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浦锦街道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区党总支
2022年08月02日15: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力量在群众,群众的力量在组织。党的十九大以来,浦锦街道党工委认真对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开拓创新、培育典型、示范引领,在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区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弄区自治新模式,推进基层党组织在领航居民自治中从“有效引领”到“精细引领”。
一、案例背景
浦锦街道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区辖区内的新浦江城一期始建于2005年,由7个小区组成。面积大、弄区多,自建成以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物业管理。然而,经过了十多年,这些小区进入了问题多发期,小区中基础设施老化方面的问题集中爆发。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区党支部带领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及时处置来自12345的投诉,但收效甚微,新的问题仍不断涌现,群众埋怨不断。症结在哪里?对于超过质保期的维修,需7个小区全体业主达到法律规定的同意比例后,方可使用维修基金或动用公共收益。流程繁琐之外,许多住本小区的业主对其他小区发生的问题情况不了解,投票中难免出现不理解,从而导致不同意。居民对社区的美好向往与社区治理的矛盾日趋显现,传统的居民自治模式难以有效解决,迫切需要创新的方式方法。为此,如何以党组织为引领,探索小区治理新模式,推进形成社区工作的向心力,打造更有温度的社区,亟待探索解决。
二、主要做法
(一)用时间换空间,发挥党组织推进优势和集聚效应
1、谋而后动,科学论证新模式。综合社区碰到的瓶颈,党支部敢于跨前,创新性地提出了“弄区自治模式”。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支部与业委会、物业公司反复沟通研究,同时召开小区党员、“三长”会议等反复论证推行的可行度、匹配度。最终,各方达成共识明确了开展党建引领下的弄区“弄区自治模式”。即在党支部领导下,在原业委会的框架基础下建立“业委会—弄区自治—弄区内自治小组”三级自治管理架构,因地制宜地开展自治工作。
2、行且坚毅,探索实践新路径。当各方对新模式认可后,党支部连续召开“四位一体”会议,进一步研究完善组织构架,确定将一期7个小区划分为5个弄区进行管理,“四驾马车”在新的组织框架下各司其职、勇当“先行者”。如在江桦路199弄试点中,小区共有187户业主,按住宅类型分成14个“自治小组”,从而使协商决议更灵活、更规范,让自我管理更精细、更精准。
(二)用放手换抓手,强化党员示范带动和“关键少数”志愿服务作用
1、抓住“关键少数”。基层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因此,弄区自治还要靠各弄区的“关键少数”去落实。党支部又大胆尝试,将原来由党支部书记牵头召开的议事会调整为由各弄区“三长”带头组织议事。党支部通过观察议事过程,发现一些对社区治理热心、能理性思考的自治骨干,并对他们持续重点关注,经弄区投票选举,他们成为了“弄区干部”。
2、释放“先锋能量”。弄区自治的实际效果关键在于党支部的方向指引和统筹谋划,还在于社区党员的积极参与和榜样引领。在推进弄区自治的工作中,党支部确保有一个自治弄区就有一个党小组,目前5个弄区共有37名党员。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各弄区党小组组长以垃圾分类监督员的身份统筹安排好党小组成员,在投放点位引导居民做好头分类工作,把“你分 你‘拾’尚”的理念传递至每一户居民。
(三)用危机换契机,完善机制推动长效治理和阳光操作
1、应急维修机制,破解治理难题。弄区自治模式有效推动的关键在于机制化建设,建立应急维修机制,快速解决小区各类难题。以江柳路200弄的业主动用维修基金一事为例,原先需征询所有小区业主的意见并且流程持续时间长,这样的困局被弄区自治破解;如江柳路200弄1号楼发生水泵爆管漏水,弄区自治小组会同居委、物业公司采取应急措施,弄长及自治骨干挨家挨户解释沟通。随后,自治小组立即启动维修征询“快通道”,仅在9个小时内完成了维修更换工作。
2、阳光公开机制,赢得群众信任。原来新浦江城一期的居民普遍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对小区管理的相关信息不了解。如优美的小区环境吸引广告公司来此拍摄,居民们不知道此事,对广告收益情况更不清楚,居民们非常不满意。在面对危机时,党支部积极与业委会、物业公司沟通协商,建立了“双公开”机制,物业公司以几乎“裸奔”方式在社区进行财务公开和制度公开;比如近年来,由党支部牵头,业委会主导,公示了新浦江城一期收支报表,细化每个弄区的收入支出、物业收支情况、公共收益明细支出、维修基金使用情况。
三、主要成效
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区探索实践弄区自治以来,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从“各自为战”变为“抱团作战”,协同治理“强”起来了
