资源整合体系,合力推进“一村富变村村富”。完善组织架构,打破村社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村党委+院落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与物业组织配套的三级管理体系和党组织建在产业项目上的党建网络体系,建立院落党支部324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党组织73个,实现党组织对新村聚居点和乡村振兴产业的全面领导。联办党建活动,建立“一月一主题”沟通交流机制,跨区域共同开展“寻‘耕’之旅”党建带群建政企联合主题党日等活动65次,推动党建与经营管理、人才、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群团组织建设互融互促,推动解决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问题131个。

二是人才融合,做强人才资源“内动力”。共聚乡村新伙伴。片区协同开展招才引智组团活动,与中国农科院都市所、天津大学创新研究院等“乡村合伙人”结对共建,汇聚都市农业等学科方向科研单位64家、235名科学家,落地智能园艺装备等9个国家级创新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有效链接科研、技术、业务等多方资源,不断提升乡村振兴产业能级。其中,“植物工厂矮化睡到育种加速器”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共育乡村新农人。以“聚焦产业、分类培养、精准务实、开拓创新”为原则,引入具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院校教师、科研推广机构专家和创业导师、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乡村治理专家313名开展培训967次,成功培养片区623名本土农业经理人,为全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共享乡村新力量。成立驻村选调生临时党支部,联合当地青年组建“正能量”宣讲团,选调生发挥高学历多领域的专业素养,补齐农村党组织青年党员断层短板,带动本地年轻党员提升眼界、拓宽知识,筑牢乡村振兴的人才“蓄水池”。

三是产业融合,做强乡村富裕“支撑力”。乡村规划策应城市发展。立足城乡和产业有机融合,引入麦肯锡等机构编制《城乡融合功能区规划》《都市农业战略研究》等规划,率先以片区为单位编制多村连片远景,初步形成3个片区、3个中心街道和17个中心村的乡村发展格局,联动片区多元利益主体共同绘制片区农业景观、交通道路、土地整理、产业布局、活动营造“五大提能计划”,实现城乡要素一体循环和空间潜力蓬勃生长。乡村产业策入城市链圈。锚定新区产业发展契机,以片区资源为吸引,引进天府逍遥谷等企业,全力培塑生态旅游、文创会展、原乡艺术、民宿休闲、农业电商等新经济业态,建成投运省内最大的乡村美术馆—森的美术馆,打造官塘非遗会展小村、小草垛泰式农场、释玥森林度假酒店等特色项目12个,培育乡村消费新场景50余个,为城乡居民提供会、吃、住、游、购、娱等全方位会展及文旅服务。乡村发展侧向群众需求。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积极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红色头雁”作用和商协会组织资源桥梁作用,培育国家级合作社3家,省市级合作社、家庭农场12家,建成高标准农田12302亩,持续推进品牌点亮乡村行动,“鹿溪荟”入选川渝“一城一品”金榜。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84个,利用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建设用地帮助农民取得稳定农用地流转租金收益,创树井堰村、官塘村等5个集体收益20万以上样板村。同时,随着产业项目的引进,解决2000余名农民就业,盘活多余房屋取得房屋租金收益,新增超市、茶馆等农户个体工商户200余个,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

四是生态融合,做强绿色发展“驱动力”。优化乡村形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原有山、水、林、田、湖等生态风貌底色优势,收集林盘建筑设计作品200余件,启动保护修复项目24个,建成魅力独具的精品林盘7个。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推出乡村全域旅游IP—“近处的远方”,天府微博村等多个乡村景点获评AA级和AAA级景区打造以乡村文化为主的生态景观,完善“地铁+公交”双网融合、绿色出行模式,乡村空间形态全面提升。建设生态新居。统筹资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土地整理3916亩、惠及4548户16067人,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农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水美乡村4个,实现景色美、环境优的居住氛围,推动“新聚居点”向“乡村景点”转变。打造乡土语境。成立片区地域文化研究所,串联菩萨岩、古蜀群棺、奉国寺、漏米寺等原乡景观打造片区文化星盘,联动艺术院校在锦江绿道沿线绘制“码头故事荟”文化作品,开展田园音乐会、官塘诗歌赋等文艺展演,打造片区乡土文化博物馆、乡土文化产品集市,全面呈现“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公园城市城乡文化空间。

五是治理融合,做强文明风尚“凝聚力”。强化基层党组织主责担当。完善“党建引领、双线融合”社会治理机制,差异化推进乡村振兴导向型区域自治模式创新,制定党员示范的“先锋指数”考评体系,强化对乡村策划师、美学师、建筑师等新生力量的培育功能,打造乡村党建品牌,推动形成党群同心、干群同心、企地同心的乡村党建工作格局。激发各类群体主体作用。项目化、清单式推进“人人社区建设”工程,建立乡村议事厅、村民守艺监督团,搭建“参与小站”“共享花园”“乡贤议事”等自治载体,制定《居民公约》对小区院落环境卫生、车辆停放等进行自我管理,形成护航群众主体的责任空间、责任体系。以新区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工程等为载体,探索构建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的市场化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工商企业、专合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愿意参与、长效参与、深度参与。健全德治主动机制。大力培育新村文化,成立志愿服务队伍612余支,今年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0余次,服务人次2600余人。常态开展“好家风、好家规”“好公婆、好儿媳”评选活动,让文明乡风滋养美丽新村。

三、工作成效

一是党的组织体系持续优化。推动跨片区成立综合党委,组建乡村振兴产业党组织73个,党建引领产业联合发展、资源集聚整合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健全“行政村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架构,具备条件的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层战斗堡垒。

二是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打造“新农人、新农场”等生态园区,孵化“Hi枇杷”等农业品牌,与叮咚买菜、伊藤洋华堂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溢价超20%,户均增收5000余元,都市现代农业效能不断增强。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引进乡村振兴项目8个,培育新场景50余个,打造官塘非遗会展小村、小草垛泰式农场等特色项目12个,年访客突破20万人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快。

三是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以全域国际化社区建设为抓手,形成多方资源参与融合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模式,公园社区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构建区、街道、村三级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体系,村(社区)全覆盖提档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和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实现城乡社区环境面貌显著变化、治理活力竞相迸发、居民获得感认同感大幅提升。

四、经验启示

一是建强党的组织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要探索跨区域成立党委,积极推行在现代农业园区、村办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党组织,搭建资源整合、互惠共赢融合发展体系。要完善村党组织设置,健全“行政村—网格(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是调动各方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现乡村振兴需调动各方力量,要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持续选派优秀干部、工作骨干。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推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统战群体等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市场等各类资源推动乡村振兴。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加速培养聚集各类人才,做强乡村振兴智力支撑。

三是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是互促互进的,乡村振兴需要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互通。要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牢固树立“蓝绿交织、城乡融合”工作思路,实施“乡村+科技”“乡村+消费”“乡村+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发挥城乡互补功能,加强城乡之间的生活、文化交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