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山东济宁市:发挥“孔孟之乡”资源优势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

中共济宁市委组织部

2022年07月29日14: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山东省济宁市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祥地。共有基层党组织24012个,其中党委1519个、党总支1352个、党支部21141个,村级党组织4034个、城市社区党组织350个;全市共有党员51.15万名,其中农村党员20.79万名,占40.63%。近年来,济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文化融入、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一、背景动因

济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方法,带动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泽润济宁、引领风尚,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和传承弘扬的原则要求,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二)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提供了深厚土壤。济宁文化底蕴深厚,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三孔”、大运河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曲阜、邹城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保单位41处、省保单位247处、不可移动文物6382处,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社会治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治理理念,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提供了有效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特别是“以民为本”“以和为贵”“道德教化”“礼法合治”等思想理念,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执政理念的源头活水,和合理念秉持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和谐相处观点是“和为贵”理念的文化依据,道德教化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礼法合治理念是化解社会矛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渊源,这些社会治理理念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济宁市坚持党建引领,以“五个融入”为抓手,以“五个跃升”为目标,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一)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员教育培训,在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上实现新跃升。济宁市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加强对党员的文化滋养,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抓好日常学习。“为政以德”“博学笃志”“知行合一”等理念,都是我们党员干部成长所需的精神力量。在党员教育培训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习近平用典》等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每月开展1次“经典诵读”活动,正心修身、以文化人,培基固本、增强党性。

2.抓好政德轮训。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为主题,精心打造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等教材,自主创新形成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等“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被列入中央组织部备案的省(部)级党委批准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广泛开展政德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充分利用儒学讲堂、“流动党校”等阵地“送教下乡”1700余次,不断提升党员党性修养。

3.抓好示范带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带头弘扬崇德向善的优秀传统美德。开展党员划片定岗联户,对每个联户党员悬挂公示牌,定期对党员联户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对实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进行表扬奖励,实现党员身份“亮”出来、服务群众“干”起来,先锋形象“树”起来。

(二)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在头雁领航推动发展上实现新跃升。济宁市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功能,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基层治理精髓,发挥支部书记队伍作用,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全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治理乡村的能力。

1.崇德修身作表率。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对党绝对忠诚就是最大政德。济宁市建立村支部书记县级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对村支部书记任职资格进行县乡联审,对政治上不过关的“一票否决”,推动村支部书记在“讲政德”上作表率。

2.以文润身强本领。对于村支部书记而言,深入学习讲仁爱、重民本等“修齐治平”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不但是修身做人的内在需要,更是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济宁市启动基层党组织书记赋能培训计划,对4401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全覆盖轮训,通过政德教育、擂台比武、鸿雁论坛等方式,引导村支部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为群众办实事。

3.以廉为本筑防线。系统整理济宁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编印了《孔子故里好家风作品选》《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中华传统家风集萃》《曾子修身思想十二讲》等书籍,拍摄制作了《诗礼庭训传家久》《三迁择芳邻 七篇矩天下》等专题片,建设了中华传统家风家训(曲阜)文化园、牛运震事迹展览中心、“白衣尚书”郑均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常态化组织村支部书记参观学习,在实景实情中领略“修齐治平”智慧,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推动村支部书记依法依规廉洁履职。

(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为民服务,在提升群众满意度上实现新跃升。济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满意度测评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1.深入一线察民情。牢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创新实施民意“5”来听行动,市、县选派2.5万余名党员干部,组建6148个民情书记服务队,深入村居一线听民意、解民忧。选派1554名第一书记下沉农村一线,服务镇村发展,覆盖全市38.5%的村庄。常态化开展村居干部“敲心门、听民声、办实事”活动,全市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半年“户户到”走访一遍,收集民意诉求、回应群众关切。

2.大战大考勇担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疫情防控中,组织镇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居、重点区域一线值守、带头执勤,普及防控知识、落实防控措施。抽调2万8千多名市直、县直机关干部增援一线,在疫情防控一线建立临时党组织596个、一线发展党员91名,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坚实保障。

3.志愿服务暖民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寒暑假照护“真空期”的问题,探索开展“雏鹰课堂”,公开招募志愿者3500余人,组建155支“雏鹰课堂”服务队。启动“爱心妈妈”公益项目,全面摸排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组织党员干部、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爱心女性,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结对陪伴,逐步形成了泗水县“微爱妈妈”、嘉祥县“彩虹妈妈”、微山县“微山湖爱心妈妈”等系列品牌,让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学有人教。