得益于党建引领下的弄区自治,居委会由原先的冲在前转变为引导居民自治,物业公司由原来的颇多埋怨转变为积极主动作为,业委会由原先的保持沉默转变为带动居民自主管理,同时“四位一体”也在推动自治中形成了强大合力,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了合拍,各司其职,协作共赢,解决了许多社区难题,如完成了社区技防设施升级改造,提升了社区整体安防水平;清理地下空间十多年遗留垃圾,清理17车,共80余吨,居民们纷纷称赞。
(二)从“阿克琉斯之踵”变为“满园春色”,社区面貌“美”起来了
通过弄区自治逐步解决了社区的“阿克琉斯之踵”,花园社区变得名副其实了。如通过弄区自治维修了位于江桦路浦申路路口的两个喷泉,十年来终于再次喷出美丽的水花;各弄区通过自治进行了社区绿化补种,绿意盎然再度重现;社区居民自发完成了社区近300平方的垃圾分类彩绘宣传墙,美不胜收。
(三)从“自我为主”变为“社区是我家”,百姓心“聚”起来了
弄区自治有效提升了社区的自治活力,居民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交心,居民向心力日趋凝聚,如居民自发组织“新浦江城一期社区俱乐部”,积极开展葡萄酒鉴赏、兰花讲评、小区美食节等社区文化活动。同时,小区居民的物业缴纳率由60%提高到92.6%,居民对社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度上升。
(四)从“零零星星”变为“满天繁星”,社区“活”起来了
结合社区活动空间改造,新浦江城第一居民区推出了“新Yi站”概念。统筹打造辖区内各小区中建造的,具有多功能、多概念的居民活动场所。每一个“新Yi站”的建筑面积大约20多平方米,未来计划建成15座小区“新Yi站”,做到小区全覆盖。“新Yi站”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内涵丰富。场所内多媒体视听、亲子互动、书报阅览、圆桌议事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能满足社区大部分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以及议事等功能。居委把握“新Yi站”设计的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又应有尽有的特点特色。从每个“新Yi站”的层面看,设计风格都能因地制宜,符合该小区的实际特色,功能也能独树一帜的,体现了该小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从所有的“新Yi站”层面来看,15个“新Yi站”的功能能高度整合起来,涵盖了全社区居民的总体需求。因而,通过“新Yi站”全覆盖建设,每一个小区中的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新Yi站”能优势互补,居民既能在本小区的“新Yi站”内进行文化休闲活动,也能前往其他小区的不同风格的“新Yi站”内交友互动。这种居民通过各驿站之间的流动,让小区真正的“活”起来,构成以“新Yi站”为站台的社区自治阵地的“公交网”。
四、经验启示
综合而言,经验启示主要是:
(一)以创新性思路引领社区治理新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牢看不见的“风筝线”
推动党建引领下弄区自治,就要坚持党支部的领导,不断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居民为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治理架构,把握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方向、力度与节奏,要如风筝一般,可收可放,收放自如。在弄区自治模式实践中,党支部在“掌舵”时始终做到既旗帜鲜明又兼容并蓄,有效发挥党组织的“发动、引领、推动”作用。
(二)以弄区自治模式助推社区治理新发展,必须要培育民主意识,让群众“登台唱戏”
社区居民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在居民自治建设过程中,单靠社区唱“独角戏”是不够的,要挖掘、培育一批热心居民、社区领袖和热心骨干作为自治先行者。在新浦江城一期试点过程中,党支部抓住居民中的“关键少数”,发挥他们的“领头羊”作用,逐步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到居民自治活动中来,逐渐让社区居民成为其中的“主角”。
(三)以系统性体制机制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必须依法建章立制,促自治“久久为功”
只有依法依规,有章可循地处理利益矛盾,才能维护社区公平,才能保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才能让社区居民自治在社区扎根、开花、结果。弄区自治模式得以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于建立了工作运行机制、双公开机制等,保障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接下来在党支部的牵头下将进一步完善弄区自治的相关机制建设。
相关专题 |
· 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