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通市委组织部
2022年08月09日13: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今年以来,江苏南通市立足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实际需要,聚焦破解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报到难题,以在职党员“双报到·通通在”活动为载体,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践行为民初心、发挥先锋作用,在城市社区形成“党员在、旗帜在,党组织在、战斗堡垒在”的治理新格局。
一、背景动因
近年来,南通市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引导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本领在一线锤炼,帮助社区完成一批城市基层治理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各方组织同参与、在职党员做奉献、居民群众得实惠、社区工作上水平”的总体目标。但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结对“拉郎配”。长期以来,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大多采取文件“点名”、行政推动方式,以党组织为单位开展结对,没有把结对单位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与社区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忽视了在职党员与社区“人户分离”等实际情况,党员“8小时之外”发挥作用难以实现,无法充分激发在职党员参与热情。
二是报到“运动式”。由于报到方式的局限性,导致一些在职党员只把自己定位于单位党员,忽视了社区党员的身份,往往一令一动、不令不动,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少数党员还存在“拍照式”“走秀式”报到,平日“隐姓埋名”,重要节点“突击行动”,“为服务而服务”“为活动而活动”。
三是服务“不匹配”。部分社区党组织将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活动等同于打扫卫生、走访慰问等“老一套”,无法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整体效果与群众期待还有一定距离。同时,由于报到服务流程繁琐刻板,缺乏信息化手段、大数据思维的运用,“群众所需”与“党员所能”不匹配,党员作用发挥难免供需失衡。
四是问效“走过场”。一方面,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的日常管理权限有限,与其所在单位党组织缺乏“双向沟通”,无法及时反馈其作用发挥情况。另一方面,在跟踪评价上,社区党组织对项目发布、活动预约、服务时长等环节难以实现考核闭环,往往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同时,对社区而言,一些机关单位是上级,少数社区存在不愿“唱黑脸”、工作“打和牌”现象。
经过认真分析,南通市委组织部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大党委”组织体系不健全、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内生动力不足、有关运转机制不畅等问题。为此,南通市委组织部坚持“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紧扣在职党员报到难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觉自愿、简便易行、共驻共建、统筹谋划、常态长效”五大原则,推动全体在职党员在岗、在位、在状态,实现“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成为服务社区治理的先锋力量。
二、特色做法
探索以“信息化”手段破解“形式化”问题,开发上线集党员报到、任务发布、反馈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双报到·通通在”微信小程序,明确“到居住社区报到履职,将履职情况报回单位”的要求,引导在职党员线上、线下“双报到”,承担双重责任、接受双重管理,汇聚社区治理合力。重点围绕老旧小区、拆迁安置小区和新建商品房小区等实际情况,创设“十个一”(一个组织体系、一支骨干队伍、一份服务清单、一套长效制度、一组服务阵地、一份年度计划、一套反馈机制、一系列服务岗位、一个书记项目、一套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推动在职党员在社区治理中发挥能动性、增强归属感。
一是突出“线上报到+线下报到”,构建多元参与的队伍体系。注重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加大各在职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力度,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建强在职党员队伍。线上线下同步发布全市在职党员“双报到·通通在”微信小程序,组织各级党组织发布倡议书8000余份、编发小程序使用手册6500余份,开展立体化、全方位、无死角宣传动员活动。以社区为单位,对2.6万名在职党员实施科学化、精细化、便捷化的管理和监督,让在职党员报到和服务情况“实时在线、动态更新”。二是建强共建单位队伍。针对在职党员报到后出现的覆盖面不全、力量不均衡等问题,组织辖区内10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动员78家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主动融入驻地党建,明确在人力投入、智力保障、资金支持、结对帮扶等方面的共建责任,充分发挥共建单位对社区治理的促进作用。三是建强小区管理队伍。坚持“我的小区我做主”,推动793家小区业委会党组织、689家物业公司党组织应建尽建,与社区党组织共商共议区域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形成社区党组织统一管理、业主委员会充分履职、物业公司优化服务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
二是突出“党建网格+治理网格”,构建互融互通的组织体系。以基层治理网格为基础,构建社区“大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微网格”“五位一体”组织体系,确保“人在格中行、情在网中织、难在化中解”。一是完善社区“大党委”。着力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推动在职党员功能型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结对单位党组织、物业公司党组织、业委会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区域共建共享共治。二是组建功能型党组织。按照“支部建到社区、小组进驻网格”的原则,积极组建“双报到”功能型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并轨运行,加强对下级网格党支部的管理指导;同步划分若干党小组,有机嵌入网格党支部,作为网格治理补充力量。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双报到”功能型党支部349个,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配合做好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网格治理等工作;组建功能型党小组2096个,党小组组长兼任网格党支部副书记,组织本网格在职党员开展日常工作。三是织密小区“微网格”。围绕“一楼栋一微网格”,建立微网格7.7万余个,推动微网格内在职党员与居民群众加强沟通联系,深化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确保网格内底数清、情况明,全面打造“家门口”的“微堡垒”。
三是突出“平时服务+战时攻坚”,构建务实高效的服务体系。结合社区治理实际情况,组织在职党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是岗位式报到。社区党组织根据党员的工作性质、兴趣爱好和特点特长,设定法律援助岗、政策宣传岗、帮扶助困岗等八类服务岗位,引导在职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和意愿进行选岗,常态化为群众提供专业服务。二是活动式报到。建立“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支部)接单、活动评单”“四单”服务模式,社区党组织按照“日汇总、周研判、月总结”的原则,结合社区治理重点任务、中心工作,分类策划微服务1.2万余个、实项目3612个、大活动953个,按照难易程度在“双报到·通通在”小程序上向个人或者支部进行发布,最大化发挥在职党员作用。在职党员或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在线上认领、在线下报到,按时完成服务项目,共同助力社区建设。三是应急式报到。在疫情防控、创文创卫、防汛抗台等战时情况下,由社区党组织和功能型党支部共商共议、统筹安排,根据轻重缓急程度,采取组团认领、小组认领等形式承担攻坚任务,组织在职党员下沉一线支援社区工作。
