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江苏常州市朱林镇黄金村:以新时代“黄金精神”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2022年07月29日16: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多年前的黄金村,是一个路难走、田难种、钱难挣、农民穷、集体空、人心乱、班子散的省级贫困村——现在的黄金村,“田成片、树成行、渠通畅、路宽敞、轿车通家门、机械到田头、植保用飞机”,建成了有机绿色软米特色村,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黄金村人用20多年的埋头苦干提炼出“宁可苦干、不可苦熬”的“黄金精神”,成就了一个“脱贫攻坚先进村”“全国文明示范村”,老支书严清华也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在新时代背景下,黄金人创新思路、会干巧干,不断丰富“黄金精神”新内涵,成功走出一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路子。

一、背景与思路

黄金村位于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是一个四周环水的纯农业村,地处茅山老区,面积5.74平方公里,耕地4400亩,人口2542人,党员70人。1999年,严清华服从组织安排从交通系统到此当支书。他不畏困苦,常年带病坚持工作,以“宁可苦干、不可苦熬”的信念,放弃1000多个节假日加班工作,带领群众迁并空心自然村6个、肩挑7万多方土、新建村组道路29公里、河堤驳岸7公里、新建桥梁10座、引导村民迁移土坟600余座、复垦整治土地3000亩。经过20年的苦干,村集体年收入从2万元发展到470万元,固定资产从9万元增加到6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700元增长到2.8万元。边远的小村、穷村一跃成为年经营性收入超270万元、三产总值2.46亿元的名副其实的“黄金”村。

二、做法与成效

1、从实干到创新,新时代“黄金精神”为乡村振兴添续新动能。黄金村一无山、二无滩,除了祖宗留下的田,什么资源都没有。穷则思变,资源少倒逼要创新。

一靠组织引领挑重担。乡村要振兴,必须要建设一个能打硬仗、作出表率的村班子,带出一支能时刻走在群众前面的党员队伍。黄金村大力实施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把党支部建到专业合作社、村民小组上,制定组织设置、队伍管理、组织生活等5类25项标准,有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推动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延展“选、育、管、用、督”系统链,以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提升村干部专业化水平,倒逼村“两委”班子成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持“四议两公开”,村务、党务、财务全面接受群众监督,推行党员联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等做法,让群众明白、促干部清白,使村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二靠特色产业强驱动。百姓要想富,不能单靠农业生产一条路。黄金村大力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优产品、创品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以稻米产业、农耕文化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分类布局核心景区、示范稻田和精品民宿,形成既符合统一标准,又彰显自然风味的新农村格局。依托“黄金软米”品牌,引入农耕文化,打造黄金农学园、举办全国农民丰收节、打造渔人码头黄金国际垂钓竞技中心、举办“黄金振兴杯”钓鱼大赛,与教育、妇联等多个部门合作,增设小火车、滑草等娱乐设施,打造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吸引上千名中小学生前来参加社会实践,在打响黄金村乡村旅游知名度的同时,带动更多百姓获益。

三靠生态蝶变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统筹谋划生产、生活、生态,让农村好山好水转化成农民“聚宝盆”。黄金村在“添乡愁”上下功夫,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打造“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福地。在“提品质”上下功夫,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合理规划村庄布局,巩固提升“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在“增颜值”上下功夫,聚力推进“五乱”治理,扎实做好村庄清洁、卫生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等工作,让每一户农家小院都成为乡村振兴靓丽风景线。

2、从苦干到巧干,新时代“黄金精神”为带富致富重塑新模式。黄金人深知学会种田是一种生存技能,而掌握更多的知识,保证集体和村民都能赚钱致富,才是根本出路。

一是注重常态培训。不学习没本事,没本事就没思路,更没出路。黄金村注重干部能力提升,推出“黄金精神”“村干部为民服务八个‘一’”“基层干部工作四种危机”等多堂精品课,着力将黄金村打造成全市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实践基地、村级后备人才成长摇篮。注重职业技能提高,坚持“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多重发力,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院校合作,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技能培训不断提档升级,让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行家里手。

