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遵义市委组织部
2022年07月26日15: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地位、工作重点、路径方法等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6月,中组部印发《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出具体要求。为加快有效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的落实,遵义探索创新“五强组织”,切实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背景与动因
(一)创建“五强组织”是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的深入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在农村领导地位、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随着农村社会深刻变革,一些地方村党组织不同程度存在软化、弱化倾向。创建“五强组织”就是拧住基层基础建设不放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的强力举措。
(二)创建“五强组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基层创造活力的生动实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能够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能够在千难万险中一次次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创建“五强组织”就是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把乡亲们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党的伟大事业的基业长青。
(三)创建“五强组织”是在乡村振兴上破难题、开新局的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单位,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也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创建“五强组织”是立足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有乡镇200个、行政村1728个,农村党员11万名的基本实际,奋力在打造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美丽乡村上走前列、做示范的有力抓手。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组织功能强,推动乡村堡垒立起来。紧紧围绕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拧住基层建设不放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持续强基固本。一是组织体系贯到底。以“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创建为契机,突出基础组织和基本单元,统筹健全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轴心、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各类组织为支撑的村级组织架构,系统推进“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部、党委)—网格(村民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建设,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在农村基层横到边、纵到底,不断向村民小组、产业链条、群众身边延伸。二是规范运行管到底。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严格执行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向乡镇党委请示报告制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把稳村级工作正确方向,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和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建立村干部任职资格联审联查机制,抓实“一肩挑”闭环跟踪监管。聚焦“五个基本”,常态化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回头看”,持续倒排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注重增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实效。三是能力素质抓到底。深入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细化市县两级任务清单30项,构建起市级抓重点培训、县级抓普遍培训、乡镇抓兜底培训、部门抓行业培训的工作格局,对农村党员分类开展教育培训、设岗定责、创先争优,抓实支部晋级、党员晋星和党员积分制管理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鼓励各地制定和出台村干部学历提升配套政策,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品行优、综合素质优、带动发展优、工作实绩优、群众口碑优的“领头雁”队伍。
(二)突出人才队伍强,推动乡村人才聚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勠力内部挖潜和外部拓源并举,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在乡村扎根。一是定向制“补员”。严格乡镇编制“专编专用”,实行乡镇公务员“满编招录”计划,积极探索“县编乡用”等从上往下调剂优化编制使用方式,统筹选派市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持续选派选调生到村任职,不断充实加强乡村工作力量。严格乡村干部管理,明确新进乡镇服务年限未满2年的人员、到村任职选调生、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农技干部等不得抽调。二是梯次化“练兵”。着眼村级事业前有头雁、后继有人,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建立市级主导、县级主抓、乡镇主管的责任体系和三级联审选人、联帮出招、联训提质的培养体系,实行“一人一策、一村一策”,先后从35岁左右村干部中动态选育市县两级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从中职学校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择优选育村级后备力量,积极引导优秀培养对象成长为第十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三是组团式“育才”。持续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来源渠道,探索从市县两级机关选派政治坚定、“一懂两爱”、劲头充足的非领导职务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先后向重点乡村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乡村振兴指导员,形成人才带产业、产业育人才良性互动。研究支持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办法,搭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激励更多“新农人”“农创客”“兵支书”等各方面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大显身手。
(三)突出集体经济强,推动乡村产业旺起来。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短板的前提,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立足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制度创新,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一是增强造血功能。制定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建立自上而下的集体经济发展议事协调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统一谋划,鼓励返租倒包、整村推进、村村联动、强弱联合、城乡带动、区域协同等发展模式,鼓励支持涉农市场主体与村合作社以股份合作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采取自主开发、合资合作、投资入股、就业参与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并鼓励支持多种市场主体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效益评价、收益分配等机制,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明确对有功劳、有贡献的村干部,可按适当比例、法定程序分阶梯进行奖励。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将集体资产和收益折股量化到户到人,规范建立产权明晰的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或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收益共享。鼓励和支持民选村干部、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带头以自有资金入股或参股,参与经营并分红。三是扣紧监管链条。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制约机制,依照章程规定设立监事会或监督小组,由集体经济成员代表担任。健全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严格落实村财乡镇代管、会计委托代理、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财务管理、损益、分配等经济活动常态化监督检查,实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离任审计,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经营规范透明。