(四)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风村风民风,在建设孝和村居上实现新跃升。济宁市深度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和”元素,用“孝和”文化培树良好家风、引领文明村风、锻造淳朴民风,在广大村居形成了与人为善、敦亲睦邻的文明风尚,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1.涵育良好家风。常态化开展孝贤之星、孝心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扩大评选覆盖面,实现镇镇有典型、村村有先进。鱼台县聚力孝贤家风建设,将其纳入“美丽庭院”评选标准,2.2万户“鱼家美院”成为孝贤家风的倡导者。金乡县成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联盟,开展家庭家教家风进政德教育基地、进社区、进村居、进学校、进家庭“五进”活动,累计开展活动300余场,惠及家庭2万余户。

2.引领文明村风。济宁市广泛开展“孝老敬亲”活动,常态化开展为老人过生日、爱心义剪、义诊等志愿服务。曲阜市创新实施党组织领办“幸福食堂”,目前已建设216处,覆盖所有农村空巢老人,他们每天交5元钱就能解决“一日三餐”问题;兖州区、泗水县等地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开展了“尝尝大厨的菜”“餐前听戏、餐后话家常”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让老人吃得好、精神好。创新开展“相约黎明”志愿服务活动,村支部书记带头、党员分片包保,为7000余名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鳏寡孤独老人提供助老服务。依托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等场所,建设结婚礼堂153处,设置婚俗文化墙、孝贤文化长廊,配齐桌椅音响、红灯笼、红地毯等设备,结婚礼堂推行村支部书记主持、镇街书记证婚,实行场地免费、司仪免费、服务免费,让村民“长了面子又省了银子”。

3.锻造淳朴民风。建设“儒学讲堂”3740处,定期举办书画培训、国学讲座、经典诵读、家风家训等文化活动,打造书香社会、尚善家园。曲阜市连续8年举办“百姓儒学节”,市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以儒修身,以儒养心。邹城市后八里沟村创办村民夜校,每逢双号村民都会到夜校上课,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群众素养。

(五)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矛盾纠纷调处,在推进“四治融合”上实现新跃升。济宁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村居治理体系,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非讼”思想、“修齐治平”等理念融入处理矛盾、化解纠纷中,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1.坚持“法治保障”止民争。积极实施“一村一法律顾问”工程,将“法律诊所”开在老百姓的家门口,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满足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开展“法治宣讲进村居”“《民法典》巡讲进村居”等活动,打通群众“知法、懂法、用法”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动法治乡村建设。

2.坚持“德治教化”润民心。在农村普遍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和道德模范宣传栏,发挥道德滋养的作用,激发崇德向善正能量。将儒家文化中的“和为贵”理念融入乡村治理中,着力打造“和为贵”社会治理模式,在市县乡村四级建设“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创新推出“三和”工作法:学习儒家文化劝和箴言,使其想“和”;讲解儒家经典调解案例,使其愿“和”;调解人员以儒促调,使其真“和”。目前,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专业性“和为贵”调解室273个,年均调解案件1.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3.坚持“自治强基”聚民心。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条例,作为百姓实施自治的基本依据。推行“拉呱说事”工作法,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定期召开百姓议事会,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形成党组织引领下,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与邻为善、讲信修睦”自治局面。

4.坚持“智治支撑”解民忧。开发“云智济宁”信息系统,纵向连接市县乡村和网格,横向对接大数据、综治、公安、司法、政务服务热线等数据平台,实行“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群众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微信或登录网站就能便捷反映问题,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三、经验启示

实践证明,济宁市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五个融入”,实现乡村治理“五个跃升”,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融入、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新路子,为各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障。济宁市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所取得的一切成效,根本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键在于创造性地抓好“两创”方针的贯彻落实。这启示我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准把牢政治方向,形成合力推动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必须抓住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环节。济宁市通过广泛开展政德教育,强化支部书记对党忠诚教育,提高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能力。这启示我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必须要抓住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环节,选好用好管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提升支部书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治理乡村的能力。

(三)必须聚焦党员队伍这个骨干力量。社会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济宁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倾力打造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涵养干部政德、加强党性修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这启示我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必须强化党员教育培训,激发党员活力,示范带动身边群众自觉参与,从而营造学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四)必须对标群众满意这个第一标准。人民满意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济宁市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理念融入到社会治理中,打造“民意‘5来听等为民服务品牌,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启示我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必须对标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成为参与者、获益者,不断夯实群众基础。

(五)必须激发改革创新这个内生动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必须加强创新转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需要。济宁市创新打造“云智济宁”“幸福食堂”“和为贵”调解室等平台载体,更加便捷、高效、有力地做好基层治理工作。这启示我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治理,要树牢平台思维,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和创新活动载体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光芒。

(责编:王子锋、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