二是优化带富机制。从2007年底开始,村党总支先后流转土地3360亩、建立有机稻米基地1000亩,投入2000万元领办土地股份、农机专业等多个合作社。大力实施“支部+电商”“支部+合作社”等发展模式,建立网上销售平台,使村民享受每亩至少1000元的“保底分配+二次分红”。推行抱团发展、异地入股、村企共建等,引进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指导建立有机稻米基地及超级水稻、彩色稻米育种基地,做强做优支柱产业。结合实施“党员先锋”工程,着力把党员培育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育成党员,让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三是鼓励人人参与。黄金村鼓励村干部走入市场,人人都是销售员、人人都是联络员、人人都是文化宣传员。先后多次赴深圳、北京参加国际农产品展览、海峡两岸绿色产品博览会调研,大力发展市场认可度、欢迎度较高的有机软米特色农业项目,注册“黄金村”牌系列商标,通过人脉牵人缘、利用人缘搭市场,“黄金村”牌有机软米在苏锡常、上海、杭州、北京和深圳等地打开了市场,既为集体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农民增收打开了致富之门,真正实现了“一粒米致富一个村”

3、从善管到善治,新时代“黄金精神”为治理提效探出新路径。基层干部的脚步只有走进群众院子,才能听到群众真声音,找到工作准方向。

一是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黄金村干部多年来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访民情、汇民智,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记在笔头、记上心头。建立专业服务队伍,实行“1名村干部+1名骨干党员+1支特色服务队伍”,推动资源、力量、管理、服务下沉,管好用好1000平方米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以及党建文化长廊等阵地,围绕关爱孤寡残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爱绿护绿等开展活动,实打实为群众解决一大批“难点”“堵点”,真正将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落到实处。

二是奏响协同治理“大合唱”。黄金村对政法、综治、公安、城管等网格实行高效整合,精细划小治理单元,探索建立“镇党委—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村党支部、党小组主动下沉一线,深化“六微工作法”“党员红细胞工程”等党建特色做法,充分发挥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治理群体合力,细化管理清单、明确责任区域,将9大类、32小类、90项管理问题以规范化形式纳入网格综合管理,一大批治理难题、矛盾纠纷在不经意间被逐步化解消弭,乡村治理成效明显提升。

三是弘扬精神文明“主旋律”。以“黄金精神”为载体,深化挖掘出蕴含“谦、和、礼、让”等丰富内涵的群众自治性村规民约,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信用乡村建设,试行村民信用积分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宣传,以党风带动民风,率先在常州市开展村级“道德模范家庭”评比活动,每年表彰20户道德模范标兵家庭、80户道德模范家庭,并依托村级“道德讲堂”常态化邀请他们走上台,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提升故事感染力、群众信服力。

三、经验与启示

“黄金精神”来自农村、扎根基层,具有鲜明的群众性、时代性、实践性。群众点赞、党员表率,是一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法,有力推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具有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是乡村要振兴,必须找准创新发展的点子。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发展任务繁重,创业条件艰苦,离不开苦干实干,但不能“只顾埋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黄金村党总支正是瞄准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产销技术改良,努力“走出去、请进来”,才为黄金村“脱胎换骨”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制高点,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着眼产业布局、土地集约、生态保护,长远谋划,统筹推进,才能走对路、快发展、有奔头。

二是农民要增收,必须走好共同富裕的路子。党员干部自己富不算富,带领群众富才是真正富。村干部说话响不响、腰板硬不硬,就是要看你干了多少实事,能不能带领群众共同富裕。黄金村近92%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有效实现了“人人都参与、个个都受益”。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群众才会由衷地说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只有让群众满意得实惠,党在农村才能有最坚实的执政基础。

三是治理要和谐,必须厚植乡风文明的底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一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生活宽裕,还要乡风文明。“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这些掷地有声的“黄金语言”在村头巷尾随处可见。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着眼物质精神双富有,着力用先进文化发展人,用现代文明提升人,大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农民才会更加幸福,农村才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物质文明也才会有更坚实的保障。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