(四)突出治理能力强,推动乡村文明美起来。着眼于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推动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一是健全治理机制。推行村级事务准入制度改革,加强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开展活动的前置把关和事中事后监管,细化村级“三重一大”事项清单,对村党组织讨论和决定事项作出严格界定。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临街占道办理红白事、高价彩礼、低俗婚闹等问题开展排查整治,创新建立“四不出”(问题发现不出村寨网格、办理地点不出指定区域、人情往来不出村规民约、监督约束不出红白理事会)长效机制,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二是丰富服务供给。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健全首问负责、全程代理、一次告知、限时结办和责任追究“五项制度”,实行服务制度、内容、流程和结果“四公开”,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干部大排查、大走访、大调研机制,推动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和乡村党员干部定期对辖区群众开展全覆盖走访,实现户户见面,加强关爱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抓实自治实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群众会、院坝会等平台,面向村民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探索“寨管家”“党建+村管事”等微治理模式,采取“村党组织+村管事+群众”组织方式,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促进“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突出要素保障强,推动乡村发展快起来。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持续加大基层保障力度,激励乡村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在乡村振兴一线激扬起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一是提高报酬待遇。坚持年度综合考核绩效分配重点向乡镇干部倾斜,乡镇机关事业编制干部参照乡镇公务员标准发放交通补贴。深化村干部岗位等级序列改革,严格落实村干部待遇报酬“345”政策,强化“一卡通”村干部报酬绩效发放督促,足额、及时发放村干部报酬,探索对非选任制村干部实行员额制管理,实现村干部待遇有保障、稳增长。二是改善工作条件。全覆盖推进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室和周转房建设,充分整合各类资源,采取“财政投入一点、部门帮扶一点、村级自筹一点、社会支持一点”的方式,完善1728个村级阵地建设,科学规划办公区、活动区、生活区,满足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等工作在村、吃住在村的需要。三是鲜明干事导向。大力发现、选拔、使用乡村振兴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考虑具有到村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稳步提高乡镇干部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表彰、奖励持续向乡村一线干部倾斜,每年拿出一定公务员、事业编制定向招录优秀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和村干部。落实带薪年休假、健康体检、谈心谈话等制度,及时帮助乡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三、成效与启示
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基层党建工作与人才队伍、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紧密结合起来。遵义市开展“五强组织”创建,没有就党建抓党建、就农村抓农村,而是通过有机融合,实现了组织强根子、能人进村子、致富有路子、治理有法子、村庄变样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书写了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一)建强了乡村振兴一线堡垒。遵义把镇村党组织作为“五强组织”创建主体,抓住乡村振兴“前沿作战部”“一线战斗队”这个关键,通过评选命名一批示范乡镇、示范村,每年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整顿,真正做到抓“两头”带“中间”。通过着力选准一个人、振兴一个村,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实现村级换届后学历年龄“一升一降”,一肩挑比例达98.73%。组织1728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擂台大比武”,选派2966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乡村。健全现场观摩调度机制和基层党建日常督查“罚单制”,以清单化、责任化、时限化整改问效,真正实现由弱到强的华丽转变。
(二)育强了乡村振兴骨干队伍。遵义着眼于整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针对村干部队伍能力不足、青黄不接,乡村振兴人才缺乏,农村空心化等突出问题,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充实村级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动态培养市县两级领军人才563人,遴选培养乡村振兴后备力量13749人,其中5116名培养对象已成长为第十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同时,采取市县联动和双向选择的方式,从市直党政机关选派曾任副县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县(市、区)选派曾任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269名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指导,选派334名科技特派员进驻乡村,为用活用好人才资源,更好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
(三)夯实了乡村振兴物质基础。遵义实行项目专班化、专班责任化、责任清单化,由县委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研究制定金融、税费、激励等若干政策措施,推进“农超、农企、农校”有效对接,丰富推广返租倒包、整村推进等模式,拓宽订单、定点、量产式销售渠道,先后建成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20个,带动265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全市2021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6.8亿元,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通过探索专人专抓集体经济、村村联合成立供销合作联社、跨县域抱团发展等形成集体经济强劲动力,推动了规模化经营、提升了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多渠道增收,夯实了美丽乡村物质基础。
(四)激发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遵义通过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用网格化组织体系保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发挥,创新党建引领下的微治理模式,探索“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时不过三”,以及“寨管家”“红黑榜”“积分制”等好经验好做法,完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运行机制,带动各地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行为准则、家训家规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做到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五)搭建了乡村振兴保障体系。遵义坚持压实县乡党委和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县(市、区)党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重点解决党建工作规划、目标任务落实、人员经费工作保障等重难点问题。通过深化村干部岗位等级序列改革,确保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按照不低于所在县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倍核定,且年收入不低于4万元,目前“一肩挑”平均月报酬4804元,村正职平均月报酬4262元,村副职平均月报酬3695元。此外,立足阵地最小化、功能最大化、服务便民化,持续改善村级办公阵地,并始终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为乡村干部撑腰鼓气,让乡村振兴一线干部更加安心安身安业。
相关专题 |
· 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