四是突出“共驻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区域联动的治理体系。着力打通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通道,建立“一体化”工作机制,实现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共转”的生动局面。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每季度就社区治理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功能型党支部书记、结对(驻区)单位党组织书记、有关职能单位在职党员、群众代表等召开联席会议,通过难题共商、共议、共谋,推动靶向攻坚、协作攻坚、合力攻坚,“疑难杂症”问题化解率达91.6%。二是建立资源共享制度。搭建“1+1+N”(1个党群服务中心、1个室外活动场所、N个功能服务室)开放式、集约化、共享型服务阵地体系,配套设置1368个在职党员工作站,定期组织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共建活动,促进更多优势资源向社区聚合。三是建立评价反馈制度。根据为民服务表现情况,组织社区党组织、功能型党支部和群众代表“线上线下”多方评价,对满意度评价高的,优先推荐评先评优;对存在负面清单所列情形或年度服务满意率在70%以下的,由所在单位党组织书记进行约谈。据阶段性统计,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对在职党员参与“双报到”的满意率达98.2%以上。
三、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南通市主城区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率和服务率分别达到100%、96.15%,“双报到·通通在”活动模式日趋完善,并在各县(市、区)陆续铺开、持续实施,成为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
一是找准了方法路径,实现在职党员全参与。通过开展“双报到·通通在”活动,准确把握了“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改变了以往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的模式,数字赋能在社区治理中得到有效运用,“简便易行”成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主旋律”。截至目前,全市39个街道、349个城市社区党组织、22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入驻平台,所有在职党员一键填写所属党组织、工作单位、居住小区单元等详细信息,在线上通过微信小程序“码”上报到,在线下通过小区楼道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双重监督”。
二是整合了力量资源,实现服务保障全方位。通过开展“双报到·通通在”活动,准确把握了“自觉自愿”和“有序引导”的关系,进一步打破了过去社区与驻在单位、结对单位的“楚河汉界”,将服务社区转化成为在职党员的自身义务。随着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在职党员不断参与进来,社区党组织可调配、使用的资源大大增加,资源整合效率大幅提升。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在职党员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向社会进行慈善募捐等方式,帮助社区筹措到来自住建、城管、市政等政府部门和部分“两新”组织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重点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停车管理等发展难题。
三是激发了内生动力,实现作用发挥全过程。通过开展“双报到·通通在”活动,准确把握了“战时攻坚”和“平时服务”的关系,在职党员在战时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在平时经常下沉社区一线,聚焦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过个性化、结对式、组团式服务等方式,积极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在职党员认领服务岗位4.7万余个,总计服务时长116.9万小时,帮助解决物业管理、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2万多个。在3月份以来的新一轮疫情防控期间,主城区1.86万名在职党员认领完成卡点值守、核酸检测等志愿服务任务8.4万余件。
四是融入了基层治理,实现党建引领全覆盖。通过开展“双报到·通通在”活动,准确把握了“单枪匹马”和“千军万马”的关系,把在职党员编进社区、网格、小区,加速了党建网格向社会治理网格的渗透和嵌入,巩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截至目前,全市所有网格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6000余名在职党员担任兼职网格员,2万余名在职党员担任网格志愿者,实现了“群众在哪里,党的组织就活跃在哪里”。同时,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网格敲门入户”等专项行动,切实强化了在职党员在网格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四、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南通市开展“双报到·通通在”活动,进一步发挥了党组织的主导性和党员的主体性,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共商社区发展,共建美好家园。从南通市的实践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要构建系统谋划、全域推进的工作机制。社区治理千头万绪、主体多元,必须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建设,形成统筹运行的有机整体。南通市着力强化顶层设计,以健全在职党员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机制为总抓手,提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社区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打破辖区内条块割据、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对社区资源、要素、职能的再整合、再配置、再优化,推动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服务优势最大化。
二要建立数字赋能、供需匹配的运转体系。推进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到务实管用的管理路径,不定繁琐程序,不增加基层负担。南通市积极探索在职党员社区报到“互联网+”工作模式,将“群众所需”和“党员所能”结合起来,推动服务从“笼统粗放”向“量身定制”转变。社区党组织多渠道收集民情民意、党员特长,将服务项目以菜单形式线上派发到报到党员,报到党员可以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及时互动,从而实现“线上认领、线下服务,网内互动、网外解决”,提高了社区服务精细化、便捷化和现代化水平。
三要健全闭环管理、党群联动的服务链条。开展社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在回应群众关切中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号召力。南通市围绕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紧扣办好民生实事,健全完善“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活动评单”闭合式管理链条,快速有效推动服务项目落地落实,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党员同志服务社区、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最大程度地激发民力、汇聚民智,带动广大群众由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局内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四要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社区治理如果只是“单兵作战”,往往“火力不足”“顾此失彼”,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效能低下。南通市紧扣党的领导这个关键核心,牢固树立“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建意识,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通过凝聚整合辖区内多元化的在职党员力量,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单位党组织有效衔接、同频共振,促进各方资源整体联动、上下贯通、双向循环,将红色基因注入社区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凝聚起社区治理强大合力。
相关专题 |
· 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